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紅軍大帥 三、大元帥

和州都元帥府三個元帥,依軍中階級說,郭天敘是主帥,張天祐和朱元璋是副職,一切軍務都應該由都元帥發號施令。但是,一來郭天敘年輕,沒有軍事經驗,出不了主意,張天祐一勇之夫,逢事無決斷;二來朱元璋不但有大批勇猛善戰的貼身夥伴——徐達、邵榮、湯和等戰將,更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系統的軍隊,這支軍隊占郭子興軍事力量的很大比重;第三,元璋處心積慮,要自立門戶,又有李善長、馮國用等一幫弄文墨的做助手,越發施展得開。以此,元璋雖然在軍中坐的是第三把交椅,卻做得主,辦得事,儼然是事實上的主帥。

虹縣人鄧愈,十六歲就跟父兄參加紅軍,父兄都陣亡了,鄧愈帶著部隊,每戰挺身當前,先登陷陣,軍中都服其勇武。懷遠人常遇春,勇猛過人,精於騎射,世亂沒活路,跟人做了些時候強盜,眼看那些頭目只會打家劫舍,沒出息,不成氣候,決心自找出路。兩人都來投奔,鄧愈有隊伍,命為管軍總管;常遇春以勇猛命做前鋒。

和州東南靠長江,城子小,屯駐的軍隊多。元兵幾次圍攻之後,雖然堅決頂住,卻又鬧糧荒了。跨過長江,正對面是太平(今安徽當塗)。太平南鄰蕪湖,東北達集慶(今江蘇南京),東倚丹陽湖。湖周圍的丹陽鎮、高淳、溧水、宣城都是產米區。部隊沒飯吃,卻眼看著對岸有成倉成庫的糧食,只是被長江隔斷了,怒濤洶湧,浪花起伏,沒船隻如何過得去?即使有船,少了也不濟事,總得上千條才行,一時又怎麼打造得起來?即使有了那麼多船,沒有水手又怎麼駛得過去?元璋和文武將佐晝夜商量,也沒個主意。

正好巢湖水軍頭目李扒頭(國勝)派部將俞通海來商量軍事。原來從潁上紅軍起義以後,巢湖周圍地區彭瑩玉的門徒金花小姐、趙普勝、李扒頭等人紛起響應。至正十二年李扒頭據無為州,雙刀趙(普勝)據含山寨,聯結各地起義頭目俞廷玉、通海、通源、通淵父子,廖永安、永忠兄弟,趙仲中、仲庸兄弟,桑世傑、張德勝等人,和元軍力戰。在一次大戰中,金花小姐戰死,李扒頭、雙刀趙退屯巢湖,建立水砦,有一千多條大小船,萬多人水軍,因為都是彭瑩玉的門徒,這水砦就稱為彭祖家,也叫彭祖水寨。大夥推李扒頭做大頭目,雙刀趙坐二把交椅。他們和廬州(今安徽合肥)頭目左君弼結下怨仇,吃了好多回敗仗,勢孤力單,三次派人來求救兵。元璋大喜,親自到巢湖連絡,勸以與其死守挨打,不如兩家合力,一起渡江,尋謀出路。正好五月間梅雨季節,一連下了二十幾天雨,大小河流都漲滿了水,毫不費事,船隻魚貫出了巢湖。雙刀趙不願和元璋合夥,半路上率領所部逃歸彭瑩玉,餘下大小船隻掃數到了和州。

龍鳳元年(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初一日,元璋率領徐達、邵榮、馮國用、湯和、常遇春、鄧愈、耿君用、毛廣、廖永安、李善長諸將分領水陸大軍乘風渡江,直達採石。常遇春跳上岸,揮戈奔向元軍,諸軍鼓勇續進,元兵驚潰,緣江堡壘,一齊歸附。紅軍將士餓了多時,一見糧食牲口,歡天喜地,搶著搬運,打算搬回和州慢慢享用。元璋和徐達商量,退守和州,過些日子還得鬧饑荒,不乘勢打開局面,更待何時?決計乘勝直取太平。下令把船纜都砍斷了,把船推入急流,霎時間大小船隻順流東下,江面上空空如也,片帆不見,諸軍慌亂叫苦。元璋使人喊話,前面就是太平府,子女玉帛,無所不有,打下了隨意搬回家。軍士聽了,飽餐後徑奔太平城下,一鼓攻克。正要大殺大搶,元璋事先叫李善長寫了禁約:「不許虜掠,違令按軍法處置。」四處張貼,還派一班執法隊沿街巡察。軍士看了只得住手。有一小兵犯法,立時斬首。太平一路的百姓頓時安定下來。又怕軍心不穩,勒令當地大財主獻出些金銀財帛,分賞將士,大小三軍無不歡喜。

從和州渡江是巢湖水軍的功勞,李扒頭起了野心,打算吞併元璋的軍隊,在船上擺酒慶功,陰謀殺害。桑世傑不以為然,勸阻不住,便暗地告知元璋,元璋推病不去。隔幾天,元璋設宴回請,李扒頭不防,被灌醉捆住手腳,丟在江里。扒頭手下諸將,全部投降。元璋從此又有了水軍。

太平地方儒士李習、陶安率領地方父老出城迎接紅軍。陶安建議:「如今群雄並起,攻城奪邑,互相雄長。他們眼裡只看見子女玉帛,燒殺搶掠,成不了氣候。將軍若能一反群雄所為,不殺人,不擄掠,不燒房子,東取集慶,據其形勢,出兵以臨四方,是可以平定天下的。」元璋很以為然,留陶安在元帥府做令史。下令改太平路為太平府,以李習為知府。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元璋自任元帥,以李善長為帥府都事,潘庭堅為帥府教授,汪廣洋為帥府令史。點鄉下老百姓精壯的做民兵,居民積蓄掃數運進城來,命諸將分守各門,修城浚濠,準備固守。

元兵分兩路包圍太平:水路以大船封鎖採石,堵住紅軍的歸路;陸路由「義兵」元帥陳埜先率軍數萬進攻,形勢急迫。元璋親自率領壯士拚命拒守。新討的二夫人孫氏,勸他把府庫的金銀抬到城上,分給有功將卒,鼓舞士氣。徐達別出一軍、繞到敵人背後,前後夾擊,元軍大敗,生擒陳埜先。元璋勸他投降,宰白馬、烏牛祭告天地,結為兄弟。第二天埜先全軍歸降,合軍進攻集慶。

埜先的妻子被留在太平做質,部下被張天祐領去攻集慶。他家是大地主,極恨紅軍,暗地裡囑咐部下,只裝作打仗的樣子,千萬別認真打,三兩日內自己脫了身,就回來打紅軍。七月間,紅軍進到集慶城下,元朝守將福壽力戰,張天祐帶的人只有小半人在打,大半人在看,結果吃了一個大敗仗,回來好生沒趣。

九月間,郭天敘、張天祐和陳埜先合軍再攻集慶,把集慶團團圍住,打了七天,埜先早已和元將福壽約好,城內外表裡夾攻。他備宴請兩個元帥吃酒,席間伏下壯士,生擒郭天敘、張天祐,送給福壽,即時殺了。元軍乘機反攻,紅軍大敗,死了兩萬多人。陳埜先一鼓作氣,追擊紅軍到溧陽,當地元朝「民兵」不明底細,只聽說他投降了紅軍,設下埋伏,也把他殺了。部隊由從子兆先接管。

郭、張二帥死後,子興的舊部就全歸元璋指揮了。他現在是名實一致的都元帥,小明王麾下的大將。子興的三子天爵,後來小明王命為中書右丞,在元璋底下做官,無兵無權,不免發牢騷,和子興一部分老部下合謀,想除掉朱元璋,自立門戶,被發覺後處死。

元璋率領大軍渡江,馬夫人和將士的家眷仍留在和州。和州是後方基地,得有親人鎮守,將士家眷有人照看,也可以使將士安心作戰。和州和太平的交通只有水路,雖然七八個月來,陸續佔領了溧水、溧陽、句容、蕪湖一些城子,集慶孤立,三面被包圍,可是水路卻被元軍切斷了,消息不通。一直到龍鳳二年二月,元璋大敗元水軍,盡俘其舟艦以後,兩地的交通才完全楊通,軍心也安定了。

三月初一,元璋自太平親率水陸大軍並進,三攻集慶。城外屯兵陳兆先戰敗投降,得兵三萬六千人。集慶城破,守將福壽戰死,水寨元帥康茂才和軍民五十餘萬歸降。元璋入城後,召集官吏軍民大會,剴切宣告:「元朝政治腐爛,到處起兵反對它,老百姓吃夠了苦頭。你們困處危城,成天擔心害怕,生命沒有保障。我帶兵到這裡是為你們除亂的。大家都要各安職業,不要疑懼;賢人君子願意跟我建功立業的,以禮任用;做官的不許橫暴,作踐百姓;舊制度對百姓不好的立刻改掉。」一番話安定了人心,建立了正常的秩序。老百姓高興極了,互相慶賀。當下改集慶路為應天府,設天興建康翼統軍大元帥府,以廖永安為統軍元帥,以趙忠為興國翼元帥守太平。儒士夏煜、孫炎、楊憲等十幾人進見,先後錄用。小明王得到捷報後,升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以下諸將都升元帥。

元璋得應天后,他的地盤以應天作中心,西起滁州,畫一直線到蕪湖。東起句容到溧陽。西邊長,東線短,是一塊不等邊形,橫擺著恰像個米斗,西線是斗底,東線是鬥口。四面的形勢是:東邊元將定定扼守鎮江;東南張士誠已據平江,破常州,轉掠浙西;東北面青衣軍張明鑒據揚州(今江蘇江都);南面元將八思爾不花駐徽州(今安徽歙縣),另一軍駐寧國(今安徽宣城);西面池州(今安徽貴池)已為徐壽輝所據;東南外圍則元將石抹宜孫守處州(今浙江麗水),石抹厚孫守婺州(今浙江金華),宋伯顏不花守衢州(今浙江衢縣)。元璋局面小,兵力不強,處境四面受敵,雖然有了糧食,部隊不致挨餓,軍事形勢卻十分不利。

幸虧這時元軍正用全力和小明王作戰,顧不上朱元璋這地區的軍事。前一年十二月元將答失八都魯大敗劉福通於太康,進圍亳州,小明王奔安豐。察罕帖木兒和紅軍轉戰河南,一時分不出力量來打南面。紅軍主力軍的威力暫時消沉,張士誠的兵鋒又活躍起來了,徐壽輝也在湘漢流域攻城掠地,元軍處於兩線作戰的危境,非常被動。龍鳳二年秋天,小明王的紅軍主力經過整頓補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