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抗爭 死神狂歡:1918年大流感

這是人類歷史上排名前三的傳染病,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殺死幾千萬人。

如今,100餘年過去了。

當我們面臨新一輪的危機和挑戰時,再回過頭去看看那場大傳染,能夠得到什麼經驗和教訓?

1

1918年3月11日,美國堪薩斯州,芬斯頓軍營。

列兵阿爾伯特·吉特切爾來到了軍醫91號大樓。這位連隊的廚師向護士說自己感冒了,並抱怨「發冷,咽喉腫痛,頭疼且肌肉酸痛」。

護士給阿爾伯特量了體溫:39.4℃。

這確實是感冒的癥狀,護士隨後按照規定,將阿爾伯特轉入隔離病房進行隔離。

此時,離原本宣布中立的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11個月了,大批美國士兵已遠赴歐洲參戰,而國內的各個軍營也進入了戰備狀態——一個士兵的感冒發燒,並沒有引起重視。

但情況似乎很快就發生了變化:3天之內,芬斯頓軍營內感冒的士兵就增加到了500多人,3周內增長到了1100人——這還只是到醫務所來求助的人的統計數字。最終,其中有230名士兵發展成了肺炎,38人死亡。

不過,考慮到駐紮在芬斯頓軍營的軍人接近4萬人,相對於在炮火連天的歐洲出生入死的同胞們,再參考季節性流感的死亡率,這樣的情況並沒有得到相關方面的重視。

有資料顯示,其實在1918年1月到2月的農閑時節,位於堪薩斯州西南部的哈斯克爾就已經出現了「感冒流行」的情況,並且有過一天之內18人感染、3人死亡的記錄。但後來人們追根溯源,還是更願意把確切的時間定為1918年的3月11日,而地點則鎖定在芬斯頓軍營。

那位以為自己只是得了普通感冒的列兵阿爾伯特,並不知道這種「感冒」其實是人類文明史上罕見的一種致命傳染病。

在1918年至1920年短短兩年不到的時間內,這種傳染病造成全世界約5億人感染。據最保守估計,至少有4000萬人,最多有1億人被奪去生命——當時全世界的人口才17億。

這場災難性的傳染病,被稱為「西班牙大流感」。

而在目前已知的記錄中,1918年3月11日的美國芬斯頓軍營,其實是能確定的這場傳染病的最早發生地。

2

當致命的流感在美國蔓延之後,歐洲很快也被捲入。

至今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當時正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尾聲的歐洲是從何時何地開始被病毒攻陷的,但如果以有據可查的第一例美國病例來看,不排除是由增援歐洲的美軍參戰官兵把病毒帶過了大西洋。

後來西方另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才是這場致命傳染病的發源地,歐洲的大面積暴發是因為一戰期間14萬到歐洲支援的華工將病毒帶過去的。(他們認為之前在美國出現的病例也是由華人帶去的)。

考慮到一些西方人始終帶有優越感地認為中國人是「骯髒、不講衛生的低等民族」,所以他們會有這樣的論調倒也並不令人意外。但從時間上來看:第一批大約1000名華工在1916年8月就抵達了法國馬賽港,1917年華工就達到了人數巔峰,而一直都歲月靜好的歐洲直到1918年春季,也就是美國出現病例之後,才開始大規模暴發流感,病毒由中國人帶入的推斷似乎很難成立。

不過,流感病毒並沒有閑情雅緻等待人類去追根溯源。從1918年4月開始,流感病毒如同被點燃的野火一般,瞬間席捲歐洲大陸,從英國到法國,從德國到義大利,疫情首先在各國軍隊的軍營中暴發——擁擠、悶熱、潮濕、空氣不流通是病毒傳播的理想溫床——隨後開始蔓延到普通平民。

這一波感冒的流行,雖然波及面很廣,但殺傷力卻不強:得感冒的人一般三天後癥狀就消失了,雖然有人因此死亡,但致死率和普通的季節性流感相差得並不太多,所以各國政府並沒有引起重視,更沒有什麼媒體進行報道。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一戰的炮火聲依舊在歐洲大陸隆隆作響。

無論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的政府,雖然不斷接到關於軍隊發生流行性感冒的報告,但都不約而同地選擇「秘而不宣」——戰爭時期,比控制感冒更重要的,是不能讓對手知道自己的弱點。

但有一個國家,卻因為在一戰期間屬於中立國,所以並沒有媒體方面的管制。

這個國家,就是西班牙。

西班牙也是這一波流感的重災區,雖然一開始死亡率不高,但受感染人數極多,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也在5月的馬德里年度慶典後宣布被感染。而作為中立國的西班牙並沒有戰時的新聞管制,所以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媒體,都開始大規模報道這場在西班牙發生的「奇怪的流行性感冒」。

然而,這也造成了一個客觀事實:整個歐洲大陸都緘默不言,只有西班牙「流感盛行」的新聞不斷見諸報端。(西班牙人其實稱這場流感為「法國流感」,因為當時在法國也已經暴發。)

於是,一個西班牙人自己也沒想到的結果發生了:這場後來肆虐人間的流行性感冒,就此被很多人稱為「西班牙流感」。

而西班牙的媒體報道預警,並沒有換來想要的結果——當然,這也不是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從1918年夏天開始,經過變異的流感病毒向人類發起了第二波攻擊。

在第一波攻擊中,死神只是背著雙手閑庭信步。

第二波攻擊,他終於揮舞起了寒光凜凜的死亡鐮刀。

3

關於第二波大流感病毒侵襲的起源地,現在還有爭議。

一種說法是英國。1918年8月,一艘從西非國家獅子山離港的英國船上發生了致命的流感,在這艘船抵達英國之前,船上75%的船員被感染,其中7%的船員死亡。而另一份資料顯示,在更早之前,駐紮在法國埃塔普勒港的一個英軍軍營內,就已經暴發了不知名的流感疫情。

另一種說法是,疫情源頭是當時蘇俄的阿什哈巴德(今屬土庫曼),但由於當時蘇俄處於內戰時期,缺乏有效的統計數據,所以無法確定。

雖然源頭無法確定,但第二波流感病毒的巨大殺傷力,卻是各個國家一致公認乃至心有餘悸的:在西班牙,至少有800萬人感染了這種流感病毒,有些省份甚至有10%的人口病死,報紙的前四五頁往往都是密密麻麻的訃告;在法國,每周因流感死去的人超過了1200人;在英國的英格蘭地區,每周因流感死亡的人數超過4000人;在德國,流感奪去了超過40萬人的生命。

先是發燒、咽痛,然後渾身疼痛,速度快的話當天癥狀暴發,當天就死去——這樣的場面出現在歐洲各國的各個城市。

到了此時,這場降臨到人間的瘟疫開始顯示出它猙獰的真面目:從歐洲到亞洲,從英國到印度,全人類都陷入了這場浩劫之中——在短短6個月之內,居然有至少2400萬人被這場所謂的「感冒」奪去了生命。事實上,限於當時各國各地區統計能力的不同,實際死亡人數很可能比統計的要多得多,比如在亞洲的重災區印度,至少就有1200萬人死於這場流感。

如果要比「殺人效率」,這場大流感在短時間內的致死率已經超過了曾經讓歐洲人聞風喪膽的「黑死病」。

在這樣的情況下,那場席捲歐陸的戰爭也打不下去了。

到了1918年秋季的時候,儘管各參戰國都高度保密自己軍隊的「染病」情況,但因感冒造成的「非戰鬥性減員」已經成了大家共同面臨的問題:

英國和法國的軍隊往往是一整個團一整個團地因感冒而完全失去戰鬥力,英國至少有20萬士兵因為這場流感而喪失了戰鬥力;美軍在9月與法軍協同對德軍發動「馬斯河——阿爾貢戰役」,在一個半月的戰鬥中,美軍有近10萬人的傷亡,但流感造成的傷亡是7萬;德軍的統帥魯登道夫天天接到麾下各個軍團因流感而減員的報告,德軍的步兵師在6月後的平均患病人數達到了2000人,某些師有近一半的人喪失了戰鬥力。

在各國都已經打到油盡燈枯的時候,這場突如其來的流感,成了壓垮各國,尤其是德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宣告結束。

這場歷時四年的戰爭浩劫,一共造成1000萬人左右的死亡。

而這個數字,還不到1918年大流感造成人類死亡數字的一半——而流感只花了半年的時間。

更糟糕的是,隨著戰爭的結束,各國軍人帶著病毒,歡天喜地地回到了各自的國家、城市、鄉村、家庭。

一場更大範圍的疫情隨即暴發。

4

接下來,我們從歐洲暫時抽身而出,聚焦兩個非歐洲的國家。

一個國家,是亞洲的中國。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不可能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