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的怒吼 日俄戰爭:一場中國土地上的權力遊戲

這是發生在20世紀初的一場戰爭,我國的歷史教科書上涉及較少,因為交戰國不是中國。但這場戰爭發生在中國的土地上,且是一個反映當時中國地位的絕好案例。

1

如果把日俄戰爭比作一局大棋的話,那麼第一顆棋子的落下,要從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說起。

甲午一戰之後,清政府除了向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之外,還答應了一系列附加條件:承認朝鮮歸日本控制,並割讓遼東半島。

然後,俄國就拍桌子跳了起來。

按理說,這是只涉及中日雙方的事,俄國人急什麼呢?那是因為俄國不僅覬覦遼東,還早就把中國的東北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甚至可以說準備將其納入自己國家的版圖,只是在等一個合適的時機而已。

為此,俄國拉來了自己在歐洲的兩個盟友德國和法國,要求日本把遼東半島還給中國,這就是著名的「三國干涉還遼」。

由於日本在甲午一戰中也消耗了大量的國力,所以在清點了自己的籌碼之後,只能再向清政府敲了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被迫歸還了遼東半島。

雖然半島是還了,但日本人的梁子卻結下了——他們不恨中國人,恨俄國人。

然後就到了1900年,第二顆棋子又被埋下:「義和團」運動爆發了。

因為「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組成了近2萬人的軍隊直撲天津和北京。有意思的是,其他國家的軍隊打著「解救本國大使館和僑民」的旗號,好歹去的是直隸方向,而俄國卻立刻發動15萬軍隊大舉進攻根本沒有什麼「義和團」的東北,隨後佔領東北全境。在其他國家軍隊都撤出北京之後,俄國沒有一點要撤軍的意思——就是準備賴著不走了。

眼看俄國就要實現它所謂的「黃俄國計畫」,獨佔中國的東北全境,這回輪到日本坐不住了(清政府把消息透露給了日本)。日本拉著英國和美國開始干涉,要求俄國必須撤軍。這回輪到俄國清點自己的籌碼,算下來覺得和列強作對不值得,最終簽署了《交收東三省條約》,被迫承諾在一年半之內全部撤兵。

於是,東三省算是還了,但俄國人的梁子也結下了——他們也不恨中國人,恨日本人。

其實這兩個國家互相仇恨本來就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因為它們對領土和利益的訴求高度重合——雖然領土和利益都是屬於它們的鄰居的。

一個是老牌帝國主義,一個是新興帝國主義,圍繞著鄰居家的那塊好地,開始摩拳擦掌。

其實它們都知道,一場戰爭是不可避免了。之所以還不打,只是因為雙方都要盤算一下自己背後的盟友和手上的籌碼。

2

日俄戰爭在檯面上是一場單挑,但在檯面下,其實是一場群架。

以日本當時的情況,雖然經過「明治維新」後國家實力迅速膨脹,但要單挑堪稱「巨無霸」的俄國,它心裡也是沒底的。好在,它的身後站著英國和美國。

英國長期以來一直把俄國視為自己在中國的利益競爭對手,尤其擔心侵佔中國的東北以後,俄國會繼續滲透到長江以南——那是英國的核心利益所在區域。再加上同為島國的惺惺相惜感,英國於1902年1月30日與日本在倫敦簽訂了同盟條約,主要目的就是共同對付俄國。

而美國因為進入中國比較晚,利益基本都已被列強分光,在試圖插足東北時,好幾次都被俄國拒之門外,所以也希望藉助日本來對抗俄國。

俄國的背後也站著歐洲兩強,那就是法國和德國。

法國和俄國在1902年同樣締結了同盟。法國對俄國的主要訴求倒不是在華利益,而是希望俄國能夠對德國施加一定的壓力,讓德國始終保持一種兩線作戰的狀態。

德國和俄國並沒有盟約,但德國支持俄國在遠東擴張。除了和日本的勢力範圍有衝突外,其實德國的主要目的是對抗法國。德國最希望的就是俄國在遠東大幹一場,甚至直接和英國爆發矛盾,因為這樣的話俄國就會把西線的兵力調到東線,從而大大減輕德國的壓力。

檯面下各自啦啦隊的基本實力相當,那麼檯面上的兩個拳擊手實力究竟如何呢?

3

應該說,如果以舉國之力來衡量的話,日本當時絕不是俄國的對手。

俄國當時的人口達到了1.4億,擁有陸軍常備軍104萬,後備役軍人375萬——這個數字別說日本,連歐洲列強看了,都心裡發毛。在海軍方面,俄國海軍擁有200多艘戰艦,日本海軍主力艦還要向英國購買,而俄國的戰列艦都已經實現自己建造(法國人設計)。

但俄國當時也面臨三個巨大的問題。

第一,軍隊主力都部署在西線,在東線的遠東地區只有10萬左右的兵力,海軍在遠東也只有60多艘作戰艦隻。當時西伯利亞大鐵路的貝加爾湖段並沒有完全開通,從歐洲運兵到亞洲的遠東,火車需要開6個星期的時間,每晝夜只能開兩至三列軍車。

第二,俄國軍隊的數量雖然龐大,但技術和指揮水平普遍落後。有線電報電話只配備到集團軍和軍,師以下部隊還是靠騎馬甚至徒步通信。在全世界已普遍進入火藥時代時,俄軍不少將領還是崇尚當年庫圖佐夫擊敗拿破崙遠征軍的刺刀白刃戰戰術。

第三,俄國人非常輕視日本人,或者說輕視黃種人,稱日本人為「猴子」。當時他們做出的判斷是,一個俄國士兵能打三個日本士兵,在遠東根本不需要打大仗,只需要做一次「餐後散步」,就可以「教訓一下日本人」。

相比之下,日本雖然國力遜色,但備戰比俄國要認真得多。

當時日本的總人口大約為4400萬,陸軍大約37.5萬人,戰時可動員後備役為200萬出頭。海軍是當時日本的驕傲,大約有作戰艦隻80艘,絕大多數都是在英國建造的新型軍艦。

雖然國力和軍力不如俄國,但日本當時也有三個優勢。

第一,日本對俄作戰蓄謀已久。從中國清政府手裡拿來的2.3億兩白銀賠款,日本把相當一部分投入了軍備。從國家開支看,日本在1893年到1894年的開支是8400萬日元,而到了1897年就增加到了2.4億日元,其中軍費增長是最大頭。

第二,日本在中國東北戰場能一下子投入超過25萬兵力,鑒於俄國糟糕的後勤運輸能力,在俄國把主力部隊運來之前,日本在東北戰場能形成絕對優勢。

第三,日本陸軍中的很多軍官留學德國,部隊里也有很多德國教官,整體的戰術思想和戰鬥素質要高於俄軍。日本的軍艦數量雖然不多,但質量精,艦隊的高級軍官都留學過英國,指揮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都很強。

所以當時的情況是,雙方都知道一場戰爭在所難免,而俄國希望能夠拖得越晚越好,便於自己再做一些準備,而日本希望越快開戰越好,在俄國尚未調集主力以及防禦工事還沒修好之前,一舉殲敵。

於是,1904年2月8日,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終於由日本率先打響。

4

如果要把日俄戰爭概括一下,最重要的其實就是三場陸戰、一場海戰。

第一場戰役是遼陽會戰,這是場頗有戲劇性的慘烈會戰。

遼陽會戰是從1904年8月正式打響的。日軍投入了13.5萬人和近500門大炮,開始強攻俄軍的重要據點遼陽。而守衛遼陽的俄軍有16萬人、近600門大炮(開戰後俄國開始往遠東瘋狂運兵)。從雙方兵力對比來說,俄軍處於優勢,且是防守方,物資也非常充足,所以俄國遠東陸軍總司令庫羅帕特金下達的命令是「誓死守住遼陽」。

但問題是,俄軍在整個日俄戰爭中表現出了不可思議的保守:每次戰鬥往往要留50%以上的部隊做預備隊,有的戰線甚至要留到70%以上。與之相反的是,日軍在進攻中完全不留預備隊,全軍出擊,這樣反而在局部陣地上形成了兵力優勢。

即便如此,俄軍確實也進行了殊死抵抗,導致日軍的進攻進展緩慢,死傷慘重。戰鬥打到9月3日清晨,日軍其實已經撐不住了,計畫在早晨將投入進攻的第一軍撤回。但就在日軍決定撤退前2小時,不了解敵情的俄軍也撐不住了,決定先行撤退回奉天(今瀋陽)。這也使得戰場上出現了滑稽的場面:兩方都要撤,守方先撤了,進攻方也無力前進——直到9月4日,日軍才將信將疑地進佔空無一人的遼陽。

這場戰役,俄軍傷亡2.7萬人,日軍傷亡1.4萬人。

第二場戰役,是旅順爭奪戰,這是整個日俄戰爭中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日俄戰爭的開端,就是從日本聯合艦隊突襲旅順港開始的——當時旅順港內的俄國海軍明明已經知道日俄談判破裂,卻還在慶祝司令史塔克夫人的命名日。

旅順港是俄國1898年強行從清政府手裡租來的,是他們在遠東夢寐以求的「不凍港」,所以要拼盡全力死守。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