第三章 從吳國公到吳王 一、鄱陽湖決戰

彌勒教首領彭瑩玉從元順帝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袁州起義失敗以後,逃避在淮西一帶地方,依靠當地人民掩護,秘密傳布教義,組織武裝力量,準備更大規模的起義。這人信仰堅定,有魄力,有口才,善於組織、宣傳鼓動工作。他在和農民共同生活中,經常和農民談話,說出老百姓的苦處,指出元朝政府一定會被組織起來的人民所推翻,給受苦難的人民以希望和信心。儘管他使用的是宗教的語言,摻雜著大量的迷信、落後的內容,但是,要起來革命,只有革命才有出路,這一點卻是明確的,是能夠為廣大人民所理解和支持的。他辛辛苦苦在地下工作了十四年,成千成萬的窮苦人民團結在他的周圍。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他和鐵工麻城鄒普勝、漁人黃陂、倪文俊組織西系紅軍,舉起了革命的旗幟。鄒普勝膂力出眾,講義氣,結交江湖朋友,很有威信。倪文俊是水上英雄,打魚的人也和貧苦農民一樣,要交魚稅,交船稅,成天這樣稅,那樣稅,被剝削得實在受不了。倪文俊出頭帶領漁夫抗稅抗捐。官兵來追捕,他率眾抗拒,大敗官兵,就成了黃陂一帶的起義領袖。

徐壽輝是羅田的布販,又名真逸,真一。布販子經常來往城市和農村,他人緣好,結交了不少朋友,又長得魁梧奇偉,相貌出眾。入了教,彭瑩玉推為首領,說他是彌勒佛下生,當為人世之主。這年八月間,一切都準備好了,就焚香誓眾,起兵反元。九月佔領蘄水和黃州路,以蘄水為都城,取意於西方凈土蓮台,號為蓮台省。 立壽輝為皇帝,國號天完,年號治平。分兵兩路,一路由鄒普勝、倪文俊率領,佔領漢陽、武昌、安陸、江陵、沔陽、岳州等地;一路由彭瑩玉、項甲(又名項奴兒、項普、項普略)率領,攻克江州(今江西九江)、饒州(今江西鄱陽)、信州(今江西上饒)、袁州、徽州。至正十二年七月,由饒、徽集中兵力,入昱嶺關,取杭州路。天完疆域擴充到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部。這支軍隊紀律好,不殺百姓,不奸淫擄掠,口念彌勒佛號。每攻克城池,便登記歸附的人民姓名,各令安業,只運走官府府庫里的金帛,作為軍費,很得人民擁護。 彭祖師的威名,嚇得元朝地方官吏膽戰心驚。

彭瑩玉連下徽、杭,分兵取浙西、浙東州縣,正在兵力分散的時候,突然遭到元軍的意外襲擊。這支元軍主力在攻陷安豐後,正要進攻濠州,中途奉緊急軍令回援江南,趁彭瑩玉在杭州還沒有站穩腳跟,軍力孤單,出其不意,乘虛進攻,紅軍大敗,彭瑩玉、項甲戰死,杭州、徽州又為元軍所佔。

彭瑩玉失敗的原因,主要的是:彌勒教的未來天國是幻想,是神話,是迷信,它吸引了組織了大量的貧苦農民、小手工業者、小商小販來參加反元鬥爭,對當時的封建統治階級起了打擊作用。但是,它認為封建統治皇朝一經推翻,不必再努力勞動,也不必再進行革命鬥爭,就會出現所期望的「地上樂園」了。在這種束手等待好日子到來的懶漢思想指導下,攻佔城邑以後,只是發放庫糧給窮人,搬運金帛回老家,吸引更多的貧苦農民和遊民來壯大自己的隊伍,再去攻佔新的城邑,拿不出積極的具體的方針政策,這樣,也就不可能鞏固和發展所得到的勝利果實,更不可能解決當時社會上存在的階級矛盾,建立新的社會。其次,各地紅軍的力量雖然很大,但從來沒有統一的指揮和通盤的軍事調度,「各有其眾,各戰其地」。 宋和天完的軍隊都是單獨作戰,儘管在個別戰役上,都起了削弱元朝軍力的作用,但在全面戰局上,卻不能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甚至有時還發生內部衝突,以致抵銷、削弱自己的力量。因之,在反抗腐朽的元朝統治的鬥爭中,當紅軍力量集中的時候,很容易取得勝利。相反,當紅軍軍力分散的時候,也極容易遭到失敗。勝利得快,失敗得也快,佔地方雖多,卻守不住,鞏固不了。第三是江浙一帶土地特別集中,大地主人數多,軍力強,頑強地抵抗紅軍,這股力量和元軍主力結合,就造成紅軍局部的軍事劣勢,一遭意外襲擊,便非失敗不可了。

彭瑩玉雖然犧牲了,但他的威名和事迹仍然為淮西和蘄、黃一帶的農民所傳誦歌唱,記錄紅軍起義的歷史家也片斷地敘述了他的活動。 十四年後,羅田縣的彌勒教徒還假冒他的名字,鑄印章,設官吏,反抗朱元璋的統治。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羅田縣又有人自稱彌勒佛降生,傳寫佛號。 蘄州彌勒教徒燒香聚眾。 都為明兵捕殺,也可見其影響入人之深了。

徐壽輝是以人緣好、相貌好被推作皇帝的,庸庸碌碌,沒才幹,也沒見識。彭瑩玉一死,失去依靠,越發手足無措。他嫌蘄水不夠繁華,遷都到漢陽。丞相倪蠻子(文俊)掌握兵權,壽輝為其所制,毫無實權。治平七年(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壽輝和左右圖謀,想去掉倪文俊,倪文俊也設計謀殺壽輝,被人告發,率兵出奔黃州。文俊部將沔陽人陳友諒,家世打魚為生,力氣大,有一身好武藝。在縣裡當貼書,和上官不合,屢被責罰,發怒投奔紅軍,立了戰功,做領兵元帥。文俊逃到黃州,正是他的防區,用計襲殺文俊,奪過軍隊,自稱平章。向東侵佔安慶、池州、南昌諸地,和朱元璋接境。兩軍對峙,打仗互有勝負。龍鳳六年五月,陳友諒挾徐壽輝統大軍攻下太平,元璋守將花榮戰死。陳友諒進駐採石,志得意滿,自為以可以克日佔領應天了,使人殺了壽輝,等不得擇日子,挑地方,就以採石五通廟為行殿,在暴風雨里,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年號為大義,盡有江西、湖廣之地。

群雄中陳友諒的軍力最強,疆土最廣,野心也最大。朱元璋在應天,友諒順流而下,看元璋是籠中的雞,手到拿來。派遣使者和張士誠相約,東西夾攻,瓜分朱元璋的領地。友諒水軍大艦名為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鰲等共一百多艘,戰舸幾百條,真是「投戈斷江,舳艫千里」。應天的文官武將都嚇慌了,有人主張投降;有人主張放棄應天,保存軍力,再作計較;有人主張主動出擊太平,牽制友諒兵力。七嘴八舌,亂成一團。膽子小的竟背地裡收拾細軟,盤算城破後的去處了。

劉基到了應天之後,元璋徵求他對軍事形勢的意見,劉基分析東西兩面情況說:「張士誠齷齪無大志,只想保住他那塊地方,不會有什麼作為,暫時不必管他。主要的危險的敵人是陳友諒,他擁有精兵大艦,而且據我上游,野心勃勃。面對這樣的形勢,軍事上就必須爭取主動,針對主要的敵人,集中力量先除陳友諒,上游無事,張士誠便勢孤了,一舉可定。然後再北取中原,可成王業。」元璋聽了,極為稱讚。

陳友諒東下的警報傳來以後,元璋和劉基兩人在卧室內密議:投降不是辦法,逃走更不是辦法,目前的出路只有堅決抵抗。抵抗有兩種打法:一種是兩線同時作戰,東西兼顧,兵力一分,拿自己的一半兵力去對付陳友諒的全部軍力,必敗無疑;另一種打法是迅速集中主要兵力,看準敵人弱點,做致命的一擊,取得勝利後,再回師來對付另一線,這也還是兩線作戰,不同的是以自己的全部兵力集中打擊敵人的全部兵力,先打垮一個,再勻出手打另一個。關鍵只在於爭取軍事上的主動。兩人仔細研究兩線形勢,斷定主要的敵人是陳友諒,論兵力陳強張弱,論士氣陳旺張餒,論水軍陳多張少,那麼,就很明白,只要先集中力量打敗陳友諒,張軍勢孤,連進攻都不可能了。

要先打擊陳軍,最好使他先來進攻,造成有利戰機。元璋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茂才的老門房也侍候過陳友諒。茂才受命使老門房偷跑到友諒軍中,帶了茂才的親筆降書,還告訴了許多假軍事情報,願以自己一軍和友諒裡應外合,並勸友諒分兵三路直取應天。友諒喜極,問康將軍現在何處,說現守江東橋,問是石橋還是木橋,答是木橋。約好友諒親自進軍江東橋,以喊「老康」作信號。

陳友諒的進軍路線和軍力分配都弄清楚了。元璋一面調胡大海軍進取廣信(今江西上饒),搗友諒的後路,一面按友諒進軍路線,設下重兵埋伏。連夜把江東大橋改為石橋,一切準備停當,只等友諒自投羅網。

元璋親自在盧龍山頂這個踞高點指揮,規定信號,發現敵人舉紅旗,伏兵出擊舉黃旗。友諒興沖沖帶領主力軍趕到江東橋,一看是大石橋,知道被騙,大吃一驚,銳氣便挫了一半,連喊老康,又無人答應,越發膽戰心驚。正在猶疑間,山上黃旗招展,四周伏兵高聲吶喊,奮勇出擊,把友諒這支精兵團團圍住,戰鼓雷鳴,山上、平地、水裡一齊打,這一仗把友諒的主力全軍殲滅,殺死淹死不計其數,俘虜了兩萬多。友諒水軍正值潮退擱淺,動彈不得,全被俘獲。元璋乘勝收復太平,下安慶,取信州、袁州。

友諒吃了大敗仗,張士誠也不敢出兵了。

龍鳳七年正月,小明王封元璋為吳國公。

友諒不服輸,七月間又遣將攻下安慶。元璋大怒,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溯江西伐。龍驤巨艦上建立大旗,上面寫著「弔民伐罪,納順招降」八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