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入水面之下 辛卯科場案:一樁讓皇帝都頭疼的「高考」舞弊案

就像黑夜和白晝一樣,有些東西,生來就是如影隨形的,比如考試和作弊。自隋唐開科舉以來,各式各樣的作弊和舞弊屢禁不止,這篇文章要說的,就是一樁轟動一時的大案。

1

康熙五十年(1711),是農曆辛卯年。

這一年的九月初九,是江南鄉試放榜的日子。那一天,在江南貢院的門外,圍的都是前來看榜的考生。

鄉試三年一次,是讀書人入仕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十年寒窗苦讀,今朝一榜揭曉,大家都心有忐忑,屏息等待。

然而,榜單張貼出來沒多久,人群就炸窩了。

為什麼?因為大家發現中榜名單里的人,大多是揚州有錢的鹽商子弟或官宦之後,尤其是其中叫吳泌和程光奎的,是遠近聞名的紈絝子弟,不學無術,大字不識幾個,這次居然金榜題名。

1000多名考生很快就聚集到了江寧府學(「府學」為古代官辦教育機構)和江南貢院門前,開始了一場宣洩不滿情緒的「行為藝術秀」。

有人把「貢院」兩個字用白紙遮掉一部分,遠看成了「賣完」(「貢」的繁體字「貢」與「賣」的繁體字「賣」相近),諷刺這次考試背後有金錢交易。

有人把五路財神抬到了府學明倫堂的孔子像面前,諷刺這次考試「唯財是舉」。

有人當場作了諷刺打油詩:「能行五者是門生,賄賂功名在此行。」(這次考試的第一道題目就是《論語》里孔子說的「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原指恭、寬、信、敏、惠,考生用來指金子、銀子、珠子、古玩、綢緞。)

而更多的人,將各種對聯貼滿府學的大門口,其中有一副對聯相當出彩:「左丘明兩眼無珠,趙子龍一身是膽。」

為什麼出彩?因為這次鄉試的主考官叫左必蕃,副主考官叫趙晉。左丘明是寫《左氏春秋》的,相傳雙目失明,而主考官左必蕃據說也有眼疾,閱卷工作多交於副主考官趙晉。之所以說趙晉是「一身是膽」的趙子龍,自然是諷刺他敢收取賄賂,明目張胆舞弊。

考生質疑考試不公,主副考官先被揪出來,這也是必然的。

2

那麼左必蕃和趙晉到底有沒有問題?

有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放到後面再說,先說說他們是何許人也。

左必蕃是廣東順德人,康熙十二年(1673)的進士,做過揚州知府,相當於正廳級幹部。趙晉是福建閩縣人,翰林院編修,按他的資歷大致是個處級幹部。這兩個人都是京官,受康熙親自指派,來主考江南鄉試,可謂被皇上委以重任,寄予厚望。

為什麼呢?因為江南歷來是人才輩出之地,也是商家富豪聚集之所,所以一方面考試競爭激烈,另一方面各種利益關係又盤根錯節。來主考江南鄉試,一直是一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跌到坑裡。

如今1000多名考生鬧事,無論最後如何收場,左必蕃和趙晉都深知:這次肯定捅婁子了。

不過,就在兩位主考官焦頭爛額之際,一個消息傳來:兩江總督噶禮下令,逮捕鬧事的考生,準備判他們聚眾鬧事和誣告。

按理說,讀書人雖然兩袖清風,但在社會上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更何況鬧事的人基本都是秀才。在清朝,秀才是可以免除徭役、見知縣不跪的,所以很少有人有那麼大膽子,敢一聲令下,用武力解決問題。

那這位兩江總督噶禮又是什麼來頭?

來頭確實大得很。

噶禮,滿洲正紅旗人,是清朝開國五大臣何和禮的四世孫,隨康熙親征噶爾丹,深受康熙賞識。而噶禮與康熙還有一層特殊的關係:他的母親是康熙的奶媽。

憑藉這些特殊關係,噶禮一路青雲直上,從內閣學士升任山西巡撫,再升任戶部左侍郎。雖然噶禮任官期間聲名很差,貪腐成性,但無奈他是康熙眼前的紅人,所以最後一路安然無恙地升任兩江總督——清朝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官拜正二品。

若按今天的概念來看,噶禮至少是正部級幹部,如果掛個「兵部尚書」這樣的頭銜,可以算從一品,那就是副國級幹部了。

這件事,原本是考生懷疑考試有貓膩而聚眾宣洩一下情緒,現在噶禮將他們逮捕入獄,事態無疑進一步升級了。

不過,雖然噶禮是兩江總督,總管安徽、江蘇和江西三省軍政民務,但在事發地江蘇省,還有一個全省一把手,那就是江蘇巡撫。

清朝的總督和巡撫,是一對關係微妙的存在。

論級別,兩江總督至少是正二品,而江蘇巡撫一般只是從二品。但從實權來看,總督雖然可管數省,但側重軍事,而巡撫雖然只管一省,但側重民生等方方面面,實權在握。關鍵是兩者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都是向皇帝直接彙報的。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巡撫買總督的賬,是情分,如果不買賬,也可以說是本分。

這個江蘇巡撫叫張伯行,偏偏是個不買賬的主。他的一封信,直接寫給了康熙皇帝。

3

康熙很快就收到了張伯行的奏疏。

作為江蘇省的行政一把手,張伯行在奏疏中首先彙報了這次江寧鬧事的大致情況和背後的原因——考生質疑考試不公平,並且強調這件事如果不妥善處理,「恐怕要生大變」。

張伯行的奏疏放到康熙案頭沒多久,主考官左必蕃的奏疏緊接著也到了。

左必蕃作為官場老手,一看事態升級,就知道情況不妙了。更何況他聽聞江蘇巡撫張伯行已經上奏,更知道已經時不我待——在官場上混,先讓上級領導知道「有這麼回事」和等上級領導來問「有沒有這回事」,完全是兩回事。

但左必蕃的奏疏頗有講究。在他的奏疏里,他承認這次考生鬧事是因為考試確實可能存在舞弊行為,還直接點出了他猜測的人選:考官王曰俞(容知縣知縣)、方名(山陽縣知縣)等人可能收受了吳泌、程光奎的賄賂,保他們取得功名。但是,除了這兩個人,左必蕃沒有提任何人的名字,只是說自己「失察」,是有責任的。

引起那麼大民憤,難道只是考試「可能」存在舞弊行為?難道只涉及兩個小小的考官?

康熙捋了捋鬍子: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如果在兩個人中要選一個人相信,康熙肯定相信張伯行。

張伯行,河南蘭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素以清廉和剛正不阿著名,著名到連康熙都知道他。張伯行當初做江蘇按察使(江蘇巡撫的屬下)的時候,因為正直而受當地官場排擠,結果南巡的康熙一舉任命他為福建巡撫,任職兩年後再調回江蘇任巡撫,成為江蘇的一把手。

要知道,當時的兩江總督正是噶禮,康熙急匆匆把屁股還沒坐熱的張伯行從福建巡撫任上調回江蘇,一督一撫,用心可知。

不過,康熙收到張伯行和左必蕃的這兩份奏疏後,將它們暫且都先放到了一邊。因為他還在等他自己專屬渠道的彙報——江南如此重要之地,皇帝怎麼可能沒有自己的眼線?

果然,康熙等的兩份密報很快就到了:一封來自江寧織造曹寅,一封來自蘇州織造李煦。

曹寅是曹雪芹的爺爺,其實力和勢力已為大家所熟知,而李煦是曹寅的大舅子。這兩家親戚把持著最富庶的江寧和蘇州兩地織造產業鏈,同時還肩負著一個重要使命:不間斷地為康熙彙報江南地區的一切風吹草動。

在曹寅和李煦的彙報中,這次的科場考試風波原因被坐實了:絕對存在舞弊行為。

到了這個時候,輪到康熙拍案而起了:朕勤政愛民五十年,還從來沒有見過膽子這樣大的奸臣賊子!他們這麼搞,我大清的江山豈不是要完?!

很快,康熙就欽點武英殿大學士張鵬翮作為欽差大臣,奔赴江蘇省,徹查此案。

張鵬翮,四川遂寧人,是一個比張伯行的「清廉」名氣更大的人,因為品行端正、剛正不阿,被康熙稱為「天下第一等人」。

這樣一個大清官作為欽差大臣去調查這樁江南科場舞弊案,康熙覺得是很有把握讓事情水落石出的。

然而,康熙還是想得太簡單了。

4

十一月底,欽差大臣張鵬翮抵達揚州,會同噶禮、張伯行以及安徽巡撫梁世勛,進行「三堂會審」。

幾輪審問之後,大致情況就清晰了。

程光奎是兩淮鹽商,和副主考官趙晉以及山陽縣知縣方名關係很好。程光奎有錢之後,就想弄個官「玩玩」。考試的時候,程光奎將「槍手」事先寫好的文章埋在自己考試的隔間里,考試時挖出,抄寫在卷子上(這裡其實牽涉到考題提前泄露),再在考卷上寫了標記,趙晉讓考官認出標記,程光奎直接中舉。

而吳泌是鹽商之子,他玩得就比較大了,託了層層關係,包括找到容知縣知縣王曰俞等人「打點」,在考場里找了隔壁的考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