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紅軍大帥 二、小軍官

濠州缺糧,兵力也缺。元璋想法子弄了幾引鹽,到懷遠賣了,換了幾十石糧食,獻給子興。 又回到鍾離,豎起紅軍招兵大旗,少年夥伴和鄉里徐達、周德興、郭興、郭英、張龍、張溫、張興、顧時、陳德、王志、唐勝宗、吳良、吳禎、費聚、唐鐸、陸仲亨、鄭遇春、曹震、張冀、丁德興、孫興祖、陳桓、孫恪、謝成、李新、何福、邵榮以及耿君用、炳文父子,李夢庚、郁新、郭景祥、胡泉、詹永亨等人,聽說元璋做了紅軍頭目,都來投效。其中徐達比元璋小三歲,生得長身高顴,性格剛毅武勇,和元璋十分契合。比元璋先來的湯和比元璋大三歲,身高七尺,倜儻有智謀,雖然已經做了軍官,卻對元璋格外尊重。邵榮打起仗來,英勇出眾,和周德興等人以後一直跟著元璋,衝鋒陷陣,出生入死,成為元璋部下基本隊伍。又都是淮西人,有著鄉里、宗族關係,到了元璋的軍事力量日益擴大的時候,這些淮西老將便都分別做了領兵將帥,成為軍中的骨幹。以後元璋做了皇帝,淮西諸將和幕府僚屬都成了開國功臣,他們不但有汗馬功勞,也有了政治地位,在明朝初年的政治局勢中,淮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很突出的地位。

徐達等人投效紅軍以後,來投軍的人便越發多了,不上十天工夫,招募了七百人,子興大喜。至正十三年六月,升元璋做鎮撫,從此,元璋就一躍成為帶兵官了。 一年以後,又以軍功升作總管。

彭、趙二王的部隊缺乏訓練,紀律不好。元璋看出老是侷促待在濠州,不但不能發展力量,遲早還會鬧事,便把新兵交代了,稟准主將,帶領貼身夥伴徐達、費聚等二十四人,往南到定遠掠地,又招收了一些人馬。聽說張家堡驢牌寨有「民兵」三千人,孤軍無援,又斷了糧,處境很困難。決定親自去驢牌寨,那裡的主帥原是郭子興的相識,元璋告訴他,你孤軍缺糧,附近有一支軍隊要來打你,你是頂不住的。為今之計,要就跟我們走,保全力量,否則就趁早轉移,別的辦法是沒有的。那主帥答應了,說過幾天就來。元璋留下騎士費聚等候。不料過了三天,費聚來報,變了卦了,他們要轉移了。朱元璋立刻帶了三百人又去,左說右說,不得要領,只好使計,派一個勇士去請那主帥議事。主帥剛一到,幾百人就把他重重圍住,邊嚷嚷邊走,走了十幾里,再派人去傳主帥的命令,就說是移營了,三千人就都跟著來了。朱元璋得到這支軍隊,就指揮它向東襲擊橫澗山。

橫澗山有「民兵」二萬,主帥是定遠人繆大亨。他糾集了一大批地主武裝力量,進攻濠州沒有佔到便宜,元兵潰走,他率眾二萬退守橫澗山,元朝封為義兵元帥,派軍官張知院監軍。元璋令勇將花雲帶了隊伍,趁黑夜敵人不防,四面包圍,鼓聲、吶喊聲震天動地,張知院嚇慌了,隻身逃走。元璋部下有人和繆大亨交好,元璋派他勸繆大亨投降。繆大亨想想沒有出路,只好答應。元璋得了當地七萬人口,選出精壯二萬,組成一支浩浩蕩蕩的大隊伍,用元璋自己的話來形容,真是:「赤幟蔽野而盈崗。」

元璋得了這支生力軍,立刻重新編製,加緊訓練。他最看重紀律,在檢閱新軍時,特別指出這一點,懇切地訓誡將士說:「你們原來是很大的部隊,可是毫不費事就轉到我這邊來了。原因在哪裡呢?一是將官沒有紀律,二是士卒缺乏訓練。現在我們必須建立嚴格的紀律,做到嚴格的訓練,才能建功立業,大家都有好處。」三軍聽了,無不喜歡。 就這樣,元璋不但有數量眾多的驍將,也有了幾萬人的經過訓練的大部隊,為此後的軍事活動打下了堅強的基礎。

定遠人馮國用、馮國勝(後來改名勝,又名宗異)兩兄弟,家裡有幾百畝田地,幾十家佃戶,是個中小地主。兩兄弟都喜歡讀書,通兵法。國用深沉有計謀,國勝慓勇多智略。紅軍兵起,他們團結地方上的地主和鄉民,結寨自保。只是力量單薄,怕被別的「民兵」大隊伍吃掉。繆大亨一投降,越發自危,多方打聽,知道元璋軍隊紀律好,便帶領部隊來投效,甚見親信。元璋問以攻敵方向,國用以為建康(元集慶路,今南京)形勢險要,古書上說是「龍盤虎踞」,是歷代帝王建都的地方。如今應該先取作根據地,以後逐步發展,擴充地盤。不貪子女玉帛,多做好事,取得人民的支持,建功立業不是難事。元璋大喜,任用為幕府參謀。

在南下攻滁州(今安徽滁縣)的路上,定遠人李善長到軍門求見。善長是地方上有名人物,讀書有智謀,善於料事,治法家學問。從他的經歷,年輕時便能夠一意讀書,不必操心生活來看,出身於地主家庭是沒有問題的。他和元璋談得很投機。元璋問他四方兵起,什麼時候才能太平?善長勸他學漢高祖,說漢高祖也是平民出身的,為人氣量大,看得遠,也看得寬。善於用人,也不亂殺人,五年工夫,便平定了天下。元朝不得人心,上下不和,已到土崩瓦解地步。濠州和沛相去不遠,你如能學習這位同鄉的長處,天下太平也就快了。元璋連聲叫好,留下做幕府的掌書記(秘書長),囑咐他:「如今群雄四起,天下糜爛,仗要打好,最要緊的是要有好參謀人員。我看群雄中管文書和做參謀的幕僚,總愛說左右將士的壞話,文武不團結,將士施展不了才能,自然非失敗不可。將士垮了,好比鳥兒去了羽翼,主帥勢孤力單,也非滅亡不可。你要替我做一個橋樑,調和和幫助將士,不要學那些幕僚的壞樣子。」從這時候起,元璋心目中時時有個老百姓出身的皇帝同鄉在做榜樣,說話,辦事,打仗,事事都刻心刻意向他學習。 善長也一心一意當好幕僚長,溝通將士、幕僚和主帥,以及將士間的意見。建議提拔有功和有能力的,處分不稱職的將吏,使得部下都能人盡其才,安心做事。 但是,他也有致命的缺點,鄉里觀念是他很重的包袱。在戰爭年代,這個缺點還不很明顯,到了南北統一以後,他對用人行政還是從淮西人的利害出發,朱元璋雖然倚靠淮西人的力量起家,卻比李善長看得寬些、大些,他要倚靠全國各個地方可以倚靠的力量,因此,他們兩人之間,在戰爭全局取得勝利之前,互相信任,利害是一致的,但在勝利以後,矛盾便逐步展開了,儘管關係很久很深,最後還是免不了徹底決裂。

滁州守軍力量單弱,元璋的前鋒長身黑面綽號黑先鋒的花雲單騎衝破敵陣,在如雷的戰鼓聲中,全軍跟著進攻,把滁州佔了。元璋親侄文正、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後起名文忠)得到消息,奔來投靠。說起家鄉情況,才知道二哥三哥都已去世了,免不得大家哭了一場。又傷心又歡喜,傷心的是偌大一家人只剩了這幾口,歡喜的是處在這樣亂世,還能團聚。「一時會聚如再生,牽衣訴昔以難當。」 還有定遠人沐英,父母都已死去,孤苦可憐。元璋把三個孩子都收養作義子,改姓為朱。原來收養義子是當時軍隊中流行的風氣,帶兵的將領要培養心腹幹部人才,都喜歡收養俊秀勇猛的青年在身邊,不但打仗時肯拚死命,在緊要關頭,還可以用來監視諸將,起耳目心腹的作用。沐英在軍中稱為周舍,又叫沐舍,舍是舍人的簡稱(文武官員的兒子叫舍人)。元璋義子除朱文正、李文忠、沐英以外,還有二十幾個,後來所佔城池,專用義子做監軍和將官同守:如得鎮江用周舍,得宣州用道舍,得徽州用王附馬,得嚴州用保兒,得婺州用馬兒,得處州用柴舍、真童,得衢州用金剛奴、也先。此外還有買驢、潑兒、朱文遜等人。柴舍即朱文剛,後來在處州死難;道舍即何文輝,馬兒即徐司馬,保兒即平安,朱文遜小名失傳,在太平陣亡,王駙馬、真童、金剛奴、也先、買驢、潑兒、老兒,複姓後的姓名也都失傳了。 至正十八年胡大海、李文忠佔領嚴州後,兩人意見不和,元璋派帳前都指揮使首領郭彥仁告誡李文忠說:「保指揮(保兒)我之親男,胡大海我之心腹,前者曾聞二人不和。且保指揮我親身也,胡院判(大海官銜行樞密院判官的簡稱)即我心腹也,身包其心,心得其安,心若定,身自然而定。汝必於我男處丁寧說知,將胡院判以真心待之,節制以守之,使我所圖之易成。」李文忠代表元璋監視大將胡大海,並有節制之權。這一個例子說明了義子的作用,也說明了元璋駕馭將士的策略。

除用義子監軍以外,另一辦法是規定將士家眷必須留在後方居住。這法子在剛渡江時便實行了。元璋統兵取集慶,馬夫人和諸將家屬留在和州(今安徽和縣) 。取集慶後,定下制度:「與我取城子的總兵官,妻子俱要在京住坐,不許搬取出外。」「將官正妻留於京城居住,聽於外處娶妾。」這樣,將官顧慮妻子安全,自然不敢投敵以至反叛,平時徵調差遣,也方便得多了。可是,也有相反的情況,後來驍將邵榮的怨望以至圖謀暗殺朱元璋,正是因為常年征戰,不能和家人團聚的緣故。

此外,他還提防將官和讀書人勾結,規定:「所克城池,令將官守之,勿令儒者在左右議論古今,止設一吏,管辦文書,有差失,罪獨坐吏。」凡是元朝的官吏和儒士,都要由他自己選用,逃者處死,不許將官擅用。

元璋進攻滁州時,彭大、趙均用率領濠州紅軍主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