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抉擇 奧黛麗·赫本:天使的側面

2004年,時尚雜誌做了一項評選:「誰是歷史上最美麗的女人?」奧黛麗·赫本以76%的選票獲得冠軍。

即便考慮到東西方審美差異,奧黛麗·赫本的美麗和優雅,應該也不會有什麼人否認。但是,除了「美麗和優雅」之外呢?

1

1929年5月4日一大早,女男爵艾拉感到一陣腹痛,隨即順利生下了一個女嬰。

這是艾拉男爵生下的第三個孩子。作為荷蘭貴族的後裔,擁有「男爵」頭銜的艾拉之前有過一次婚姻,生下了兩個兒子,之後又不顧家族的反對,與英國銀行家拉斯頓結婚,然後生下了這個女兒。雖然這個女兒的出生地是比利時的布魯塞爾,但依舊跟隨爸爸的英國國籍。

父母為這個女嬰取名為奧黛麗·凱瑟琳·赫本·拉斯頓(Audrey Kathleen Hepburn Ruston),但後人只記住了這個名字的簡單版本:

奧黛麗·赫本。

2

很難說赫本的童年是幸福的。

在赫本6歲的時候,有納粹傾向的銀行家父親拉斯頓就拋下她和她的母親走了。這對一直渴望家庭溫暖的赫本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在英國繼續待了4年之後,1939年,10歲的赫本隨母親回到荷蘭,進入了荷蘭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servatory)學習芭蕾舞——這是影響她一生的一個興趣愛好。

不過,留給赫本安心跳舞的時間並不多。那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已經全面爆發。1940年5月15日,面對德國納粹壓倒性的軍事打擊,幾乎沒有還手之力的荷蘭宣布投降。此時,赫本母親的貴族血統惹上了麻煩,因為據說她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結果赫本家裡的所有財產都被德軍沒收,而她的舅舅更被送進集中營後處決。

從小還算養尊處優的赫本開始過上了拮据的生活,「吃飽肚子」成了最大的一個問題。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她只能吃由鬱金香球根和野草混合的「綠色麵包」,以及大量喝水——童年的營養不良使得赫本後來終生身材瘦削。

在最艱難的戰爭時期,赫本做了兩件值得驕傲的事:第一,她一直沒有放棄芭蕾舞,哪怕條件再困難也在繼續練習;第二,她一直通過芭蕾舞的表演為荷蘭的游擊隊秘密募捐,甚至親自參與情報傳遞。

1945年,戰爭終於結束了。16歲的赫本由於貧窮和飢餓,身高1.7米,體重卻只有80斤,而且還身染貧血、哮喘、黃疸等多種疾病。

好在戰爭後不久,剛剛成立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救援十字會來到了荷蘭,為孩子們提供食物、藥品和必要的服裝。而赫本當時和她的同齡人一樣,成了受益者。這不僅讓她渡過了難關,還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8年,赫本隨著母親一起從荷蘭來到了英國的倫敦,當時她們的全部財產就只有省吃儉用存下來的100英鎊。赫本一開始想進入芭蕾舞學校繼續深造,但在幾個月的訓練之後,她被告知因為童年時的營養不良影響了身體發育,所以她已不適合再做一個芭蕾舞舞者了。

怎麼辦呢?

並沒有因此被擊倒的赫本,開始轉職做兼職模特補貼家用,並開始參與歌舞團的演出,同時參加一些電影的演出。

那一年,奧黛麗·赫本19歲。

一條她從未想過的道路,正在前方不遠處等著她。

3

最初,赫本當然是以「跑龍套」的角色登台的。

從負責講解的空姐到瑜伽女學生,從女店員到電話接線員,赫本在電影中扮演了各種各樣的角色。直到1951年,22歲的她接到了犯罪電影《雙艷姝》的拍攝邀請——那是她第一次以女主角的身份出演電影。這部電影雖然沒有大紅大紫,但對奧黛麗·赫本的一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過往的點滴,都是成功的序章。

因為主演《雙艷姝》,有了一定知名度的赫本隨後接演了電影《蒙特卡洛寶貝》,在赴法國拍攝取景的時候,她意外被看中成了音樂劇《金粉世界》的女主角。這部劇在美國百老匯連演了219場,赫本更是因為自己的表演才能獲得了托尼獎(美國話劇和音樂劇的最高獎)的最佳女主角獎。

但這並不是全部。

因為主演《雙艷姝》,赫本被這部電影的導演狄金森推薦給了著名導演威廉·惠勒。惠勒在看了赫本的試鏡表演之後,覺得她非常適合主演自己即將開拍的那部浪漫輕喜電影。那部電影的名字,叫《羅馬假日》。

《羅馬假日》的故事結構其實非常簡單:即將繼承王位的歐洲某國公主安妮(赫本飾)出訪各大城市,受到熱烈歡迎。在最後一站城市羅馬,覺得受到束縛的公主悄悄在晚上溜了出來,結果遇到了一位美國記者喬(格里高利·派克飾)。喬試圖用偷拍曝光一個關於公主的大新聞,但兩人卻陰差陽錯地在羅馬度過了開心而又浪漫的一天,擦出了愛情的火花。最終,必須要回到王室的公主和良心發現的記者在眾目睽睽之下假裝互相不認識,握手告別。

在這部電影中,安妮公主這個角色似乎是為奧黛麗·赫本度身定做——美麗、優雅、天真、善良、活潑,赫本幾乎只要本色出演,就將一個高貴雍容又美麗率真的公主呈現在了公眾面前。

結果當然是一炮而紅。在1954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羅馬假日》獲得7項提名和3項大獎,其中,赫本摘取了分量最重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那一年,赫本才23歲。

成為奧斯卡影后的赫本自此開始片約不斷,她陸續接演了《龍鳳配》(第27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黃昏之戀》、《翠谷香魂》、《修女傳》(第32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等一系列電影,知名度大大提高,片酬也一路看漲。但真正讓赫本繼《羅馬假日》之後在電影史上奠定地位的,是她在1961年主演的電影《蒂凡尼的早餐》。

赫本在這部電影中一舉打破了自己以往塑造的清純美麗形象,扮演一個渴望通過釣到「金龜婿」而躋身上層社會的應召女郎霍莉。

這部電影的原作小說作者楚門·卡波特其實一開始並不認為奧黛麗·赫本是最佳選擇,他心目中的女主角位置是留給瑪麗蓮·夢露的,因為他覺得赫本並不具備那種「特質」。

然而,赫本的演出卻讓人眼前一亮,重新賦予了那個一門心思鑽營甚至偷竊的「霍莉」一個全新的內涵,也讓影片男主角保羅無法抵禦霍莉的魅力變得真實可信——誰能抵禦這種讓人窒息的美麗呢?

而《蒂凡尼的早餐》對赫本而言,還有另一個里程碑式的意義:她成了時尚界的一個標杆。在這部電影中,奧黛麗·赫本穿的那條紀梵希小黑裙成了經久不衰的經典。

事實上,赫本和紀梵希的合作從《龍鳳配》就開始了。當時由於紀梵希並沒有時間接待赫本,她自己去紀梵希的倉庫中挑選了三件上一季的衣服作為戲服。那三件衣服其實並不符合當時時尚搭配的主流審美,但經赫本穿上身後,卻大放異彩,不僅讓這部電影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服飾設計獎,而且成了萬千女性選擇搭配的標杆。

《蒂凡尼的早餐》幫助奧黛麗·赫本獲得了第34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她的聲譽和成就在好萊塢乃至整個歐美影壇已經毋庸置疑。

然而,一些質疑也隨之而來。

4

對赫本來說,她那種令人無法抗拒的典雅魅力,有時成了一把「雙刃劍」。

《羅馬假日》上映的20世紀50年代,恰逢二戰結束,美國剛剛開始進入一個物質和精神都變得富足的時代:人們對未來充滿憧憬,彼此之間相互尊重,講究禮節,追求優雅。所以奧黛麗·赫本的清新典雅形象非常符合當時人們的期待,被認為這就是「女性應有的樣子」。

但在經歷了超過1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後,美國人的審美開始出現了轉彎,在「嬉皮士運動」的助力下,涉及暴力、兇殺、色情等內容的電影開始受到歡迎,而對電影女主角的評價也開始變得多元化——如果你只會展現「美麗」或「優雅」的一面,會被不少人認為「演技單一」,甚至是「花瓶」。

但這並不能說是奧黛麗·赫本的錯。儘管她演的任何角色,都會有「赫本的影子」,但她的那種優雅和魅力確實是由內向外散發出來的,是出於本性,而不是矯揉造作故意演出來的。

其實赫本也一直在嘗試做突破和探索。

1967年,奧黛麗·赫本主演的驚悚電影《盲女驚魂記》上映。這部電影敘述的是盲女蘇茜(赫本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拿到了一個裝有毒品的玩具熊,在她獨自一人在家的時候,前來尋找的毒販冒充她丈夫的朋友闖入家中,不斷套取玩具熊藏在哪裡,孤身一人的蘇茜與匪徒不斷周旋,經歷無數次兇險之後最終化險為夷。

赫本在這部驚悚電影中展現了精湛的演技,她為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