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劇變前夜 曾經是「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提起北洋水師,很多人腦海中立刻會浮現出兩個字:屈辱。確實,說到晚清的那些屈辱,北洋水師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詞。

但是,這支當初號稱「亞洲第一」的水師,並不是一夜建成、一夜覆滅的,它究竟是怎麼建立的?做過哪些事?

1

一般來說,一個人想要發奮圖強,總是從受刺激開始的。

在建立北洋水師這件事上,清朝不僅僅是因為受到了刺激,還因為挨了打——而且挨了不止一次。

1840年的鴉片戰爭,讓清政府第一次見識到了洋人的「堅船利炮」。作為親臨第一線的大員,林則徐是第一批意識到中國也應該擁有一支屬於自己的近代化海軍的人之一。但是這些想法因為各方面的阻力而石沉大海。當然,這也是因為清廷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只是被打蒙,還沒被徹底打疼。

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廷再一次領教了大船加大炮的威力。不過,兩次都佔了便宜的英國人自此決定和中國修好關係,主動提議賣給清廷一整支海軍艦隊以加強海防。這支由7艘中小艦船組成的「阿斯本艦隊」在1863年已經成軍交付,但英國人要求這支由清廷出了上百萬兩白銀購買的艦隊,從艦隊司令到船上僱員都必須是洋人,且英國人要擁有整支艦隊的掌控權。清朝大員們即便頭腦再發昏也不至於如此糊塗,他們勃然大怒。最終,當時說話最有分量的曾國藩大筆一揮:「我們不要了!原地解散!」

到了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爆發,英法俄等國二話不說,直接把艦隊開到大沽口示威,揚言轟平天津。清廷震動,卻毫無辦法,只能派出時任直隸總督曾國藩去擦屁股。以曾國藩之韜略,苦於手中沒有艦隊,最後只能做了「夾心板」,一世英名毀於一旦,最後被罵「賣國賊」,不久之後黯然離世。

在這件事之後,清廷終於意識到了加強海防的重要性,但還是縮手縮腳,猶猶豫豫。

真正把清廷一巴掌打醒的,還是日本。

1874年,借口琉球居民被台灣原住民殺害,日本派出三艘軍艦侵入台灣,清廷急派欽差大臣沈葆楨率軍出征。結果沈葆楨傳來的奏疏是:「日本有鐵甲船二號,彼有而我無之,水師氣為之奪!」最終,面對只有幾千人登陸的日本部隊,沒有鐵甲船的清廷竟然無可奈何,只能賠付50萬兩白銀換日本撤軍。

這件事真正把清廷給打疼了:西洋人開鐵甲船欺負我們倒也罷了,你日本人也有鐵甲船可以欺負我們了?這還有王法嗎?!

自此,清廷中一直持續的「海防」和「塞防」之爭,前者終於佔了上風。

在被「堅船利炮」揍了30多年後,清廷終於下定了決心——組建自己的近代化海軍。

2

下決心易,造軍艦難。

儘管當時的大清已經擁有江南造船廠,但要造出可以在大洋上縱橫馳騁的鐵甲艦,是萬難辦到的。尤其眼下形勢正危,日本人的軍艦正對台灣和東南沿海虎視眈眈,要自己一艘艘去造,已然是時間不等人。

造不成,只能買。

找誰買?當然要向當時的世界第一海洋強國英國買。

通過當時的中國海關稅務司赫德,直隸總督李鴻章一口氣向英國訂購了11艘軍艦。是因為清廷財大氣粗?並不是,而是因為當時赫德向中國人推薦的,是所謂價廉物美的「蚊子船」。

當時的世界海軍軍艦已經向大口徑的巨炮方向發展,但造一艘這樣的鐵甲艦價格極其昂貴。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設計師喬治·倫道爾設計出了一種新型船——噸位極小,卻安置了只有主力艦才會配備的巨炮,發射出去的炮彈能一舉擊穿鐵甲艦的裝甲。

因為船小炮巨,這種船被稱為「蚊子船」。蚊子船的優點很明顯:火力強,造價低(清廷第一批訂了4艘,連運費加一起也就45萬兩白銀)。但缺點也很明顯:船頭巨炮不能轉動,要轉只能靠移動船身。如果船頭要裝50發炮彈,船尾必須要裝數噸壓艙物,不然就會「翹屁股」沉沒。這種船速度極慢,只能用於近海防禦,說穿了就是用來防禦港口和海口的「移動水上炮台。」

這種排水量只有兩三百噸的蚊子船,在艦種繁多的海軍強國艦隊里是用來豐富防守陣容的移動炮台,但在中國卻被當作了一個國家海軍的主力艦——當時清朝的落後和無奈可見一斑。

好在日本人在1879年又一巴掌把清政府打得更清醒了——他們派了三艘鐵甲艦直接吞併了琉球。根本無法出海作戰的清朝「蚊子船艦隊」讓清廷痛定思痛,決定出手購買真正的軍艦。

1881年,李鴻章通過赫德向英國訂購的兩艘撞擊巡洋艦「超勇」號和「揚威」號交付——清朝真正擁有了可以出海作戰的軍艦。

「超勇」和「揚威」兩艦排水量雖然達到了1350噸,但還是體積較小,尤其無法搭載魚雷艇,這讓李鴻章很不滿意。再加上之前在購買蚊子船上吃了個暗虧,李鴻章決定甩開傲慢無禮的英國人,向當時迅速崛起的另一強國——德國購買軍艦。

1885年,清朝向德國定製的兩艘一等鐵甲艦交付,這就是著名的「定遠」號和「鎮遠」號。這兩艘船身長度超過90米,排水量超過7300噸的軍艦,當時雖然在世界上還不能排第一,但在亞洲已經是絕無僅有的巨艦了。

加上同「定遠」和「鎮遠」同批交付的巡洋艦「濟遠」號,以及後兩年交付的「經遠」號、「來遠」號、「致遠」號、「靖遠」號等大大小小的巡洋艦,清朝在短短10年時間裡實現了「大躍進」——一支近代化的海軍儼然成形。

3

隨著清朝的海軍逐漸成形,另一個問題浮出水面:船有了,人從哪裡來?

大清是騎在馬上得的天下,對水上的事一直敬而遠之。雖然大清水師也曾收復過台灣,但那些木殼船和鐵甲艦完全是兩個概念,而整套近代化海軍的人員配備、操練手法、規章制度等等,更是他們聞所未聞的。

那怎麼辦?師夷長技以制夷,用「海歸」。

應該說,清朝在培養海軍人才方面還是花費了一番心思的。除了水師提督丁汝昌(此人的故事詳見《歷史的溫度3》收錄的《是非成敗丁汝昌》),整個北洋水師的中高層軍官基本都由「海歸」派擔任,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類別。

第一類是當年派到美國的「留美幼童」。先後有30多名歸國的「留美幼童」被派往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威海魚雷營等地補習駕駛、魚雷操作等海軍專業技術。

第二類是英法海歸。從1877年到1898年,清政府一共派遣了80餘名福州船政學堂和天津水師學堂的學生奔赴英國和法國留學(還選派了一批工匠去德國學習技術)。

第三類是日本海歸。在派遣英法留學生的同時,清政府還分三批派遣共18人去日本留學,側重學習海軍和與其密切相關的各門知識。

資料來源:《清末海軍史料》,轉引自《留學生與晚清海軍建設》,李喜所、李來容,《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由於當時很多人對大海抱有恐懼心理,所以海軍的招募工作要比陸軍難不少,不過總是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辦法: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按照《北洋海軍章程》的解釋:「海軍為護國威遠大計,不宜過從省吝也。中國海軍創設,餉力未充,未能援引英國等海軍行情待遇。但兵船將士終年涉歷風濤,異常勞苦,與綠營水陸情形迥不相同。不能不格外體恤,通盤籌計。」

所以,當時北洋水師官兵的俸祿標準是很高的。

北洋水師的提督,即丁汝昌這個級別,一年官俸是3360兩,另有船俸(算是額外補貼)5040兩,合計8400兩,相當於當時陸軍綠營同級別提督薪俸的3倍以上。

北洋水師的總兵,即各艦的管帶(艦長),年俸總數是3960兩,相當於綠營同級別總兵的2倍左右。

海軍副將的年俸為3240兩,相當於綠營同級別副將的2.75倍;參將為2640兩,相當於綠營同級別參將的3.55倍。

當然,以上為明面收入,北洋水師還有一些諸如「行船費」之類的暗賬補貼,這就很難有一個標準數字了。

那麼,清朝光緒年間的一兩銀子是什麼概念呢?根據當時的糧食等購買力摺合計算,一兩白銀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300元。所以,丁汝昌的年俸超過了200萬元,而鄧世昌這一級別的年俸也達到100萬元以上。應該說,北洋水師官兵的待遇還是相當高的。

4

在北洋水師成軍的這一階段,他們並沒有辱沒使命。

1881年8月,丁汝昌率北洋水師官兵200餘人從英國接收完工的「超勇」和「揚威」兩艘巡洋艦,從朴次茅斯港駛入大西洋,經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一路回國。這是中國的海軍第一次做如此長途的航行,沿途很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