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抉擇 「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在民國的歷史上,是頗有些「奇人」的。他們或許並不是站在舞台的最中央,但自始至終,都處於一個重要的「推手」位置。比如這個故事裡這位,如今知道他名字的人已經不多,但當初,說他「無人不知」也不誇張。有人把他稱為「民國第一奇人」,而他經歷之複雜、結交之廣、轉變之多,也確實讓人嘆為觀止。

1

楊度一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變化,其實發生在他10歲的時候。

那一年是1885年,他的父親楊懿生去世,他被過繼到自己的伯父楊瑞生家。如果那時候有「微信」的話,就是他的「家族群」發生了變化。

楊家祖籍湖南湘潭,世代務農,到了楊度的祖父楊禮堂,帶著長子楊瑞生入湘軍李續賓部,一路做到正四品都司。1858年11月,湘軍與太平軍對陣三河鎮,湘軍大敗,李續賓被殺,楊禮堂也在戰中陣亡。(「三河之戰」發生在今天安徽省肥西縣的三河鎮,是太平天國晚期取得的一場重要勝利。湘軍在此戰中受挫甚大,李續賓陣亡消息傳來,胡林翼吐血,曾國藩茶飯不思。)兒子楊瑞生死裡逃生揀回一條命,繼續留在湘軍。因朝廷撫恤楊禮堂家屬,楊瑞生之後被一路提拔,最後官至總兵。

楊度被過繼到楊瑞生家的時候,就是楊瑞生做總兵的時候。此時的楊家家境富裕,而這位伯父又對自己這個過繼來的侄子照顧有加,給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楊家這一輩幾個兄妹,學問都相當不錯,楊度的弟弟楊均和妹妹楊庄都是詩、書、畫俱佳,而最出挑的,還是楊度。楊度從小天資聰慧,能詩能文,很小就是遠近聞名的「神童」了。

1892年,17歲的楊度考取了秀才,並在第二年中了順天府鄉試的舉人。但他的仕途之路遠沒有那麼一帆風順,在之後的兩年,他在兩屆會試中均落榜。不過,第二年的會試恰逢1895年,那一年發生了一件對中國讀書人而言堪稱大事的事件——公車上書。當康有為和梁啟超率京師數千舉人聯名上書的時候,楊度也是那些舉人中的一分子。

雖然最終落榜,但楊度通過這次「串聯」,在自己的「朋友圈」新加了一批好友,這批人後來在中國近代史上都留下了名字:梁啟超、袁世凱、徐世昌……

當然,這批好友當時還只是「點贊之交」。

21歲的楊度回到了湖南,拜了個老師,叫王闓運。事實上,是王闓運知道楊度的才氣,親自登門到楊家將他招入門下的——也就等於主動要求加「微信」。

王闓運也算一代名儒,在經學、史學和文學方面都頗有造詣,不過對楊度影響最大的,是王闓運的另一門學問。這門學問,可以說影響了楊度的一生。

那就是「帝王術」。

2

1902年,27歲的楊度命運再一次發生改變。

那一年,感覺在國內已經學不到什麼新東西的楊度,迫切希望能在時代的大變局中一展身手。於是,他不顧老師王闓運的強烈反對,自費留學日本,入了東京弘文書院師範速成班。在那裡,楊度的「朋友圈」又多了一個很重要的同學,他的名字叫黃興。

楊度的第一次日本留學之旅,在大半年後就結束了。回到湖南後,受王闓運的推薦,他的「朋友圈」里第一次多了一個重量級「大佬」——張之洞。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對楊度的才學十分欣賞,推薦他去報考當時清廷新開的經濟特科進士考試。

在這場考試中,楊度一舉考取了一等第二名,取得第一名的,是來自廣東的梁士詒,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中華民國財政部次長。楊度眼看著自己的從政願望即將成真,卻又橫生枝節:有人對慈禧太后說,梁士詒不僅來自廣東,而且他的名字是「梁頭康尾」。一直恨不得生啖梁啟超和康有為之肉的慈禧太后立刻決定將梁士詒除名。但第二名的楊度非但沒有因此佔了便宜,反而還受了牽連:有人舉報楊度在日本留學期間經常有攻擊朝廷的言論(發朋友圈從來不注意屏蔽,或者在微信群發言被人截圖帶來的後果),又來自湖南,很可能是之前造反的「自立軍」唐才常的同黨。

於是,楊度的第二名也被除名,他還被通緝。

長嘆一聲的楊度只能再度留學日本。

第二次留學日本,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讓楊度挖到了成名的「第一桶金」。

首先,楊度的才氣開始為天下所知。

去日本留學後不久,楊度與梁啟超在橫濱相遇,兩人談起國事,唏噓不已。楊度讀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有感之後,作了一首《湖南少年歌》,經梁啟超的《新民叢報》全文發表,轟動一時,成為當時「朋友圈」的千萬級刷屏爆文。其中的一句更是至今仍被不少人提起:「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楊度還創作過另一首詩歌《黃河》,由沈心工譜曲,也是當時清末各學堂必唱的一首歌曲:

黃河,黃河,出自昆崙山,遠從蒙古地,流入長城關。

古來聖賢,生此河干,獨立堤上,心思曠然。

長城外,河套邊,黃沙白草無人煙。

思得十萬兵,長驅西北邊,飲酒烏梁海,策馬烏拉山,誓不戰勝終不還。

君作鐃吹,觀我凱旋。

這首歌當時與李叔同的《送別》齊名,更因為歌詞里有家國情懷,排名還在《送別》之前。

其次,楊度的「朋友圈」一下子深化和拓展了。

楊度和梁啟超原來只是「微信」好友,最多是個「點贊之交」。但在日本卻開始惺惺相惜,一度被稱為「天下至好」,而梁啟超更是曾稱楊度為「國士」。

1904年,楊度轉入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又加了兩個同學好友,一個叫汪精衛,一個叫胡漢民。此外,當時另外有一個留日學生與楊度的關係最好,每個休息日都要到楊度家吃飯聊天,兩人經常在「朋友圈」互相點贊,這個學生的名字叫蔡鍔。

當然,在楊度的這批日本「朋友圈」里,名氣最大的還是孫中山。

在東京,楊度和孫中山曾就中國革命的問題討論過無數次,有時候通宵達旦。楊度並不贊成孫中山「暴力革命」的觀點,但非常尊重孫中山,所以把自己在東京弘文書院師範速成班的同學黃興引薦給了孫中山。

主張君主立憲的楊度當時和孫中山約定:「吾主君主立憲,吾事成,願先生助我;先生號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當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努力國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最後,楊度漸漸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

楊度滿腹才氣,熱心國事,對各路同學又關愛有加,很快在中國留日學生群體中樹立了威望,被推舉為留日學生總會的幹事長。1905年,楊度曾作為留日學生總會的幹事長兼留美、留日學生維護粵漢鐵路代表團總代表,回國拜見張之洞,提出「官紳籌款自辦」的方法,最終助力清政府收回粵漢鐵路自辦。經此一事,楊度在留學生圈中的聲望更加如日中天。

已到而立之年的楊度,其實已經具備了一切條件,他需要等待的,只是一個從政的機會。

3

1906年,這個機會來了。

那一年,清政府派出去歐、美、日考察「憲政」的五位大臣回國。既然是考察,回來肯定要交報告,但有意思的是,五位大臣寫不出報告,反而派人找來根本沒有去考察過的「槍手」捉刀。

楊度和梁啟超兩個當時的大才子,就這樣被選中了。

梁啟超當時寫的是《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而楊度寫了兩篇,一篇是《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一篇是《實行憲政程序》。基於這幾篇文章出台的「憲政考察報告」最終定下了清廷的調子:預備立憲。

1907年,楊度在東京創立了《中國新報》(相當於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自任總編輯。此時的楊度,已經完全代表留日學生中的「君主立憲派」,表示「不談革命,只談憲政」,主張成立政黨,召開國會,實行憲政。同時,湖南成立了憲政工會,楊度擔任會長。

1908年,33歲的楊度終於等來了他的功名:進京出任憲政編查館提調(候補四品)。這個官位看上去不高不低,但他由此有機會出入頤和園,從「線上」轉到「線下」,親自給那些皇族親貴講解什麼叫「立憲」,什麼叫「法治」。

1911年5月,清廷推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內閣」,而楊度在「內閣屬官」中出任統計局局長——36歲的他已經當上了中央幹部。

然而,這個內閣名單一出台就被輿論嘲諷為「皇族內閣」,因為內閣中只有6名漢人,清廷根本不想認真「立憲」的意圖昭然若揭,這也使得一批原本還倒向立憲的人開始轉而支持革命。

於是,楊度這個「統計局局長」的位置還沒坐熱,辛亥革命就爆發了。

革命爆發後,原本就搖搖欲墜的清廷頓時土崩瓦解。但楊度卻並沒有太驚慌,因為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