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流浪青年 二、遊方僧

皇覺寺原來叫於皇寺,坐落在孤庄村西南角山坡上。這個寺的規模相當大,一進山門,兩邊排列著四大金剛,橫眉怒目,中間坐著大肚子彌勒佛,一臉笑容。背後韋馱菩薩拄著降魔寶杵,是個護法神。二進是大雄寶殿,坐著如來佛,兩旁是十八羅漢。三進是禪堂。左邊是伽藍殿,右邊是祖師殿。多年沒修理,佛爺菩薩寶座的油漆已經剝落了,佛像金身也蒙著一層厚厚的灰塵,殿瓦上長滿焦黃的雜草,院子里鋪的石板已坎坷不平,顯出一副衰落樣子。一二十個和尚,平時靠常住田租米過日子,加上替本鄉死人念倒頭經,做佛事,得一點襯錢。他們一不耕地,二不做買賣,日子卻過得和地主們差不多。雖然吃不上大魚大肉,卻比當粗工,作佃戶出氣力安逸些。原來那時候出家當和尚也是一門行業,有的人很迷信,以為當了和尚真的可以成佛作祖,這類人很少;有的人做了壞事,躲進佛門修來生;有的人殺人放火,怕受官府刑法,剃了頭穿了袈裟,王法就治不到了;更多的呢,是窮苦人家養不活孩子送來的。和尚吃十方,善男信女的布施吃不完,拿來開當鋪,放印子錢。而且,寺院里的長老要人侍候,佛堂要經常打掃,零碎活也著實不少。多一個行童,強過雇長工,既省事,又得力,還不用付工錢。朱元璋年輕力壯,正是使氣力的時候。高彬長老和主持德祝一商量,很划得來,便收留了他。

元璋從小貪玩撒野,愛出主意,支使人。又是小兒子,父母哥嫂都寵著些。兼之有點小聰明,會思考,看事情比別人准,也來得快當,打定主意要做什麼,一定要做到,也十有九次做到,夥伴們都服他,聽他調度。可是一到皇覺寺,情形便全不相同了,不說師伯師叔師父師兄有一大堆,還有師娘師弟,原來高彬長老是有家小的 ,個個都是長輩,是主人,就數他小、賤,他得低聲下氣,成天陪笑臉侍候。就連打水煮飯的長工,也還比小行童高一頭,當他做二把手,支使著做這做那。這樣一來,元璋不單是高彬長老一家子的小廝,還帶著做全寺僧眾的雜役,根本就是長工、打雜了。事情多,閑氣也就多,日子長了,塞滿一肚子冤枉氣,時刻要發作,卻使勁按住,為的是吃飯要緊,鬧決裂了沒處去。

對活人發作不了,有氣無處出,只好對泥菩薩發作了。有一天,掃佛殿掃累了,掃到伽藍殿,已是滿肚子的氣,不留神絆著伽藍神的石座,跌了一大跤。氣憤之極,順手就用笤帚使勁打了伽藍神一頓。又一天,大殿上供的大紅蠟燭給老鼠啃壞了,長老數說了元璋一頓。元璋想伽藍神是管殿宇的,當看家菩薩的不管老鼠,卻害行童挨罵,新仇舊恨,越想越氣,向師兄討了管筆,在伽藍神背上寫「發配三千里」,罰菩薩到三千里外充軍。這兩件事都被長老看在眼裡,因為朱元璋是不拿工錢的雜役,儘管淘氣,打發走了,就缺人使喚,因此也不說話。

皇覺寺是靠收租子過日子的,這一年災情太大了,收不到租米,師父師叔成天輪班到佃戶家催討,吵架,侗嚇,再不交就送到衙門坐班房,打板子,還是不中用。存的糧食眼看著吃不了多少天,嘴多耗費大,師婆出主意,先打發掛單的和尚走路,接著師伯師叔師兄們也都出門雲遊去了。朱元璋當行童才滿五十天,末了一個被打發出門。沒奈何,雖然不會念經,不會做佛事,也只好裝著個和尚的樣子,一頂破箬帽,一個木魚,一個瓦缽,背上小包袱,拜別了師父和住持,硬著頭皮,離開了家鄉。

說「雲遊」「遊方」是和尚們的話,也叫「化緣」。用社會上的話就是「叫化」,也就是討口,要飯,找大戶伸手要錢要米要飯吃。大戶人家多半養條惡狗看門,狗有宗狗德性,專咬衣衫破爛的窮人,你越怕它就越凶,張牙舞爪咬得更厲害。遊方僧為著不讓狗咬,離大戶家大門遠遠的便使勁敲木魚,高唱佛號。大戶的主人也和狗一樣,專打窮人的算盤,可是有這麼一點和狗有區別,那就是自己知道壞事做得太多,怕死後入地獄,上刀山,下油鍋,就得發點「善心」,修修來世,求菩薩保佑。還盼望多生兒女,多發財,生生世世享福,不只這輩子做地主,下下輩子也做地主。要得到菩薩的保佑,就得對和尚客氣一些,把從佃戶身上榨取來的血汗,豁出一星星作布施,算是對菩薩的賄賂。這樣,他們只要聽見木魚響,就知道是作「好事」修來生的機會到了。一勺米,幾文錢,絕不吝惜。大戶對和尚一客氣,狗也落得大方了。要是大戶不出來,只要有耐性,把木魚敲得更響,佛號喊得更高聲一些,遲早會有人出來打發。

元璋雖然只住了幾十天和尚廟,卻成天聽的是這一套,見的也是這一套,不會也會了。既然非出去要飯不可,就找人商量,向哪兒走好,聽人說往南往西一帶年景比較好,反正只要討得飯吃,活得了命,不管什麼地方他都去。也沒規定的日子,愛走多久就多久,走多遠就多遠。就一徑往南,先到合肥(今安徽合肥),折向西,到固始(今河南固始),信陽(今河南信陽),又往北到汝州(今河南臨汝),陳州(今河南淮陽),東經鹿邑(今河南鹿邑),亳州(今安徽亳縣),到潁州(今安徽阜陽)。游來游去,只揀莊稼長得好有飯吃的地方走,穿城越村,對著大戶人家敲木魚。 軟化硬討,山棲野宿,受盡了風霜之苦,走遍了淮西一帶的名都大邑。熟識了這片地區的河流、山脈、地理,尤其是這地區的人情、物產、風俗。見了世面,擴大了眼界,懂得了學會了許多事情,豐富了社會知識,也鍛煉了堅強的體力。這時期的情況,他在後來回憶:

眾各為計,雲水飄揚。我何作為,百無所長。依親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侶影相將,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蹌,仰窮崖崔嵬而倚碧,聽猿啼夜月而凄涼。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泱佯。西風鶴唳,俄淅瀝以飛霜,身如蓬逐風而不止,心滾滾乎沸湯。

身如蓬逐風,心似滾沸湯的生活,過了三年多。一直到至正八年,聽說家鄉一帶很不安靜,勾起了思鄉的念頭,依然和出來時一樣,一頂破箬帽,一個木魚,一個瓦缽,回到皇覺寺。

淮西在朱元璋遊方的幾年中,後來西系紅軍的開山祖師彭瑩玉正在這一帶潛伏活動,傳布彌勒佛下生的教義,組織革命力量。彭瑩玉也是遊方和尚,朱元璋即使沒有見過彭和尚,也必然和彭和尚的門徒有過接觸。幾年後,這地區又成為東系紅軍的根據地了,這種子是彭和尚撒下的。朱元璋在這個地區周遊了三四年,生活在下層社會。他接受了新的宗教,新的思想,新的政治教育,加入了秘密組織。在智力和體力方面都已成熟了的行童,回到皇覺寺以後,開始交結朋友,物色有志氣有膽量、敢作敢為的好漢,還不時進濠州城裡探訪消息,同時也下決心要多認識一些字,多讀一些書,多懂一些道理,準備將來干出一番事業來。

彭瑩玉秘密傳布的宗教是多元的,並且有外國來的成分。教徒主要的特徵是燒香、誦偈,奉的神是彌勒佛和明王,誦讀的主要經典有《彌勒下生經》《二宗三際經》《大小明王出世經》,等等。彭瑩玉出家於袁州(今江西宜春),布教於淮西,可以說是南派。另一個系統是北派,頭目是趙州欒城(今河北欒城)的韓家。韓家幾代以來都是白蓮教的教主,燒香結眾,很得鄉村農民的信仰,潛勢力極大,張揚開了,被地方官尋個題目,謫徙到廣平府永年縣(今河北永年)居住。到韓山童接手當教主以後,便使人到處宣揚天下要大亂了,彌勒佛降生,明王出世,組織力量,準備起義。這兩派起兵以後,因為目標相同——都反對元朝,信仰相同——都宣傳彌勒佛和明王,就混而為一了。起義的教徒都用紅巾裹頭,以區別於元朝的軍隊,當時人稱之為紅軍、紅巾或紅巾軍、香軍;奉的是彌勒佛,也叫彌勒教;宣傳明王出世,又叫作明教。

明教的來源可以上溯到唐朝。原來叫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公元216—277年)所創。這個教是個大雜燴,摻和了基督教、祆教、佛教而成為一個新宗教。主要的教義是二宗三際:他們認為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力量,叫作明暗二宗,明是光明,是善,是理;暗是黑暗,是惡,是欲。這兩種力量,對立鬥爭,經過三個階段,叫初際、中際、後際。初際階段,還沒有天地,便已有了明暗,明性知慧,暗性痴愚,形成對立狀態。中際階段,暗的力量發展擴大,侵佔了、壓迫了明的力量,恣情馳逐,造成「大患」,這時明王就出世了,經過鬥爭,把黑暗趕走。後際階段,明暗二宗,各複本位,明既歸於大明,暗亦歸於積暗。初際明暗對立,是過去;中際明暗鬥爭,是現在;後際明暗複位,是未來。明教的神叫明使,也叫明尊,明王。 唐武后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傳到唐朝,又傳到回鶻,回鶻政府和百姓極為尊信。 明教教規不設偶像,不祟拜鬼神,吃齋,禁止殺生,教徒穿白衣服,戴白帽子,天黑了才吃飯。 回鶻當時幫唐朝打仗有功,因此,回鶻人崇信的明教,唐朝也加意保護。 到9世紀中期,回鶻內亂,為唐軍所敗。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禁止佛教,明教也被禁止了,教堂被封閉,不許傳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