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些金融行業之外的人,對「通貨膨脹」四個字可能沒什麼深刻認識。真正的「通貨膨脹」有多可怕?看完這篇文章,你可能就會有一點感受。
1
1948年7月29日,蔣介石在莫干山召開了一個秘密會議。
此時的國民黨政權,已感受到了黑雲壓頂之勢:共產黨的軍隊已經挺過了國民黨最初的「全面進攻」,在劉伯承和鄧小平率軍「千里挺進大別山」之後,開始發動了局部戰略反攻。尤其是在東北,共產黨的軍隊已經控制了絕大多數的土地和人口,國民黨軍隊被壓縮在瀋陽、長春和錦州三個互不連接的區域內,一場戰略大決戰一觸即發。
但在這個千鈞一髮之際,蔣介石在莫干山召開的這個會議卻不是談軍事,而是談另一件事:錢。
由於內戰,國民黨的軍費開支瘋狂增加,財政赤字直線上升,但在這關鍵的時刻,國民黨政權的官方貨幣——「法幣」挺不住了。
法幣,是國民黨政府在1935年開始推行的國內流通貨幣,由於一開始發行量不大且穩定,所以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於多年抗戰,財政吃緊,只能大量印製法幣。到抗戰結束時,法幣的發行總額已經達到5569億元,比全面抗戰前夕增長了約400倍。
超發貨幣,自然會帶來貨幣貶值的效應。
以100元法幣為例,在1937年可以買到兩頭牛,到1938年就只能買一頭了,到1939年只能買到一頭豬,到1941年只能買到一袋麵粉,到1943年只能買一隻雞,而到1948年,買上一小捧大米都已經困難了。
發動內戰後,國民黨政府財政收入的75%都砸到了軍費開支上,所以只能飲鴆止渴,靠瘋狂加印法幣來填補財政窟窿。在這樣的背景下,到1948年,法幣發行額已經令人瞠目結舌,達到了全面抗戰前的47萬倍,居然出現了這樣一種窘迫景象:印刷廠剛印好的法幣還沒出廠,鈔票面值已經在市面上一落千丈,甚至已經抵不過剛才印刷的成本了。
時任行政院院長宋子文曾試圖用「拋售黃金」來回籠法幣,穩定物價。結果一邊是拋售中央庫存黃金的60%回籠了1萬億元法幣,一邊是政府又加印了3萬多億元法幣,最終宣告計畫失敗。再加上「黃金風潮案」,宋子文只能引咎辭職。
經濟如果垮了,軍事肯定也垮了。面對這樣的境況,蔣介石只能把經濟工作會議擺到了軍事工作會議的前面——先解決糧草,才能有人打仗。
怎麼解決?蔣介石的想法是要一攬子解決問題——放棄法幣,發行一種新貨幣。
「幣制改革」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牽扯到方方面面,需要非常縝密的論證和研究。在當時國內炮火連天的環境下,本來就已經搖搖欲墜的國民黨政權還能進行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幣制改革」嗎?
面對眾人的勸阻,蔣介石卻一定要改。
因為他信任一個人。
2
這個人,就是新上任不久的財政部部長,王雲五。
王雲五是三個月前才被任命為財政部部長的,他其實並非金融專業「科班出身」,而是一個出版商——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
必須承認的是,商務印書館在王雲五主政時期局面為之一新,出版了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書,可以說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而且王雲五也頗有經營頭腦,商務印書館在他的經營下辦得有聲有色。
也正是因此,王雲五被當時負責組閣的行政院院長翁文灝任命為財政部部長,隨即又接到了蔣介石的命令:拿出「幣制改革」的整套方案。
其實當時蔣介石是讓俞鴻鈞和王雲五各拿出一套方案的。時任中央銀行總裁的俞鴻鈞拿出了一套「不改法幣本位,用新幣負責繳納稅收和買賣外匯」的溫和改革方法,按這個方法,大概能將當時中央財政的收入提高到支出的40%~50%。
但是蔣介石全盤否決了俞鴻鈞的方案,因為他更看好王雲五的方案——徹底推翻法幣,推出全新幣種:金圓券。
王雲五的方案是這樣的:新推出的金圓券,每元法定含金0.22217厘,由中央銀行發行,發行總額定為20億元,面額為1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金圓券1元,折法幣300萬元,折東北流通券30萬元。
在1948年7月29日的莫干山會議上,蔣介石正式認可了這套方案,但他有點不放心,在31日專門諮詢了中央銀行前總裁張嘉璈。
經濟學科班出身的銀行家張嘉璈一點都沒給蔣介石面子,直言不諱地指出:「政府要發行一種新幣,必須要有充分的現金或外匯儲備,而且要能保證新幣的每月發行額度比舊幣減少,不然肯定會導致物價飛漲,新幣貶值。」
而張嘉璈說的這幾個「必備要素」,國民黨政府當時一個都做不到。
8月17日,蔣介石還是不甘心,再一次諮詢張嘉璈,張嘉璈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
8月18日,蔣介石第三次召見張嘉璈,甚至把《幣制改革計畫書》的文本都拿給他看。但張嘉璈看完還是告訴蔣介石:你們肯定守不住20億元的發行定額,新幣種可能在幾個月內就會大幅度貶值。
但此時的蔣介石已經沒有退路了:行要上,不行也要上!
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了「幣改方案」,之後行政院也討論通過。
當天晚上,蔣介石以總統名義頒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通過廣播播放。
這份「處分令」除了說明「金圓券」的面值及其與舊幣的兌換比例,還強調了一點:「禁止私人持有黃金、白銀、外匯。凡私人持有者,限於9月30日前收兌成金圓券,違者沒收。」
蔣介石宣稱:「共產黨最怕兩樣東西,第一樣是世界大戰,這個明年肯定會發生,第二樣就是我們進行幣制改革,穩定經濟。」
3
1948年8月23日,金圓券正式發行。
應該說,情況有些出人意料:金圓券發行後,全國的經濟居然進入一段「蜜月期」。
著名社會活動家楊杏佛(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之子楊小佛對這段「蜜月期」印象頗深。
國民黨政府在正式推出金圓券後不久就下達了一個「八一九限價令」,即全國所有商品的售價以8月19日為準,一切交易不能超過此價。
在這樣的背景下,家住上海的楊小佛在頭兩天居然用4元金圓券,買到了食品商店裡斷貨已久的美國產鮑魚罐頭,然後還用1.2元金圓券在南京東路的沙利文西餐館吃了一頓大餐。
在金圓券發行之初,由於國民黨政府態度堅決,又嚴格下達了兌換的期限,擺出了一副「鐵腕」姿態,所以全國的老百姓雖然有點將信將疑,但還是乖乖把手裡的法幣等各種舊幣以及辛苦積攢的黃金、外匯都交到了銀行,兌換成了金圓券。
8月23日,發行金圓券的第一天,在江浙沿海一帶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銀行門口都排起了長隊。在上海外灘中央銀行門前,上海市民從早上六七點就開始排隊,很多人排到下午一兩點都還沒排上。
8月28日,金圓券發行滿五天,全國已經有價值2720萬美元的金銀外幣兌換成了金圓券。在之後的數周里,全國的商品價格受「八一九限價令」控制,也基本維持在金圓券發行前的價格。
國民黨內部一片雀躍,財政部部長王雲五自然也備受鼓舞,認為這次幣制改革「必將成功」。
但是,「蜜月期」真的就只維持了一個月左右。
作為親歷者的上海市民楊小佛,很快發現了一些普遍現象:商店櫥窗里雖然還稀稀拉拉地擺著一點商品,但都只展示而不賣了;飯店裡的飯菜分量開始大幅度減少了;就連早點鋪的包子、油條、陽春麵,居然也開始「限量供應,賣完為止」了。
這是典型的「有市無貨」的徵兆:商人們在「限價令」的威逼下,開始使用一切手段囤積商品,減少損失了。
而頭一個月的「內部消息」確實也不容樂觀:金圓券發行首月,就超發了8000萬元。
相對於老實上繳「硬通貨」的普通老百姓們,那些多少有些內部信息獲取渠道的工商業企業主和金融資本家,早就洞悉了國民黨政府的經濟家底,所以紛紛開始耍起了滑頭。
在這個時候,退無可退的蔣介石只有一招可以用了:用鐵腕政策,讓那些資本家乖乖帶頭就範。
4
金圓券一發行,蔣經國就被老爸蔣介石派到了上海。
上海是全國的金融中心,工商業高度發達,各種金融資本家的勢力也盤根錯節。可以說,上海是否能做好金圓券的兌換工作,關係到全國「幣制改革」的成敗。
這一年,蔣經國38歲,已經成了蔣介石的左膀右臂。所以儘管他到上海時的頭銜是「上海經濟管制副督導員」(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