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40

時針總是要回到起點的。

從多爾第一次記錄下太陽陰影的那一刻起,這就成了一條真理。

還是個坐在沙土上的孩子的時候,多爾就預測到明天會有那麼一刻,和今天的某一刻在同一個節點發生,後天也會有這樣一刻。生活在多爾之後的每一代人,都在不斷地完善這個概念,使時間的計量更為精準。

古代,人們在門口豎起日晷。後來,在市鎮中心建造巨大的水鍾。然後,進入機械時代——重力擺,擺輪芯軸,原始平衡擺——人們發明了鐘塔,落地大座鐘,最後是可以放在傢具上的台式鍾。

再後來,有個法國機械師在計時器的兩邊拴上繩子,戴在手腕上,人類就這樣開始把時間隨身攜帶。

人類計量時間的準確程度以驚人的速度在提高。儘管到十六世紀,鐘錶上的分針才被發明出來,但到十七世紀,擺鐘的精確程度已經達到了一天只誤差一分鐘。一百年後,鐘錶的誤差率縮小到了每年一秒。

時間成為一個產業。人們將世界劃分為不同的時區,任何形式的交通運輸都可以精確安排。火車準點出發;輪船為了準時抵港而加大馬力。

人們在鬧鐘聲中醒來。商家恪守「營業時間」。每一家工廠都有上下班的鈴聲。每一個教室里都掛著鍾。

「現在幾點?」成了世界上最常見的問題,任何一種語言教科書都會教這個問題。What time is it? Qué hora es?Skol'' ko syejchas vryemyeni?

自然,第一個真正提出這個問題的人類,也就是多爾,在抵達了那個將決定他最終命運的大都市——那個為「再過一輩子」和「讓它停下來」這兩個聲音提供了各種嘈雜背景音的城市——因為對於計時的了解,他在一個充滿時間感的地方找到了一份工作。

一家鐘錶店。

他會在那裡等待著鐘錶上的兩根指針回歸原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