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的怒吼 帝國斜陽:一場跨越半個地球的戰爭

在世界足壇,有幾對著名的生死冤家,就是「一見面就殺得分外眼紅」的那種,比如英格蘭隊和德國隊,巴西隊和阿根廷隊,中國隊和日本隊或許也算。但在這些「冤家」中,仇恨最深的,是英格蘭隊與阿根廷隊。這兩支球隊雖然遠隔重洋,卻是生死之敵,這一切的起因,是1982年兩國之間的一場戰爭,那場二戰後規模最大的海戰。

1

1982年4月2日,凌晨。

位於南大西洋的英屬馬爾維納斯群島首府斯坦利港附近,出現了大量荷槍實彈的阿根廷士兵。

在夜色的掩護下,阿根廷士兵直撲位於斯坦利港的英國總督府——在那裡,英國全部的守軍加在一起,也不到200人。

面對如此巨大的實力差距,英國的總督很快無條件投降。

天色放亮之後,一面5米長、3米寬的阿根廷國旗在斯坦利港徐徐升起,而被降下的英國米字旗,被送到了英國駐阿根廷大使館。

阿根廷宣布對馬爾維納斯群島行使主權。

阿根廷國內一片歡騰。

英國舉國震驚。

剛剛上任沒多久的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急忙四處奔走,呼籲雙方坐下來談判,不要訴諸武力。

但一切都是徒勞。

一場二戰後全世界最大的海戰,就此拉開帷幕。

2

先來說說這島——馬爾維納斯群島。

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位於南大西洋,由7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12200平方公里。

馬島被發現和佔有的歷史,一直存在爭議。

葡萄牙人和荷蘭人都聲稱是他們當年先發現了馬島,然而法國人在1764年先在馬島上建立了居民點,但在一年後率先定居的卻是英國人。而且麻煩的是,西班牙人在1767年向法國人買下了全部居民點,並在1770年將所有外國人都驅逐了出去,不過,英國人一直不承認西班牙的佔領。

1816年,阿根廷人也加入了進來——這一年,他們從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中獨立,所以宣布應該「繼承」西班牙的領地。

但英國人根本不買賬。1833年,英國人用武力驅逐了在馬島上的所有阿根廷人,宣布正式對馬島進行殖民統治。事實上,英國人從來不使用「馬島」這個稱謂,他們一直稱之為「福克蘭群島」——至今在他們的歷史書和官方文件中仍這麼稱呼(在下文中我們還是統稱「馬島」)。

在漫長的糾紛中,其他國家都陸續退出了,只剩下英國和阿根廷對馬島爭執不下,並在二戰後將這個問題交給了聯合國。

阿根廷除了強調「繼承於西班牙」之外,最理直氣壯的理由是,馬島離阿根廷只有500公里,但離英國有13000多公里,它到底屬於誰,不是一目了然的嗎?而英國也有自己的理由:我們自1833年開始,就對馬島進行了「公開、持續、實際的擁有、佔領和管理」。

簡單來說,阿根廷的理由就是「離我家近」,而英國的理由是「自古就是我家的領土」。

這筆賬從20世紀50年代一直算到80年代初,依舊算不清。

時間到了1982年的時候,阿根廷先等不及了。

3

於是就要來說說阿根廷了。

阿根廷實在是一個一言難盡的國家——其祖上曾經的「闊綽」程度,令人咋舌。

阿根廷的國土面積為美國的1/3不到,人口只有4000萬出頭,但人均可耕地面積是美國的2倍。上帝給了阿根廷太多的饋贈,綿長的海岸線、優質的草原、豐富的淡水,以及大量的礦藏資源,所以阿根廷又被稱為「世界的糧倉和肉庫」。

20世紀之初,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經濟總量排在全世界第八。那時候阿根廷的人均收入比歐洲的老牌帝國主義德國和法國還要高,且貧富差距很小——歐洲人當時形容一個人富有,用的比喻是「像阿根廷人一樣有錢」。

這從當時的兩個稱號就可以看出來: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被稱為「南美洲的巴黎」,而這個國家被稱為「南美洲的美國」。

但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時代」,阿根廷的經濟就開始疲軟了,到了40年代,更徹底進入了南美洲諸國特有的「軍人獨裁」模式,貝隆將軍的統治在短時間內給阿根廷帶來一陣復興,但隨即還是掉頭向下。

幾經沉浮之後,到了1981年,阿根廷的國內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那一年,阿根廷的通貨膨脹率為600%以上,GDP下降達11.4%,製造業產量下降22.9%,薪資增長卻只有19.2%。

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上下反對聲音四起,要求本來就實行殘酷獨裁統治的軍人政府下台。當時的獨裁總統加爾鐵里絞盡腦汁之後,只能想出一個辦法來轉移視線。

)即為她而寫

什麼辦法?對外發動一場戰爭。

加爾鐵里的目光,很快就落在了一直存在爭議的馬島上。

阿根廷自認還是有點底氣的。

因為祖上曾經闊過,所以阿根廷當時的軍事實力,在南美洲僅次於巴西,人稱「南美小霸王」:陸軍大概有近20萬的正規軍,空軍擁有從法國進口的「幻影」戰鬥機以及「超級軍旗」戰鬥機;海軍除了各類艦艇外,還有一艘配備彈射器的正規航空母艦「五月二十五日」號(以阿根廷國慶日命名)——當時擁有航母的國家,屈指可數。

再加上馬島在地理位置上是對阿根廷如此有利,所以加爾鐵里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將「收復馬島」作為挽回國內形勢的最大籌碼。

就在阿根廷部隊順利佔領馬島之後,事情的進展正如當初加爾鐵里所預料的那樣:阿根廷的國內一片歡騰,所有的反對黨都宣布支持加爾鐵里政府,連當初反對獨裁的政黨也高呼「加爾鐵里萬歲」;全國上下的男性青壯年在徵兵處排起了長隊,誓死要為國出征,保衛馬島;總統府外一直有人集會遊行,高呼愛國口號,表態全力支持。

所以,加爾鐵里的計畫離成功只差最後一環:遠在13000公里外的那個已經垂暮的大英帝國,不會反擊。

4

該輪到英國出場了。

20世紀80年代初的大英帝國,早就沒有了當年領土佔到地球陸地總面積25%的「日不落帝國」的風采。一戰和二戰巨大的創傷讓英國一蹶不振,由當年是美國的「老大哥」轉而成為「小跟班」。英國國內的經濟形勢也很不樂觀,國防實力更是衰退嚴重。

但是,英國有一個上任三年不到的首相,還是位女性。她就是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

當阿根廷派部隊攻佔馬島的消息傳到國內時,英國舉國震驚。有一種說法是,在撒切爾夫人上任之前,英國政府已經有意把馬島歸還給阿根廷了——畢竟離英國本土太遙遠了,鞭長莫及。

但是,阿根廷不宣而戰,卻把「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給惹毛了。

當時撒切爾夫人的日子也不好過。她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把很多黨派和勢力都給惹火了,民眾對她這一屆政府的支持率長期走低,而英國在國際上的形象也日漸衰落,雄風不再。

如果說阿根廷發動戰爭的目的是轉移國內注意力,那麼撒切爾夫人同樣有這樣迫切的需求。

在最短的時間裡,撒切爾夫人就做出了決斷:堅決還擊!

撒切爾夫人做這個決斷,也是頂著巨大壓力的。

昔日威震全球、縱橫四海的英國皇家海軍,在20世紀80年代只剩下了兩艘航空母艦。其中一艘老邁的「競技神」號是二戰後建造的,已經服役快40年,準備賣給印度了;另一艘是剛剛服役的「無敵」號輕型航母,準備賣給澳大利亞海軍做旗艦。這兩艘航母沒有一艘噸位超過2萬噸,並且連彈射器都沒有,只能垂直起降作戰半徑不大的亞聲速鷂式戰機。

但即便只有兩艘根本不適合遠洋作戰的輕型航母,撒切爾夫人仍然力排眾議,說服各方反對勢力,堅決出兵。

而英國國內的愛國熱情同樣被激發了出來,年輕人同樣走上街頭,強烈支持撒切爾政府出兵收復馬島,一些商業郵輪甚至立刻終止與乘客的合同並賠付,然後清空艙房用來運送英國士兵。

英國作為一個老牌軍事強國的底蘊,在這個時候就顯露了出來。

在短短48小時之內,英國就完成了戰爭動員和集結,各種戰時方案全部有條不紊地施行。4月3日撒切爾夫人決定出兵,4月4日以「競技神」號和「無敵」號兩艘航母為主的特混編隊,就載著數十架作戰飛機和數千名海軍陸戰隊隊員,駛離了英國本土,直撲萬里之外的馬島。

當時英國人的參戰熱情可見一斑。

由111艘各類艦船組成的特混艦隊,是當時英國皇家海軍幾乎全部的家底——其中還有46艘被徵調來的商船。

英國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