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抉擇 朝鮮最後一個國王

說朝鮮的近代史,這位國王是無法繞開的一個人。事實上,今天要說的這位國王,也是朝鮮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但是,這位國王兼皇帝,卻未必像大家想的那樣活得順心。

1

公元1864年1月,朝鮮半島陰雲密布,暗流涌動。

一場有關王位繼承的危機正在醞釀之中:33歲的朝鮮哲宗在這一年初忽然去世,然而,他卻沒有子嗣。

事實上,進入19世紀之後,朝鮮的李氏王朝在王族的後代繁衍問題上已經力不從心有一段時間了。

第23代國王純祖李玜只活到44歲,而他立的嫡長子李旲卻在他駕崩四年之前就死了(只活到21歲),導致王位繼承發生了問題。最終,李旲的兒子,也就是李玜的孫子李奐即位,是為第24代國王憲宗。

憲宗7歲即位,22歲就去世了,依舊沒有子嗣。經過一番權力鬥爭,王室找到了朝鮮第21代國王英祖的玄孫李昪,是為第25代國王哲宗。

哲宗也只活到33歲。1864年,哲宗薨,所生六子五女,只留得一女,朝鮮王室再度陷入繼嗣危機。

此時朝鮮中央政府的權力,把持在兩大外戚家族手裡的:安東金氏和豐壤趙氏。

這兩大家族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相互之間明爭暗鬥,但對外卻在一點上保持步調一致:對稍有才能的李氏王朝潛在繼承者,不是流放,就是誣殺,導致李氏王族人才凋零,幾乎沒有可能再出現一位強有力的君主來干擾外戚的執政。

不過,在這些倒霉的王族中,有一個例外。他的名字,叫李昰應。

李昰應,按血統應該是朝鮮第16代國王仁祖的八世孫,但因為在他出生前就被過繼,所以從宗法上說,又是朝鮮第19代國王肅宗的五世孫。在哲宗去世後,由於王族宗親被逐的被逐,被殺的被殺,李昰應居然成了王室宗親最嫡系的那一脈。

那麼,是他成為國王嗎?並不是,是他的兒子。

那一年,李昰應12歲的兒子被推上了朝鮮第26代國王的寶座。他的名字叫李熙,廟號為「高宗」。

高宗,是朝鮮的最後一任國王。

2

如果說李熙是一個短命的國王,那這篇故事就沒有展開的意義了。

事實上,可以說李熙以一個國王的身份,經歷了近代朝鮮的種種大事。換句話說,要追溯朝鮮當年的那一段歷史,李熙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旁觀者視角。

且慢,旁觀者視角?李熙可是堂堂的朝鮮第26代國王啊。

很遺憾,確實如此。李熙雖然貴為國王,但他的一生,從來沒有被加持過「主角光環」。如果要做一個簡單總結的話,李熙的一生,始終沒脫離過兩個人和三個國家的影響。

第一個人,就是他自己的親生父親,李昰應。

如果沒有李昰應,李熙是不可能坐上國王寶座的。

1864年朝鮮王朝發生王位繼承危機的時候,李昰應43歲。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年富力強,是斷無可能被兩大外戚集團找去做國王的。但他同樣清楚地知道,根據宗法繼承之道,他的12歲兒子李熙,是很可能被推上王座的。

其實李昰應已經準備了很久。

李昰應的「放浪形骸」在王族中是非常有名的:他一天到晚在市井和一些流氓無賴稱兄道弟,大白天就經常去妓院鬼混,常常酒氣熏天,胡言亂語,吃喝嫖賭無所不精。他這樣做有自己的目的:讓兩大外戚集團認為自己不會對他們的權力構成威脅,既能免殺身之禍,也能為後來留一點翻身之機。

而另一方面,他充分利用了當時自己在宮內包括宮女在內的關係,說服當時在宮廷中最有發言權的豐壤趙氏的趙大妃,並承諾讓李熙成為她的養子,最終成功上位。

李熙登基時才12歲,而他有這樣一個年富力強又韜光養晦那麼多年的父親,請問,李熙可能自己掌握實權嗎?

當然不可能。

自李昰應之後,朝鮮近代史上凡是提起「大院君」,指的就是他一人——可見他後來所釋放出來的能量。

李昰應上位後不久,就架空了趙大妃的權力,雖然沒有「攝政」之名,但開始行「攝政」之實:誰讓國王是他的兒子呢?

從1864年到1873年的十年,朝鮮名義上的國王是李熙,但實際統治者卻是他的父親「大院君」李昰應。李昰應確實懷著一番雄心壯志,他重用了一批人才,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包括重建景福宮、設置三軍府、實行社倉制與戶布制、裁撤書院等。

總的來說,這十年的「大院君改革」在充實國家財政、振興國家軍隊、整頓吏治等方面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就連朝鮮近代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與大院君不和的金允植,也承認他的改革「十年之間,令行禁止,內外肅然奉公」。

但另一方面,大院君也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人。他深受中國儒家思想影響,在他的規定下,朝鮮實行了前所未有的「閉關鎖國」政策。有五百年歷史的朝鮮王朝在19世紀中葉其實已經步履維艱,大院君的改革最多是縫縫補補,並沒有把朝鮮推向近代化,而是在原來那個繭房裡越陷越深。

而在這十年里,高宗李熙在做什麼呢?

很遺憾,他什麼也不能做。因為是個傀儡,他終日飲酒作樂。他的父親李昰應逼著他讀一些中國的儒家經典,儘管他照做,卻心情複雜。有一次,李熙讀《孟子》,看到一句「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指商湯和文王起家時地盤都很小),他說了一句:「七十里、百里,猶可以為政於天下,況我國三千里乎!」

這一刻,高宗的內心可能頗有些豪情,但是,是否也會有一絲失落:這三千里疆土,我說了算嗎?

當然,這時候的高宗,畢竟還是一個少年,執政的是他親生父親,也不是外人。終有一天,他應該能自己掌握權力。

那麼,他等到了嗎?

並沒有。

3

於是,就該說說第二個影響李熙人生的人了。

她是一位女性,史稱「明成皇后」,但她有個更著名的名號:閔妃。

閔妃是李熙的妻子,但兩人的結婚和愛情無關,完全是因為大院君李昰應——為了鞏固李家王朝的權力,李昰應必須要找一個自己能完全拿捏得住的兒媳婦。

閔妃可以說條件完美:她來自李昰應妻子驪興閔氏一族,這個家族原先也是朝鮮王朝的名門望族,但家道中落,需要依靠李氏;她聰明乖巧,善解人意,關鍵還幼年喪父,可以說完全能被李昰應一手掌控,成為自己陣營的一名重要成員。

對這位完全不由自己選定的妻子,高宗李熙一開始是很冷漠的。他鐘情的,是一位叫李順娥的尚宮,兩人感情非常好,還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李墡。

整整三年,高宗李熙對閔妃都愛理不理,再加上有了一個庶長子,一切情況都對閔妃非常不利。

但閔妃確實有一套本領。

一方面,她學公公大院君那樣,開始韜光養晦——把大量被冷落的時間花在閱讀中國古代經典書籍上。據她身邊的人回憶,當時閔妃愛讀的書主要是《春秋左氏傳》《資治通鑒》《周易》《唐宋八大家文鈔》。

另一方面,她花了大心思搞好和趙大妃以及婆婆閔氏的關係,甚至連李順娥分娩(生下的兒子其實將大大動搖閔妃的地位)都親自去看望並帶上禮物。這也使得宮廷內從上到下包括高宗在內,都對閔妃刮目相看,認為她孝順通達,賢淑溫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院君也願意提拔一些閔妃的親戚入朝做官。

三年之後,高宗李熙對李順娥漸漸有些厭倦了,而此時出現在他面前的,是一個學識淵博、見解獨到、溫柔可人的閔妃。

兩人的關係迅速升溫,直至如膠似漆。

而地位穩固的閔妃隨後便開始了自己的計畫:掌握權力。

此時的閔妃,不僅在朝中有了自己初步的關係網,而且已對中國曆朝歷代那些宮廷權術瞭然於胸。而擋在她通向權力寶座之路上的障礙,並不是她的丈夫李熙——她自信已能完全掌控丈夫了——而是自己的公公大院君李昰應。

閔妃是大院君招進來的,是作為本方棋子用的。然而在閔妃入宮的幾年時間裡,翁媳之間的矛盾卻在不斷加深——主要是閔妃對自己公公有所怨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李昰應很喜歡李熙和李順娥的那個庶長子李墡,頗有把這個孩子立為世子的想法(藩屬國不能稱「太子」,只能稱「世子」)。

當時的閔妃懷孕多次,但孩子不是流產就是夭折,如果李墡被選為王位繼承人,會觸動閔妃的根本利益。

而閔妃也不是沒有看到翻盤的希望,因為大院君「攝政」的十年,經濟搞得並不盡如人意:朝廷上,反對大院君的情緒在醞釀;國內,多地開始爆發農民起義;國外,由於大院君的「閉關鎖國」政策,與日本的關係降至冰點(當時朝鮮只承認清朝是宗主國,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