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抗爭 天花的滅絕之路

病毒,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然而,它們和人類的纏鬥,卻從未停止。

1

1979年10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做了一個決定:從這一年開始,以後每年的10月25日,都是一個紀念日。

這個紀念日的名稱叫作「人類天花絕跡日」。

「絕跡」這個詞,聽上去好像有點殘忍?其實這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在人類歷史進程中,天花作為一種烈性病毒,終於完全消亡了。

但是,我相信有不少人,哪怕他手臂上有一個痘狀瘢痕,也還是會迷茫地問上一句:什麼是天花?

2

所以,我們先了解一下天花。

沒有確切資料能證明天花究竟是何時誕生的。一般推測,天花剛開始可能只是家畜身上一種相對無害的痘病毒,但動物和人相處後,尤其是在人類進入農業文明時代,人畜共居之後,這種病毒傳染給了人,發生了變異。

一旦人類感染了天花病毒,大概會有平均12天的潛伏期。感染後的初期癥狀是發熱、頭痛和背痛,大概2~3天後,典型的天花紅疹就開始密密麻麻地在患者的臉部、四肢、軀幹上出現,然後開始化膿。之後的3~4周,疹子開始結痂,然後慢慢剝落。

如果是良性的天花,一般只有1%的患者會有生命危險,但結痂剝落後的部位,痕迹並不會消失,所以患者全身都會出現斑點,這也是以前中國人叫人「麻子」的一個由來。

而惡性的天花,會造成患者全身大出血,大概在兩周之內就會導致死亡。

得天花的死亡率在30%左右。

覺得30%不夠高?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3

如果要排一下人類歷史上的前幾大瘟疫殺手,天花絕對能入選。

3000多年前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公元前1156年去世)的木乃伊上,就被發現有疑似天花導致的皮疹。

公元前6世紀,印度有了天花流行的記載。不過,天花造成的最大殺傷力,是在中世紀的歐洲。

無論平民還是貴族,甚至是國王,都逃不過天花的魔爪:英國女王瑪麗二世、俄國沙皇彼得二世、荷蘭執政威廉二世,還有法國國王路易十五,都是死於天花。

說起歐洲的瘟疫大流行,大家可能會第一個聯想到黑死病,確實,這場由鼠疫引起的瘟疫,在全世界範圍內大約奪取了7500萬人的生命,光歐洲就死了近3000萬人。

但和影響人類更久的天花比呢?天花曾累計奪走全世界至少3億以上人的生命,僅18世紀,歐洲因為天花就死去了超過1億人,即便存活下來的人,也留下了滿臉疤痕。

給天花增加死亡數字的,還有美洲大陸的居民。

15世紀末,在歐洲人踏上美洲大陸之前,那裡居住著3000萬左右的印第安居民。歐洲殖民者沒用槍炮作為征服工具,而是將天花患者用過的毯子送給毫無免疫力的印第安人——大約100年後,印第安人只剩下了不到100萬。

當然,當時由歐洲殖民者帶來的瘟疫還有腮腺炎、麻疹、霍亂等等,但其中的「殺人主力」,是天花。

有著看似美麗名字的「天花」,其實是按照滅絕人類的節奏在發展的。

但是,最終它卻失敗了。

4

第一個讓「天花滅絕人類計畫」受阻的,其實是中國人。

據記載,天花病毒大概在西漢時期傳入中國,東晉的煉丹術士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對此已經有了記載。

根據最早的考證,中國在唐朝就研究出了對付天花的辦法——以毒攻毒。

這種方法被稱為「人痘接種術」,簡單來說,就是從患者膿包里取一些膿液,用棉花蘸取後包裹,塞入要預防的患者的鼻腔中(也有研磨成粉,吹入患者鼻孔的),通過引發輕微天花癥狀,達到對天花免疫的目的。

這種方法至少證明了古代的中國人已經了解到天花的一個特性:只要得過天花,就能獲得免疫力。

學術界對中國的「人痘接種術」究竟出現在哪個朝代還有爭論,有「唐朝說」,也有「宋朝說」,還有「明朝說」,但有一點是公認的:到了清朝,中國人對通過「種人痘」來預防天花,已經輕車熟路了。

在清朝,康熙皇帝大力提倡「人痘接種術」,並要求在皇族內率先施行。1742年,清政府還專門命人編寫大型醫學叢書《醫宗金鑒》,其中有詳細介紹幼兒接種「人痘」免疫天花的四種方法。有一種說法是,康熙之所以能繼承皇位,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小時候得過天花,所以皇族認為他對此有免疫力,可以健康長壽。

1688年,俄國派人到中國,專門學痘醫,這是有文獻記載的最先派人到中國學習「種痘」的國家。

1704年,法國傳教士把中國的「神奇方法」帶回了歐洲。

1722年,威爾士公主用中國的「人痘接種法」醫治好了自己的兩個女兒,這種方法開始在英國流傳開來。

1744年,中國醫生李仁山到達日本長崎,將中國的「人痘接種術」首次帶到日本。

1790年,朝鮮派使者朴齋家、朴凌洋到中國京城,回國時帶走《醫宗金鑒》,也將「人痘接種術」帶回了朝鮮。

但是,當中國的「人痘接種術」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時候,有一個問題還是讓人不能迴避:接受過「人痘接種術」的人,依舊有2%~3%的死亡率。

這怎麼辦?

5

終於輪到愛德華·琴納出場了。

琴納1749年生於英國,是一名醫生。當時中國的「人痘接種術」已經傳入英國,引起了琴納的極大興趣。

在琴納開診所的家鄉伯克利,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些得過天花的「麻臉」涉及各個階層和各種職業,但有一個職業卻從來沒有過一個「麻臉」,這個職業就是奶牛擠奶工。那些擠牛奶的姑娘在當地一個個都是「美人兒」——在天花肆虐的時代,臉上沒有麻子,就已經可以跨入「美女」行列了。

對「人痘接種術」本來就有研究的琴納,隨後和一個擠牛奶的女工做了一次深聊,女工的話果然和他想像的一樣:牛其實也會得天花,癥狀也和人一樣,全身出「痘」,長滿膿包。擠牛奶女工在擠奶的時候,難免會沾染到牛的膿液,然後就會感染「牛天花」,但一般癥狀是發幾天燒,然後就會痊癒——從此一生對天花免疫。

這個發現給了琴納極大的啟發:原來,困擾人類的天花病毒有個「豬隊友」,那就是作為近親的「牛天花」。而且,「牛天花」的殺傷力比「人天花」要小很多,最關鍵的是,「牛天花」和「人天花」交叉免疫——人一旦得過「牛天花」,對「人天花」也會終身免疫。

1796年5月17日,那天正是琴納的47歲生日,他找到了一個8歲男孩,當著圍觀眾人的面,給孩子接種了從一名擠奶姑娘手上取出的牛痘瘡疹的漿液。兩個月後,他再次給這名兒童接種了真正的天花漿液(用一根刺破過天花膿包的針,劃破了孩子的皮膚)。

結果,這名孩子完全沒事。

為了不使這例實驗成為孤例,琴納之後又重複了一次實驗,再次獲得成功。

琴納於是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接種過牛痘的人,會對天花終身免疫。

毫無疑問,這個研究成果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歐洲的醫學權威對這種方法都嗤之以鼻,甚至認為接種了牛痘的人,會染上「牛狂症」,最後會長出牛角和牛尾巴。

但是,老百姓只認一個硬道理:能不能治好天花。

事實證明,琴納贏了。在大家漸漸接受「牛痘接種」法之後,歐洲感染天花病毒的人數出現了懸崖式下跌。英國政府為琴納發放了獎金,並為他豎立了雕像,德國、美國等國家在19世紀初開始強制國民接種牛痘。

琴納當時自己可能還不知道,他開啟了人類醫學的一個全新學科:免疫學。

6

1805年,「牛痘接種法」傳到中國澳門等地,之後又傳到了內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率先用「牛痘接種」替代了「人痘接種」,然後,這種方法慢慢在全中國普及。

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天花在中國還存在。1950年的數據顯示,天花患者有44211例,其中因此死亡的人為7765人。1950年10月,周恩來總理簽發《關於發動秋季種痘運動的指示》,在全國各地推行種牛痘。1960年,在雲南和緬甸接壤的一個小村中發現最後一例天花病人,之後中國再未出現天花患者。

從世界範圍來看,1970年,包括美國在內的20個西方國家宣布徹底消滅了天花。1977年10月26日,在非洲的索馬利亞發現了一例天花病人,從那以後,各國的衛生組織就再也沒有發現過一例天花病人。

1978年,美國一名女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