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抉擇 奧本海默:「原子彈之父」的成功與悲劇

關於奧本海默,我在本書第一部分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背後的四個人》中提到過。但我覺得,還是值得為他單寫一篇,為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背後折射的科學與政治的關係。

1

當二戰進入1942年上半年的時候,美國政府終於下定了決心:投入全部力量,全力研製一種聞所未聞的超級炸彈——原子彈。

這個起因如今很多人都已經知道:1939年8月2日,以愛因斯坦為首的科學家們給總統羅斯福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希望總統下令全力研製核武器——德國人已經在海森堡的主持下率先開始了工作,如果這種超級炸彈掌握在泯滅人性的納粹手裡,那誰也不敢想像結局。

儘管之前從沒有人做過這項工作,但可以想像,那將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於是問題也就來了:誰來領導這個工程?

是帶頭寫信的愛因斯坦嗎?他的能力、資歷和威望自然是夠了,但因為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這位天才科學家是最先被排除的。

那麼,是不是應該在當時從四面八方匯聚到美國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挑選一個呢?按理說,負責如此高端和機密的工程,「得過諾貝爾獎」應該是一個最低門檻。

但是,最終「曼哈頓計畫」項目負責人名字被公布的時候,還是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那是一個並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尤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

2

如果把智商和學歷作為一個門檻的話,那麼奧本海默無疑是夠格的。

1904年4月22日,奧本海默出生在紐約一個富有的德裔猶太人家庭,父親是紡織行業的企業家,母親是畫家。放到現在,奧本海默足以讓周圍人羨慕——他是個富二代,又是個超級天才。

看看奧本海默的成長經歷吧:在幼年時就受母親影響涉獵藝術、文學、哲學、歷史、科學和語言等各個領域,11歲因為在礦物研究方面的成績成為紐約礦物俱樂部年紀最小的會員,18歲從紐約菲爾德斯頓文理學校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美國很多政商和文化界名人都出自這個學校),後考入哈佛大學化學系。

在哈佛大學,別的同學一般只選4門課程,他選了7門,但還是抱怨「作業太少」。他只花三年時間就以「優秀」的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了,在他的畢業照片上有一句特別註明:「他只做了三年大學生。」

大學畢業後,奧本海默來到了歐洲,覺得自己當初的化學專業有些無聊,深深迷上了物理。

彼時的人類物理世界,正在進行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假說;1925年,海森堡提出「矩陣力學」,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1926年,薛定諤提出「薛定諤方程」,玻恩對波函數做出概率解釋……

在一個嶄新而宏大的物理世界面前,奧本海默立刻被深深吸引。

他先是進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師從物理大神盧瑟福(被稱為法拉第後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但盧瑟福認為這名天才弟子更適合研究理論物理,於是奧本海默受玻恩(量子力學奠基人,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引薦去了著名的哥廷根大學。在那裡,奧本海默遇到了當時全世界物理學界的頂尖天才們:玻爾、狄拉克、海森堡、泡利等等。這段學習生涯對奧本海默產生了巨大影響,也讓他的天賦得到了充分發揮。

玻恩曾回憶奧本海默在他手下做研究生時,經常打斷別人(包括老師在內)的演講而走上黑板拿起粉筆開始寫方程式:「這樣會更好。」後來很多學生聯合起來給玻恩寫了一封抗議信,玻恩將這封信悄悄放在奧本海默很容易看見的地方,於是奧本海默後來參加討論時就明顯收斂了很多。

1927年,奧本海默因在量子力學方面的研究而獲得博士學位,沒多久後決定回到美國。當時美國諸多名校競相向奧本海默發出任教邀請,但他最終選擇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據說一個原因是那裡圖書館的古典文學書籍收藏不錯。

毫無疑問,從智商、學歷和資歷上,奧本海默是夠格的。但是,參與「曼哈頓計畫」的科學家們,哪個不是「天才+學霸」?從二樓向這些科學家丟塊磚頭,很難不砸中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但是,奧本海默能夠成為領導,恰恰也是因為這點。

3

最堅定推薦奧本海默的,是歐內斯特·勞倫斯。

歐內斯特·勞倫斯是高能粒子回旋加速器的發明者,也是193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同時,也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教授。

最初,負責「曼哈頓計畫」的美國軍方主持人格羅夫斯將軍內定的主持人是勞倫斯,但勞倫斯和另一名卓越的實驗物理學家康普頓卻堅持推薦以理論物理見長的奧本海默。

勞倫斯的推薦理由簡單卻有說服力:「曼哈頓計畫」是一個要凝聚全世界最頂尖大腦的「超級工程」,但越是一流的科學家,就越有些「恃才傲物」,必須要有一個既懂科學又懂管理的人才來把這批人管理起來,有效運轉,最快達成目標。

誰最合適?奧本海默最合適。

奧本海默似乎天生就是一個管理型人才,他演講有說服力,待人有親和力,與整個美國物理學界的頂尖科學家都關係良好,同時,他自己在業務能力上又不會被同行看低。

在淘汰了一批「忠誠度可疑」(比如移民到美國)的頂尖科學家之後,格羅夫斯和軍方人員再三審核了奧本海默的家庭成分和忠誠度(出生在美國成了當時奧本海默的加分項),在要求勞倫斯寫下保證書後,終於任命奧本海默為整個「曼哈頓計畫」的首席科學家和總實驗室主任。

奧本海默不辱使命。

作為耗資25億美元、最多時參與人數超過50萬的「曼哈頓計畫」的總指揮,奧本海默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科學素養和管理才能。在他的遊說和鼓動下,玻爾、費米、查德威克等當時世界最頂尖的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加入了該計畫。在奧本海默的領導下,他們全身心投入,高速運轉。

奧本海默把原本分散在英國、加拿大和美國各地從事原子彈相關工作的實驗室全部集中到了一起,親自選定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作為總實驗基地,統一領導工作。

在那個人跡罕至的地方,一度聚集了超過6000名世界頂尖的科研工作者。奧本海默從科學實驗到醫療衛生,到地區交通,甚至到科學家孩子上學的問題都管了起來。他自己每天只睡4個小時,早上7點由他吹響第一聲起床哨,敦促大家開始一天的工作。

奧本海默的付出得到了美國軍方和科學家們的一致認同,連一向挑剔、與奧本海默不和的核物理學家愛德華·泰勒(後來他發明了氫彈,被稱為「氫彈之父」)在參與「曼哈頓計畫」後也感慨:「我不知道奧本海默是怎樣做到這一切的,但是沒有他的話,這項工程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成功。」

1945年7月16日清晨5點30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在洛斯阿拉莫斯附近的阿拉莫戈多沙漠爆炸成功。

在爆炸的一瞬間,現場受邀觀看的1000多名觀眾歡呼雀躍,而作為總設計師的奧本海默,望著那片騰空而起的蘑菇雲,卻從心底里感到了恐懼。他忽然想到了自己經常讀的印度梵文詩選段(奧本海默會包括梵文在內的8種語言):

漫天奇光異彩,有如聖靈逞威。

只有一千個太陽,才能與其爭輝。

……

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毀滅者。

4

事實上,在原子彈研發進入尾聲時,奧本海默的信念就已經產生了動搖。

在那段時間,從歐洲傳來了蘇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的消息。而在美軍鏖戰的太平洋戰場,日軍也已經節節敗退,失敗也只是時間問題。這讓那些夜以繼日研發原子彈的科學家們失去最大的動力——早日研製出原子彈,是為了不讓納粹德國搶先,如今這個威脅已經消除了。

在盟軍已經完全可以取得戰爭勝利的情況下,科學家們陷入了良心的自責:這種超級殺人武器的問世,還有必要嗎?包括奧本海默在內的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天真的建議:能不能只選擇一塊無人區,做一個示威性轟炸?

這個建議很快被美國政府否決了——「曼哈頓計畫」歷時三年,耗費數十億美元,如果不用於實戰,不產生結果,怎麼向國會交代?怎麼向納稅人交代?怎麼向那些反對人士交代?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先後被投下一顆原子彈,十多萬人在白光一閃間灰飛煙滅。

當年10月,奧本海默辭去了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主任的職務,重新回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此時的他早已聲名鵲起,受到全世界矚目。兩年後,奧本海默當選為美國最權威的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所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