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字路口 蔡元培:一生請辭,一世楷模

說起「蔡元培」這個名字,大家很容易聯想起北京大學。確實,北大能有如今的輝煌,蔡元培功不可沒。

但他一生絕不只有「北大校長」這一個頭銜。

只不過,那麼多的頭銜,基本都被他辭去了。

1

1868年1月11日,浙江紹興府山陰縣的蔡光普迎來了自己的第四個孩子。

蔡光普是當地一家錢莊的經理,他的第四個孩子是個男孩,乳名阿培。阿培直到4歲被送入私塾念書後,才按照家中輩分,被定下正式的大名:蔡元培。

蔡元培兄弟姐妹一共七人,因為父親是錢莊經理,家裡還算寬裕。但在蔡元培11歲那年,父親病逝,生活條件迅速變差。好在父親在世時為人處世都算厚道,所以有不少親友願意接濟蔡家,但蔡元培的母親周氏是一個性格要強的人,她謝絕了大家的資助,硬是憑藉存款和不斷變賣首飾家當,撐起了這個家。

由於各種緣故,蔡家的七個孩子夭折了四個,只剩下了三個兒子。周氏一人含辛茹苦,堅持讓三個兒子好好讀書,期待他們能夠憑藉讀書重振門庭。在三個兒子中,周氏管教最嚴厲的,也最看好的,就是蔡元培。

蔡元培4歲開蒙,14歲時已熟讀四書五經,在家鄉頗有才名。母親周氏經常陪坐在蔡元培身旁看他做功課,看到兒子睏倦後,就會勒令他立刻睡覺,然後督促他第二天早起繼續讀書,這個習慣影響了蔡元培的一生——熬夜不如早起。

1884年,16歲的蔡元培開始參加科考,母親總是半夜起身為他燒飯,幫他準備行囊。

蔡元培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17歲考中了秀才,但母親的身體狀況也越來越糟。蔡元培一直為母親煎藥喂飯,甚至仿效古制,割下左臂一塊肉和葯給母親煎服,但一切都是徒勞:1886年的春天,蔡元培的母親因病逝世。母親的去世對蔡元培打擊極大。他後來回憶:「我母親是精明而又慈愛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多。……我母親的仁慈而懇切,影響於我們的品性甚大。」

守喪之後,蔡元培再度踏入科舉考場,在母親去世一年後中舉,次年進京通過會試成為貢士,1892年參加殿試,列二甲第34名,成為名副其實的「進士」,金榜題名。

在一路科考的過程中,蔡元培以他淵博的學識旁徵博引,寫得一手「怪八股」,遠近聞名,鄉試的考官評價他的文章「語無泛設,引證宏博,詞意整飭」。殿試之後,蔡元培的才名更是傳到了當時的帝師翁同龢耳中,翁同龢專門看了他的文章,大讚:「年少通經,文極古藻,雋才也!」

1894年的春天,蔡元培被授為翰林院編修。那一年,他才26歲,已經站到了中國無數寒窗苦讀的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科考之巔。

然而,沒過多久,蔡元培就想辭去這份令旁人羨慕的工作。

2

讓蔡元培萌發辭職之念的,是這一年爆發的一場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幾乎同時開始改革進程的中日兩國在各自悶頭髮展20多年後,終於來了一場正面對決——中國被打得頭破血流。

戰敗消息傳來,朝野震動,也深深刺激了蔡元培。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蔡元培一直對前方戰事抱樂觀態度,但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後,他漸漸放棄了幻想,面對如此恥辱敗局,這位年輕的翰林院編修無能為力,只能在夜深人靜時痛哭流涕。

就在《馬關條約》簽訂的這一年冬天,心灰意冷的蔡元培請假一年,回了紹興老家——這倒還不算請辭,只能算請假。

回到老家,雖為賦閑,但蔡元培並沒有閑著,作為一個「飽讀聖賢書」的翰林院編修,他開始大量研讀日本歷史和介紹西方文明的書籍。此時,蔡元培已近而立之年,他下定決心要將自己之前所學先放到一邊,潛心研究所謂「蠻夷」之學說。

一年之後,蔡元培返京。此時的朝廷上下已改革呼聲高漲,自「公車上書」之後,「變法維新」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共識。

蔡元培是支持變法的,雖然他對康有為的治學以及一些作為不以為然,也沒有像有些人一樣以接觸「維新派」為榮,但他始終認為只有改革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

為此,蔡元培開始學習日語,因為他不滿足於中文譯本對西方著作的種種有意和無意的「曲解」,認為日本人已經翻譯了大量西方著作,而日語相對入門簡單。他甚至還「發明」了一種自己覺得很有效的學習語言的方法:直接嘗試翻譯日文著作,邊譯邊學邊融會貫通。

儘管蔡元培沒有直接投身維新運動,而是自己在默默積攢底蘊,但他還是被這場運動的短暫和慘烈震驚了。

1898年9月,聲勢浩大的「戊戌變法」只經歷103天就宣告徹底失敗,康梁等人被朝廷通緝後出逃,譚嗣同等六人被斬首於菜市口。

蔡元培非常敬佩「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視他為「先驅」,但同時也冷靜地反思了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康黨所以失敗,由於不先培養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數人弋取政權,排斥頑舊。」

在蔡元培看來,中國那麼大,大眾的改革意識尚未被完全喚醒,改革的中堅力量還沒有發展壯大,維新派只是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光緒帝,就貿然以一小群人帶動一個國家的改革,是註定會遇到強大阻力乃至失敗的。

「戊戌變法」失敗後,京城一片肅殺。這一年的10月,蔡元培又一次請假返鄉。

這一次返鄉,蔡元培帶上了家眷和所有行囊,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信號:他是正式辭職,不打算再回來了。

那一年,蔡元培也就30歲。在別人眼中值得羨慕的「仕途」,在蔡元培心裡已經一文不值。

他決定,要用自己的方法來改變中國。

3

1898年,回到家鄉的蔡元培受紹興知府和鄉紳邀請,做了一所學校的校長。

這所學校叫「紹興中西學堂」,顧名思義,是一家新式學堂,中西學問皆授。蔡元培視此為他新事業的起點:以教育改變中國。

在教書育人的同時,蔡元培並沒有放鬆自己的知識儲備,他開始自修英文,並在這期間讀了剛出版不久的嚴復翻譯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即《國富論》)等一系列經典書,並由衷感嘆:「渙然冰釋,豁然撥雲霧而睹青天。」

然而,紹興中西學堂雖為新式學堂,卻頗有一批舊派老師,提倡新學的蔡元培與他們格格不入,最終得罪了出資辦學的舊派鄉紳,無法實現自己的辦學理想。

怎麼辦?很簡單,辭職。

從事教育的第一步並不算順利,但蔡元培根本就沒有放棄的意思。在離開紹興中西學堂之後,他又擔任過幾所學校的校長,最終在1901年來到了上海,擔任著名的南洋公學的特班總教習。

在南洋公學,蔡元培依舊一邊教書,一邊學習。這一次,他要學拉丁文。

蔡元培找的老師是馬相伯。馬相伯當時勸他說,拉丁文已經是一門「古董語言」了,西方都已經沒多少人學了,中國人更沒有什麼學習的必要。

但蔡元培卻堅持:拉丁文是歐洲各國語言的根本,要深入了解西洋的文化,就必須學拉丁文。為此,他每天早上5點步行到馬相伯家中學習,害得沒有早起習慣的馬相伯大喊:「太早了!太早了!」

1902年,南洋公學放暑假,蔡元培選擇出國考察——這是他第一次走出國門。

他選擇考察的國家,是日本。

在日本,蔡元培親身感受到了留日中國學生的愛國熱情和變革訴求,更是對當時留學生辦的雜誌《浙江潮》的主筆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個人叫蔣百里。

此外,他還和吳稚暉結下了友誼。

蔡元培從日本回國後不久,就發生了著名的「南洋公學學生退學」事件。這件事情的起因依舊是守舊派的老師小題大做懲罰新派學生,結果發展成全校145人集體退學抗議。在整個事件過程中,蔡元培一直站在學生這邊,在斡旋無果後,他選擇和學生同進退:

再一次辭職。

但蔡元培這次辭職不是甩手不幹了。為了避免退學的學生失學,蔡元培東奔西走籌款創辦「愛國學社」。在籌款期間他的長子患重病,但他還是毅然決定去南京借錢辦校,結果在碼頭準備出發時,得到了長子離世的消息。蔡元培含淚委託朋友辦理兒子的後事,自己決然踏上了籌款之旅。

最終,在短短几天之內,蔡元培成功籌得數萬元資金,成立了「愛國學社」,後來吸引了150多名具有革命思想的學生。

但這段時間,對蔡元培影響最大的,不是辦學,而依舊是「充電」。

1907年6月,蔡元培終於獲得了他心心念念的留學德國的資格。在德國,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開始從頭學習德語,並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在萊比錫大學的6個學期里,他一口氣選修了40門課程,囊括哲學、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