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親密行為的根源

作為成人,你可以用多種方式和我交流。我可以讀你寫的東西,聽你說的話,聽見你的笑聲和哭泣,看到你臉上的表情,觀察你的行為,聞到你的香水味,感覺到你的擁抱。平常講話時,我們把以上的互動稱為「建立聯繫」(making tact)或「保持接觸」(keeping in touch)。然而實際上,只有最後這種互動即擁抱才發生了身體的接觸,其他的各種互動都有一定的身體距離。如果客觀地考慮,用「tact」和「touch」這樣的字眼來涵蓋書寫、說話和視覺信號似乎有點奇怪,但又頗能給人啟示。看來,我們自動接受了這一事實:身體接觸是最基本的交流形式。

這類例子還有許多。例如,我們常常說「扣人心弦的經驗」(gripping experience)、「觸動心扉的景色」(toug ses)或「被刺傷的感情」(hurt feelings);我們還說講演人「抓住了聽眾」(hold his audience)。在這些例子中,並沒有實際的捕捉、觸摸、撫摸或掌握的行為,但這無關緊要。這些身體接觸的比方令人滿意,表達了不同語境下產生的各種感情。

這樣的比方很容易解釋。在嬰幼兒期,我們不會說話或寫字,此時的身體接觸是最重要的課題。與母親身體的直接互動具有壓倒一切的意義,給我們留下終身的印記。此前,在子宮裡時,我們既不能看,也不能聞,遑論說話寫字,身體的接觸是我們生命中最強大的因素。成年後,與他人的身體接觸行為中有許多古怪的形式,常常還有許多強大的抑制因素。若要理解這些古怪的形式和抑制因素,我們就必須回到我們生命的源頭:那時,我們只不過是母親肚子里的胚胎。我們很少思考在母親子宮裡的親密生活,然而,正是母體里的親密生活有助於我們童年時代的親密行為。可惜,我們往往忽視這樣的親密行為,因為我們將其視為理所當然。同理,重新審視童年時代的親密行為有助於解釋成年生活的親密行為,此時的親密行為常常使我們感到困惑甚至尷尬。

我們作為生命體最初的印象必然是親密的身體接觸。彼時,我們舒舒服服地漂浮在母親的子宮裡,得到母親的呵護。在這個階段,促進神經系統發育的主要的訊息輸入形式有觸摸、擠壓和移動。胎兒全身浸泡在胞衣的羊水裡。胎兒漸長,壓迫子宮肌肉的力量增大,子宮輕柔地擁抱胎兒,力度也加大;胎兒的力量漸長,緊緊地蜷縮在子宮裡。此外,在十月懷胎期,漸長的胎兒感受到母親肺臟呼吸的節律,也感受到母親步行時輕輕的、有規律的晃動。

到了妊娠後期,即分娩前最後三個月,胎兒有了聽力,但仍無視覺、味覺或嗅覺。在漆黑的子宮裡,外界的碰撞胎兒還是能夠感覺到的。如果母親肚子旁邊出現了尖利的雜訊,胎兒就會驚得一跳。靈敏的儀器可以捕捉到胎兒的驚動,母親也可能感覺到胎兒的驚動。這就是說,出生之前的胎兒無疑能聽得到母親每分鐘72次穩定的心跳。這是胎兒生命過程中主要的聲音信號,它將給胎兒留下印記。

在溫暖的羊水裡漂浮、蜷縮在子宮裡、隨著母親身體的移動而晃動、聽母親的心跳——這些經驗就是我們生命初期實在的感受。它們是我們在母體里長期感受到的刺激,其他與之競爭的刺激並不存在,這就在我們的大腦中留下終生難以磨滅的印象:安全、舒適和被動。

突然,子宮裡的天堂被粗暴而快速地粉碎,這是我們生命歷程里最嚴重的創傷之一,這就是我們降生的經驗。在幾個小時里,子宮就從舒適的安樂窩變成了緊縮和擠壓的肉囊,這是人體最大最有力的肌肉,比運動員強健的肌肉還有力。妊娠之初,子宮給我們的擁抱相當慵懶,稍後的擁抱變得很舒適,分娩時卻給我們難以承受的擠壓。新生兒臉上展現的不是歡樂而誘人的微笑,而是面部肌肉緊張、扭曲的受折磨的表情。對焦急等待的父母而言,新生兒的啼哭是無與倫比的甜美音樂,但實際上卻是新生兒無名恐懼的狂呼亂叫,因為它 脫離了親密的身體接觸。

嬰兒降生時身體柔軟,彷彿是一塊濕漉漉的柔軟橡皮;幾乎在同一時刻,它猛一喘氣,開始呼吸;五六分鐘之後,它開始啼哭;它的頭部、雙腿和雙手開始活動,在三十分鐘的時間裡,它身體的活動加劇,表示抗議,一陣陣的蹬打、揮舞、哭叫,表情痛苦。三十分鐘後它精疲力竭,安靜下來,久睡難醒。

這場「鬧」劇暫停了。但嬰兒從這次長睡中醒來時,立刻就需要母愛的呵護、觸摸和親密接觸,以補償它脫離子宮安樂窩的損失。脫離子宮舒適環境後的替代工作由母親和協助母親的人提供,替代的方式多種多樣。最明顯的是母親的擁抱替代子宮的擁抱。最理性的擁抱方式是懷抱,盡量貼身,以不妨礙嬰兒呼吸為限。貼身懷抱和簡單的手托截然不同。笨手笨腳的成人抱嬰兒時身體接觸很少;他很快就會發現,這樣抱嬰兒的姿勢大大削弱了擁抱的安撫價值。母親的胸膛、手臂和雙手必須要儘可能再造子宮擁抱嬰兒的環境。

有時,光是懷抱還不夠,還必須追加其他模擬子宮的要素。不知不覺間,母親開始輕輕地搖晃嬰兒。這一動作的安撫效果很好,如果失效,母親就會起身緩慢踱步,緊緊地摟抱嬰兒。有時,母親會凝視它。這樣的親熱能安撫不安和哭鬧的嬰兒。看來,其安撫作用在於,這些親密行為在模擬嬰兒降生之前在母體里感受到的節奏。最明顯的猜測是,這些動作再造了嬰兒在子宮裡感受到的輕微的搖晃;母親在孕期里走動時,嬰兒就能夠感受到這樣的節奏。不過,這裡有一個漏洞:她走動的速度不是嬰兒感受到的節奏。母親搖晃的節奏比走動的節奏慢。再者,她「抱著嬰兒走路」也比平常走得慢。

近年,有人試驗搖籃理想的搖晃節律。速度太慢太快都不會產生安撫的效果。然而,把機械驅動的搖晃節律定在每分鐘60—70次時,就產生明顯的效果,嬰兒立即安靜多了,哭叫聲也少多了。誠然,年輕媽媽懷抱嬰兒搖晃的頻率略有差別,但她們典型的搖晃頻率和試驗的頻率大致相同,懷抱嬰兒走路的速度大約也在這個範圍之內。不過,一般情況下年輕媽媽走路的平均速度要超過每分鐘100步。

看來,母親安撫嬰兒的動作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模仿了嬰兒在子宮裡感受到的搖晃。然而,這些動作的速度卻需要另外的解釋。除了媽媽的走路之外,胎兒感受到兩種節律:一是媽媽呼吸時胸部的起伏,二是她穩定的心跳。呼吸的頻率太低,約每分鐘10—12次,可以略去不計,但心跳的頻率是每分鐘72次,似乎是理想的解釋。無論嬰兒是聽到或感覺到母親的心跳,她心跳的節律似乎是極為重要的安撫因素,使嬰兒回憶起昔日的子宮天堂。

還有兩種證據支持這一觀點。第一,如果用正確的速度播放,心跳的錄音也有鎮靜的作用,即使沒有媽媽的搖晃也會使嬰兒安靜。如果把錄音的速度調快到每分鐘100多次即正常的走路速度,錄音就立即失去鎮靜的效果。第二,我在《裸猿》一書里報告了詳細的觀察所得,結果顯示,大多數媽媽抱嬰兒時將其頭部貼近左胸,貼近心臟。這些媽媽沒有意識到為何要這樣抱嬰兒,但她們成功地讓嬰兒聽見了她們的心跳。無論右利手的母親還是左撇子的母親都用這樣的姿勢抱嬰兒,所以,心跳的解釋似乎是唯一恰當的解釋。

顯而易見,這一發現可用於商業開發。只要花點工夫就可以製造出有鎮靜作用的搖籃,這樣的搖籃可配上小型的機械裝置,可以按照母親的心跳頻率搖晃,或不停地播放略微放大的正常的心跳聲。兩種裝置都有的豪華型搖籃當然效果更佳。許多忙亂的母親只需開啟搖籃上的按鈕就可以輕鬆一下,讓搖籃自動地、持續不斷地搖晃,直到嬰兒安靜地入睡,就像洗衣機自動清洗嬰兒的臟衣服一樣。

這樣的機器投放市場必然是一個時間問題,無疑,它們將會成為忙碌母親的得力助手。不過,如果使用過度,那也有潛在的危險。誠然,機器的安撫總比沒有安撫好,因為這可以舒緩母親緊張的神經,又可以保證嬰兒的健康。母親太忙時,她別無選擇,機器的鎮靜功能當然有好處,但傳統的母親安撫總比機器安撫好。原因有兩個。首先,母親的安撫總比機器全面。她的動作更複雜,其中一些特徵尚待我們研究。第二,母親安撫嬰兒時有母嬰的親密互動,她手托、擁抱和搖晃嬰兒的動作為母嬰強大的依戀紐帶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當然,在降生後的頭幾個月里,嬰兒會對任何成人的友好姿態作出積極的回應,它接受任何人的任何親密行為。然而,一歲以後,嬰兒已經認識母親,它開始拒絕陌生人的親密行為。大多數嬰兒5個月時就出現這一變化,不過,這一過程並非一蹴而就,兒童的個體差異不小。因此,我們至今難以預測,嬰兒究竟在哪一時刻開始有選擇地對母親作出回應。這是一個關鍵期,因為以後母子依戀紐帶的強度和質量如何,取決於在這個臨界期里母嬰身體接觸的豐富和強弱程度。

顯然,如果在這個關鍵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