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字路口 曹錕這個人

民國雖然「城頭變幻大王旗」,但能坐上總統寶座的,也就那麼幾個。其中有一個,「總統」前面還有個定語,叫作「賄選總統」,也被叫作「豬仔總統」。

不過這個人,其實也沒有那麼簡單。

1

1862年12月12日,曹錕生於天津。

曹錕家有十口人,全靠父親曹本生在船廠里打工過活,日子窮苦。但曹本生是個明白人,日子過得再苦,也要省下幾個錢供孩子們念書,所以曹錕小時候也讀過幾年私塾。

曹錕16歲的時候,父親想讓他和自己一樣造船,但曹錕死活不肯,讓他去種地,他也不肯,家裡人只能問他願不願意去賣布。曹錕這個人喜歡四處晃蕩,和人打交道,所以賣布他倒是肯的。

由於家裡窮,曹錕賣布別說開店,最初連輛手推車也沒有,就是把布搭在肩上,走街串巷地叫賣。曹錕外表忠厚,又不太喜歡算計,因為在家中排行老三,結果得了個「曹三傻子」的外號。不過也正是因為他性格大大咧咧,對別人挺大方,所以他的人緣還是不錯的。

一個流傳頗廣的說法是,布販子曹錕的命運第一次發生轉折,是一次在保定城門口被人羞辱。

那天,已經「鳥槍換炮」的曹錕推著一輛車,載著布通過保定城門的時候,被兩個守城的士兵攔住勒索,曹錕不肯,守衛的士兵不僅不讓他進城,還嘲笑了他一番。曹錕儘管性格還算寬厚,但被那次羞辱激怒,由此決定不再做小買賣,而是要「師夷長技以制夷」:棄商從戎,報名參軍。

這就是一個坊間傳說,曹錕投軍的真實原因,其實也沒那麼重要。在那個年代,有不少窮人為了吃上一口飯而去參軍。在那時的傳統職業觀里,做小買賣固然地位不高,但當兵也不是什麼好差事。

不過,在那個充滿變數的年代,有些人的命運確實就是從參軍開始改變的。

2

20歲參軍的曹錕,很幸運得到了三次機遇。

第一次機遇,是認了一個「爸爸」。

曹錕當時報名參加的是淮軍,面試的管帶叫鄭謙,50歲出頭。曹錕原本練過一些武術,長得粗壯,又念過幾年私塾,還會寫字,立刻就得到了鄭謙的賞識。入伍後,曹錕也感到鄭謙對自己不錯,就表現很好,處處巴結。鄭謙一喜之下,就收他做了義子。

有了這個乾爹,曹錕也算是有了人生的第一個靠山。鄭謙雖然軍階不算太高,但幫了自己乾兒子一個大忙:推薦他上了北洋武備學堂,成為首屆學生。

位於天津的北洋武備學堂是李鴻章創辦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培養他嫡系部隊的大本營。曹錕的很多同學後來都成了北洋時期叱吒風雲的人物,比如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盧永祥、段芝貴、田中玉、陸建章……

所以,武備學堂給曹錕提供的不僅僅是一張有用的文憑,還有一個日後派上大用場的朋友圈。

第二個機遇,是他認了一個「爺爺」。

從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後,曹錕只是登上了人生的第一步台階。他之後以哨官的身份隨淮軍入朝鮮參加了甲午戰爭,敗退回國後一直沒有得到什麼升遷,陷入了職業生涯的「停滯期」。

鬱悶之際,曹錕打聽到在天津有一位從甘肅提督位置上退下來的老前輩,名字叫曹克忠。曹錕提了厚禮前去拜見,曹克忠看曹錕外表忠厚老實,一查族譜,好像還真是自己的族孫,很是高興,索性就認了這個「孫子」。

曹克忠當時已經快70歲了,雖然是個退休老幹部,但這個「干爺爺」的人脈畢竟要比曹錕「乾爸爸」提供的交際圈更廣一些。

第三個機遇,是他認了一個「領導」。

「爺爺」曹克忠給曹錕介紹了一個關鍵人物:袁甲三。而袁甲三有一個侄孫,是當時朝中崛起的實力派人物,名字叫袁世凱。

通過曹克忠的介紹,曹錕就這樣順藤摸瓜搭上了袁世凱。

忠厚又忠誠的曹錕很快獲得了袁世凱的信任。恰逢當時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曹錕在1905年連升三級,很快就當上了京畿第一鎮第一混成協的協統(相當於旅長),成了北洋新軍的高級將領。

1907年,袁世凱麾下最精銳的北洋第三鎮(相當於一個師)奉命調往關外,這支部隊是袁世凱的「老家底」,第三鎮的統制(相當於師長)就是曹錕——可見此時曹錕已經成了袁世凱的絕對親信。

當時清朝的新軍之中,數袁世凱編練的「北洋六鎮」實力最強,而曹錕的第三鎮又是其中的精銳。

到目前為止,如果回望曹錕的職業生涯,似乎起最重要作用的還是他所處的這個時代給予他的機遇,以及他對人脈的經營。

不過,時代的進程固然重要,個人的奮鬥也不能被完全抹殺。

3

把曹錕的發跡全部歸結於他會鑽營和運氣好,也不公平。

曹錕能夠在軍隊里一直晉陞,和他對待官兵的態度頗有關係。

曹錕擔任第三鎮統制之後,知道自己資歷欠缺,所以經常深入一線,去了解基層士兵的疾苦。第三鎮駐守關外,天寒地凍,曹錕看到有些士兵耳朵上都生了凍瘡,就下令軍需處為每個士兵縫製一副皮毛耳套,這讓官兵們都很感動。

曹錕做到直隸督軍之後,有一次去保定檢閱部隊,看到有一名士兵在隊列里哭泣,上前問原因,得知這名士兵父親去世卻不能去奔喪。曹錕立即當眾讓人給這名士兵50大洋,讓他回家奔喪後再來——50大洋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另外,曹錕頗知人善用,且用人不疑。

曹錕做第三鎮統制的時候,手下有個營長。曹錕一直不太喜歡這個營長,一度打算撤他的職。結果之後做到過海軍部次長的湯薌銘來問他討這個人。曹錕向來佩服湯薌銘,尋思這個人如果湯都要,肯定是個人才,立刻就婉拒了湯薌銘,把那個營長升成了旅長。

這個營長,名字叫吳佩孚。

吳佩孚很快就展現出過人的才華,幫助曹錕打贏了好幾場關鍵戰役。更重要的是,吳佩孚還有政治眼光,在他的力勸下,「護國戰爭」爆發後,曹錕沒有傻呵呵地蒙頭幫袁世凱鎮壓反對帝制的「護國軍」,而是兩頭敷衍,靜觀事態。最終,袁世凱一命嗚呼,「帝制夢」煙消雲散,曹錕沒有受到任何牽連,反而一躍成為北洋系中的實權人物。

在被國務總理段祺瑞任命為直隸督軍後,曹錕駐軍保定,在吳佩孚的主持下,迅速擴編了9個混成旅,一下子擁有了6萬人馬。

1920年7月14日,以曹錕為首的直系與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之間爆發了爭奪京津地區控制權的戰爭。由於曹錕麾下兵強馬壯,吳佩孚指揮得當,再加上有奉系張作霖的協助,段祺瑞的皖系兵敗如山倒,只打了5天就崩盤了。

7月19日,段祺瑞知道大勢已去,通電下野。曹錕的直系與張作霖的奉系共同接管北京。

但是,曹錕和張作霖很快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翻臉。1922年4月28日,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以吳佩孚為總司令的直系10萬軍隊擊潰了12萬奉系大軍,張作霖被迫退回關外。

至此,直系完全掌控了京津地區,而曹錕也儼然成了當時中國的第一號實力派人物。

1923年6月,並無實權的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在曹錕的各種手段逼迫之下逃亡天津。在天津楊村站,曹錕的部下王承斌將黎元洪截住,威逼他交出大總統印和簽署辭職書後放行。

之所以上演了這一幕,是因為曹錕已經有了更高的追求。

昔日那個走街串巷的賣布郎,想嘗嘗當中華民國大總統的滋味了。

4

曹錕知道,自己要當總統,按道理是不夠格的。

論才,論能,論資歷輩分,曹錕明白自己遠遠夠不上當總統的標準。他的優勢,一在於有槍,二在於有錢。

彼時的中國,有槍有錢的人其實並非曹錕一個,但像曹錕這樣有膽子花錢並且捨得花錢的,恐怕就他一個。

曹錕首先搞定的是眾議院議長吳景濂,在暗示有可能讓吳景濂出任國務總理之後,又送上了10萬元的支票,讓這位國民黨元老心甘情願開始為其奔走張羅。

1923年9月,曹錕設立「大選籌備處」,為了保證屆時選舉總統的議員能達到法定人數,他開始給一系列的政治行為「明碼標價」:每個議員參加一次會議的出席費是20大洋,參加一次周會的出席費是100大洋,另有各種補助費(包括指定酒樓、飯店、妓院的招待)。這樣算來,在北京的議員每月可以領到600大洋,而在上海的議員只能拿到一半。於是,大批在上海的議員開始前往北京。

但是,抵制曹錕競選總統的皖系和奉系勢力也在暗中使勁,為了不讓在上海的議員前往北京選舉,他們也開出了價格:在上海簽到的議員可以獲得300大洋,留在上海的話,每月再補貼生活費300大洋。結果有一些議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