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入水面之下 斬殺安德海:晚清宮廷的一場暗鬥

說起清朝有名的太監,很多人會脫口而出「李蓮英」,可能還會有人報出「小德張」的名字。但其實還有一個太監,當年也是轟動天下的,不過轟動的原因,是他人頭落地了。

1

1869年9月16日這天,山東濟南城有一個太監被殺了。

按理說,大清朝的太監成百上千,殺一個太監,也不算什麼大事情。但知道點門道的人,可能就能看出一點不尋常的地方:大清朝的祖訓是「非經派遣,太監不能出宮」,所以當時幾乎沒有太監走出北京紫禁城。

那麼,在山東被殺的這個太監,是從哪裡來的?

當時下令殺這個太監的,是山東巡撫丁寶楨。在《清史稿·丁寶楨傳》中,關於這段事情的記錄,前前後後一共只有86個字:「(同治)八年秋,(安德海)乘樓船緣運河南下,旗繒殊異,稱有密遣。所過招納權賄,無敢發者。至泰安,寶楨先已入告,使騎捕而守之。安得海猶大言,謂:『汝輩自速辜耳!』傳送濟南,寶楨曰:『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奏上,遂正法。」

這件事大致的經過就是:安德海私自出宮,作威作福,到了山東境內,碰到了剛正不阿的山東巡撫丁寶楨。丁寶楨早就看不慣安德海,所以頂住壓力,最終為民除害。

「丁寶楨智斬安德海」的故事,在坊間流傳著各種版本,從野史到故事,從小說到戲曲,乃至到現當代的影視劇,一直被人津津樂道,因為這符合大眾的審美和道德觀念。

但這件事背後一直存在疑點:丁寶楨當時雖然是山東巡撫(一個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基本相當於現在的省長),但與被他「遂正法」的那個太監安德海相比,還真的算不上什麼。

大名鼎鼎的安德海,當時是慈禧太后眼前的大紅人。

安德海出宮,誰都知道是奉了慈禧命令的。但是,偏偏到了山東,就被區區一個山東巡撫抓起來,一刀給咔嚓了。

真的就那麼簡單?

當然沒那麼簡單。

2

首先,自然要說說這個太監安德海。

安德海(也作「安得海」),河北人,出生於1844年左右,在八九歲時凈身入宮做了咸豐帝的御前太監。

安德海一戰成名,是在1861年。

那一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城,才31歲的咸豐帝在內憂外患下急火攻心,在熱河的避暑山莊撒手歸西。臨終前,咸豐立了自己6歲的兒子載淳為接班人(即後來的同治帝),命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輔政,同時又把自己的兩道印分別賜給了皇后鈕祜祿氏(後來的慈安太后)和載淳的生母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

按照咸豐的「頂層設計」,這「八大臣+兩太后」互相牽制的局面,應該可以順利保證兒子載淳成年後親掌大權了。

但是,在這個「十人體系」設定中出了一個漏洞——有一個人有超出其他九人的野心,同時也有超出其他九人的能力和手腕。

這個人就是慈禧。

作為小皇帝的生母,當時才26歲的慈禧是絕不甘心受到如此多的牽制和壓迫的,但考慮到自己人單力薄,翻盤不易,所以她想到了精明能幹卻被「顧命八大臣」排擠出權力中心的恭親王奕訢。

奕訢是咸豐帝的弟弟,也就是慈禧的小叔子,當時不到30歲,被派在北京與英法聯軍談判,不準到熱河奔喪。在得到慈禧的密報之後,奕訢欣然決定加入「政變軍團」。雙方在經過緊鑼密鼓的準備之後,終於在咸豐帝駕崩一個多月後發動了一場政變,一舉逮捕了「顧命八大臣」。這就是著名的「辛酉政變」。

肅順一直深得咸豐信任,能力也頗強,一直主張重用漢人,在他任內,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皆受照顧。肅順在「辛酉政變」中被捕時只有45歲,隨即被斬於菜市口,據說臨行前大罵慈禧,不肯下跪,被打斷髕骨後斬首。「顧命八大臣」或被賜死,或被流放,或被革職,自此煙消雲散。

「辛酉政變」之後,慈禧順利地掃清了自己掌權道路上的一大障礙,之後自然要獎賞自己的盟友和親信。

恭親王奕訢毫無疑問厥功甚偉,由此入軍機處,獲「議政王」頭銜,權傾朝野。而當時雙方密謀政變的情報能從遍布「顧命八大臣」眼線的熱河傳遞到北京城,再來回通報,慈禧也肯定需要一個極度可靠的人。

這個人,就是安德海。

可以說,安德海在「辛酉政變」中扮演了一個「跑腿」角色,也是至關重要的「牽線人」。

所以可以想像,當慈禧上位之後,安德海受到了怎樣的信任和寵愛。

年紀輕輕的安德海,由此官升六品藍翎太監,關鍵是出任了總管大太監,成為紫禁城內紅得發紫的人物。

3

有道是「年少輕狂」,年輕的安德海少年得志,坐擁大權,難免會得罪幾個人。

若得罪其他人,其實也沒什麼,誰都知道安德海背後站的是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大家自求別得罪他已經是萬幸了。

但安德海偏偏得罪了三個最不應該得罪的人。

第一個人,就是恭親王奕訢。

其實安德海在「辛酉政變」中算是與奕訢在「同一個戰壕的戰友」,不求結下「革命般的友誼」,但相互井水不犯河水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

但是,掌握軍機處,身為議政王的奕訢是不可能不與試圖大權獨攬的慈禧產生矛盾的。「狡兔死,走狗烹」,在「辛酉政變」成功之後,慈禧和奕訢之間的明爭暗鬥就開始了。作為慈禧最忠誠的親信,安德海毫無疑問是站在慈禧這一邊的,在慈禧與奕訢的鬥爭過程中,安德海煽風點火,起了不小的作用。

終於,慈禧在1865年成功扳倒了奕訢,摘掉了他「議政王」的帽子。而安德海作為慈禧的得力戰將,自然也成了奕訢的仇人。再加上慈禧生活奢侈無度,奕訢一直認為是安德海在後面慫恿和縱容的,所以更是對他恨之入骨。

安德海得罪的第二個人,是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在史書記載中一直以「溫良敦厚」的形象出現,但她15歲被選秀入宮,只用了6個月就連升四級,成了咸豐帝的正宮皇后,創造了清朝歷史上最快的「晉陞皇后紀錄」,說她沒有任何政治鬥爭經驗,是很難讓人相信的。在整場「辛酉政變」中,如果當時慈安以皇后的身份表態「遵從先帝遺命」,站在「顧命八大臣」那一邊,那慈禧是斷無獲勝把握的,整個晚清歷史也將被重寫。

雖然和慈禧做過政治盟友,但作為兩宮太后中的東宮太后,慈安的身份其實是高過西宮太后慈禧的,所以兩位太后明面上沒有爭執,但暗地裡的互相牽制乃至較勁是不少的。

從這個角度說,安德海與慈安「為敵」也身不由己——全天下都知道他是慈禧的人,所以他是斷無可能獲得慈安好感的。

但就算把前兩個人加在一起,也沒有安德海得罪第三個人嚴重。

這個人,就是小皇帝同治。

在對待小皇帝這件事上,安德海實在情商欠奉。

慈禧雖然是同治小皇帝的生母,但慈安曾是正宮皇后,所以是同治的嫡母。由於慈禧對同治非常嚴厲,而慈安寬厚仁慈,所以同治從小反而和慈安更親近。

慈禧因此不僅有作為一個母親的嫉妒之心,更有對失去權力保障的恐懼,自然而然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安德海監視慈安和同治,讓他將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彙報給自己。

忠心耿耿的安德海自然「使命必達」,這也造成同治多次因安德海告密而被慈禧責備乃至痛斥。小皇帝常常在宮中做小泥人,然後用小刀砍去泥人的頭部。身邊的小太監問這是何故,小皇帝的回答是:「殺小安子!」

宮外得罪奕訢,宮內得罪慈安和同治,換成一般人,哪怕有一百個腦袋也早都搬家了。

但安德海背後站的是權傾朝野的慈禧太后,所以確實沒人敢動他。

如果一直乖乖待在慈禧的羽翼之下,估計安德海也能保得一輩子榮華富貴。

但偏偏,他自己決定作死。

4

1869年,同治皇帝14歲,他的婚事要被排上議事日程了。

有道是「皇帝不急急太監」,皇帝同治還沒有把這當回事,太監安德海卻急了。

安德海急什麼?急的是自己終於有個機會出宮去玩了。

安德海那一年也就26歲左右,年輕人久居宮內,儘管權勢遮天,也難免會覺得煩悶,誰不想去見識一下外面的花花世界?更何況發達後不出去顯擺一下,猶如錦衣夜行,對年輕人而言是尤其接受不了的。

但清朝開國後為了防止宦官干政,定下了規矩:「非經差遣,不準擅出皇城。」違反者基本上都被處以極刑,是為「祖制」。

所以,為了不違背「祖制」,安德海就找了個名目來說服慈禧:去富庶的江南為皇帝採選龍袍以及婚禮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