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的怒吼 1598年,中朝日決戰露梁海

上一篇講了萬曆朝鮮戰爭,不過主要講的是陸戰,但其實有一場重要的海戰,與似乎更有名的鳴梁海戰相比,這一戰才是真正影響深遠的一戰。

1

公元1598年9月,歷時7年,前後打過兩次的萬曆朝鮮戰爭,似乎出現了結束的跡象。

這場由日本傾全國之力、動員40萬水陸大軍發起的戰爭,以日軍勢如破竹在朝鮮攻城略地為開始,以明朝出動7萬大軍進入朝鮮境內「抗日援朝」為中盤,中間插進過一次堪稱搞笑的「和談」,最終經過7年斷斷續續的拉鋸戰,總算進入了尾聲。

標誌性的觸發誘因就是,1598年9月18日,日本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這場戰爭的發動者,「關白」豐臣秀吉死了。

豐臣家從白手起家到統一全日本,也就用了二三十年而已,根基並不算穩固。這場打了7年,被日本人稱為「文祿慶長之役」的戰爭,早已使國內厭戰聲音四起。

而在朝鮮半島的戰場上,日本人本來就早已被中國明朝的軍隊壓制在半島南部的沿海一帶,一籌莫展。

如今,「頂樑柱」倒了,群龍無首,誰都知道,日本人要撤了。

當時,除了先期已經撤退的日軍外,留在朝鮮境內的大概還有5萬人左右。按照計畫,駐紮在東部的日軍在釜山集結後上船回國,中部的日軍就地上船,而西部的侵朝日軍殿後,在濟州島集結後乘船回國。

如果這個計畫可以實施,這5萬侵朝的日軍大致可以「體面」地撤回國內。

但是,有人並不希望這樣的事發生。

2

這個人,名叫陳璘。他是援朝明軍的水路總指揮。

陳璘,廣東人,以英勇善戰聞名,長期奮戰在東南沿海的抗倭第一線,屢立戰功,官職一路飆升。

但另一方面,他又充滿爭議,曾多次被免官,原因各種各樣——大興土木、役使部下、勒索部下、賄賂上級等等,但卻因為實在太能打仗,每次又被起用。

《明史》對陳璘的評價是「有謀略,善將兵」,卻也記錄了他「然所至貪黷,復被劾褫官。廢久之,朝士多惜其才,不敢薦」。(關於陳璘「污點」的記載也有後人質疑為清人寫史作傳時有所偏頗,存爭議。)

陳璘統領水軍的經驗和才能,確實是沒有任何爭議的。在他率領的大明水師震懾下,以海戰為傲的日本水師,居然一度不敢接近陳璘的船隊。

當然,陳璘的水師能如此威武,也因為他有一群好幫手,比如他的副手,鄧子龍。

鄧子龍,江西人,踏上朝鮮戰場的時候,已經年近七十了。

有意思的是,鄧子龍和他的上司陳璘頗有相似之處:一方面,鄧子龍也是以勇武聞名,多次剿匪平叛,屢立軍功;但另一方面,他似乎也有一些缺點,比如包庇和縱容自己的親信等,以至他的一個親信因為軍餉問題竟然起兵造反,鄧子龍受牽連後被捕入獄。

但因為戰名顯赫,所以鄧子龍即便以七旬之齡,依舊被朝廷起用,編入大明援朝的水師,出任陳璘的副手。

陳璘和鄧子龍,兩個頗有點「戴罪立功」意味的人,就這樣走到了一起。

在豐臣秀吉去世後不久,陳璘就得到了確切的消息。

誰都知道,「大統領」去世,原本就無力再戰的日本人,肯定要總撤退了。

但是陳璘絕不願意日本人走得那麼輕鬆和體面,他要集結重兵,圍追和堵截日軍的主力。

在和鄧子龍等人商議之後,陳璘把截擊的目標,放到了駐紮在朝鮮南部順天的日軍第二軍團身上。

第二軍團的總司令官,是日本的戰國名將小西行長。

按照小西行長的計畫,他的第二軍團應該從順天出發,由曳橋上船,往東航行回國。

而陳璘就是要堵住小西行長撤退的道路。

當然,要完成這一點,陳璘還需要一個人配合。

3

這個人,名叫李舜臣。

李舜臣是朝鮮人,生於漢城,從小就展現出「文武全才」的天賦,但他最後參加的是武舉考試,並且考中了。

萬曆朝鮮戰爭爆發後,經宰相柳成龍舉薦,當時已經47歲的李舜臣被破格擢升為全羅左道水師節度使,統領水軍,抵禦日軍。

在任上,李舜臣充分發揮自己的經驗和才智,經過研究和改進,造出了在當時世界海軍史上赫赫有名的戰船——龜船。

龜船並非李舜臣發明,但他進行了大量有效的改造。改進後的龜船長10餘丈,寬1丈多,船身及上面的「龜殼」用硬木製作,包上鐵板,敵人的炮火很難對其造成傷害。鐵板上還裝有密集的鐵釘,使敵人在接舷戰時無法攀登。船頭有一個大龍頭,上設兩個炮眼,在行進中船內可焚燒硫黃等物,煙從龍口噴出,可以起到隱蔽自己、迷惑敵人的作用。船身四周鑿有很多炮眼槍眼,便於士兵在船內向敵人發射火力。同時,船的兩側各有10面船槳,戰鬥時一齊划動,航行飛快,進退自如。

日軍入侵朝鮮後,朝鮮軍紀廢弛,一路脆敗,首都漢城19天就被攻克,平壤43天淪陷,一個多月,朝鮮八道全部落入日軍之手。

但在海面上,李舜臣率領的朝鮮水軍幾次擊敗日本水軍,雖然無法挽回大局,卻讓人眼前一亮。李舜臣因此升任忠清、全羅、慶尚三道水軍統制使,可以說成了朝鮮水師的總司令。

然而,日本人在發動第二次侵朝戰爭前使用了反間計,功高震主的李舜臣被誣告後革職,鋃鐺入獄。

失去李舜臣後的朝鮮水軍頓時不堪一擊,漆川梁一戰,朝鮮水軍在庸將元均的率領下幾乎全軍覆沒,近200艘戰艦沉沒。

無奈之下,李舜臣被再度起用,但他手裡當時就只有12艘殘存的「板屋船」了。

李舜臣畢竟是李舜臣。

1597年10月,李舜臣用12艘戰船,再加上100餘艘改裝過的民用船,在水路複雜的鳴梁海峽設伏,一舉擊沉日軍先鋒部隊的30餘艘戰船,是為著名的鳴梁海戰。

不過鳴梁海戰存在一定的爭議。按照朝鮮以及後來韓國方面的說法,李舜臣的部隊憑藉12艘戰船在這場戰役中擊沉日軍130多艘戰船和200多艘後勤船,殺死日軍7300多人。

但事實上,整支入侵朝鮮的日本水軍一共只有7200人。當時日軍進入鳴梁海峽的是30多艘船的先鋒部隊,李舜臣自己的《亂中日記》也寫的是「賊船有三十隻撞破」。

按照日方的記載,日本損失了幾艘船,十幾個人。

事實上,鳴梁海戰並沒有阻止日軍的戰略意圖,所以李舜臣也一直在尋找與日本水軍大幹一場的機會,只是手裡的朝鮮水師太過孱弱。

所以可以想像,李舜臣收到陳璘的「邀約」後,有多興奮。

一個約定很快就達成了:中朝聯軍,伏擊日軍。

4

1598年12月8日,明朝和朝鮮的聯合水軍抵達貓島。

貓島,位於朝鮮南部的南海島西側,扼守光陽灣的要衝。日軍如果要從貓島西面的順天走水路出海,無論往北還是往南,都無法避開貓島。

12月9日,日軍第二團軍由小西行長率領,果然開到了貓島附近。李舜臣率領的朝鮮水師立刻全軍出擊,給了日軍迎頭痛擊。

在之後幾天里,小西行長几次試圖衝破朝鮮水師的防線,但都無功而返——李舜臣率軍拼盡全力,將小西行長的一萬多人死死堵在了光陽灣里。

12月11日,幾艘小船忽然快速駛向貓島,在經過明朝水師的防線時,防線忽然出現了一個小豁口,幾艘小船頓時就沖了出去。

那是小西行長派出去討救兵的信使。

關於陳璘的這個「謎之行為」,曾有過兩種說法:一種,說是陳璘收受了小西行長的賄賂,放了這道口子;另一種說法是,陳璘是故意放小西行長去報信的,為的就是讓他引來更多的日軍援兵,再一舉殲滅。

如果按第一種的邏輯,陳璘也不是傻瓜,既然不會放小西行長全軍通過,那自然也知道放他這幾條船出去會造成什麼後果。所以,第二種可能性相對大一些——當然,陳璘也有可能想兩頭通吃。

那麼,小西行長去向誰討救兵呢?

他是去向駐紮在泗川的日軍第五軍團司令官島津義弘請求救援的。

島津義弘倒確實很講義氣,在接到小西行長的信之後,親自率領得力幹將前往救援。在救援的路上,他還遇到了從固城趕來的立花宗茂和從南海趕來的宗義智——小西行長給他倆也都發了求援信。

三支日軍合兵一處,決心拚死也要救出被困在海灣里的小西行長。

這三支日軍兵力合在一起,也是頗為驚人的:一共1.7萬餘人,大約500艘戰艦。

而此時,明朝水師的陳璘和朝鮮水師的李舜臣也集結了重兵:明朝水師大約2萬人,600艘戰艦;朝鮮水師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