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碼的較量 麥卡錫主義:一個從未遠去的幽靈

麥卡錫主義,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名詞。曾經我們以為,這已是個歷史名詞,但現在看來,它的陰影似乎從未散去。

1

當時間進入1950年的時候,一種隱隱的擔憂籠罩了美國。

按道理,美國人是不應該有這種擔憂的——在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他們已經無可爭議地成了這個星球上首屈一指的超級強國,這個國家擁有可能自人類有確切統計能力以來,最強大的數據:

GDP(國內生產總值)佔全世界的56%,工業產值佔全世界的40%,黃金儲備佔全世界的75%,每年生產全世界64%的鋼鐵和70%的石油。

但美國人依然覺得很不踏實,這種不踏實如果具體來說,就是「紅色恐慌」。

美國的「恐紅」,最早能追溯到1917年。1917年俄國的「十月革命」讓世界上第一次出現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隨後越來越多的工會組織和各國共產黨相繼成立,這讓當時的資本主義世界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緊張和不適。

不過,如果說第一次的「紅色恐慌」更多是源於對一種有悖於自己標準的新生事物的不滿,以及希望能扼殺它於萌芽狀態的焦慮,那麼在1946年「冷戰」鐵幕落下後的第二次「紅色恐慌」,似乎就更「實打實」了:

二戰雖然打出了一個第一強國美國,但也打出了一個第二強國蘇聯,尤其在軍事力量方面,蘇聯並不怵美國。而到了1949年,更是發生了兩件大事:西方所謂的「自由世界」丟掉了中國,以及蘇聯成功試爆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

這兩件事對美國的打擊不可謂不大。如果說第一件事多少也有美國自己的選擇因素在內的話(放棄支持蔣介石),那麼第二件事就讓美國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了:蘇聯人究竟是如何在那麼短的時間裡成功研製出原子彈的?

美國人認為自己找到了答案:1945年,蘇聯駐加拿大的情報人員伊戈爾·古曾科叛逃,同年,另一位蘇聯的女情報人員伊麗莎白·柏特麗向聯邦調查局自首,兩人均供出蘇聯在美國已經搭建了情報網。

儘管美國人自己也在蘇聯乃至全世界布置了龐大的諜報網,但他們對自己國家居然也被「滲透」還是感到大吃一驚——尤其是他們得知其中有一些人還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心甘情願甚至不取報酬地為蘇聯工作。

隨著在國際上與蘇聯抗衡的加劇,美國人覺得有必要開始在自己國家內部搞一次徹底的「大掃除」。

1947年3月21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簽署了第9835號行政命令,即著名的「忠誠調查令」:凡參加或同情所謂「顛覆組織」的都將作為對國家「不忠誠」的主要根據,作為政府部門職員,可以立即被解僱。

但問題是,如果說「參加」作為一種行為尚有證據界定的話,那麼「同情」如何界定?

在這項法令頒布後,大約有2000萬美國人接受了調查,範圍囊括國家機關、學校、科研機構乃至軍隊、私人企業等的人員,並出現了很多匪夷所思的現象:

三歲的女孩也需要簽署「忠誠宣誓書」;老師和教授如果不在課堂上抨擊蘇聯和共產主義就有被解僱的危險;參加「美國小姐」角逐的候選人必須要談一下對卡爾·馬克思的看法;連著名的棒球隊辛辛那提紅人隊也被要求改名,因為他們的隊名中有「紅色」……

1950年前後,美國已經陷入了一種尷尬而又矛盾的氛圍當中:

一方面,這種捕風捉影的調查方式似乎有升級的趨勢,讓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感到憤怒和恐慌;

另一方面,美國政府的「紅色恐懼」依舊在不斷升溫,卻缺乏相應的解決手段,這也讓他們感到越來越恐懼。

正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一個人站到了舞台正中央。

這個人,就是約瑟夫·雷芒德·麥卡錫。

2

約瑟夫·雷芒德·麥卡錫,1908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的一個農場。

家中排行第五的麥卡錫曾因為要給家裡農場幫忙而輟學過一段時間,但還是在20歲的時候以優異成績考取了馬凱特大學。在獲得法律學士學位後,麥卡錫競選成為地方檢察官,並在1939年成為威斯康星州歷史上最年輕的巡迴法院法官。

麥卡錫在那次競選過程中展現出了一些特別「天賦」,比如他的競選對手是66歲的維爾納,麥卡錫在競選過程中一直宣稱對方是73歲,「老而不堪用」,成功讓對方失去了不少選民的選票。

麥卡錫在法官任期中,亮點並不多。但時間很快到了1942年,在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後,太平洋戰爭爆發了。麥卡錫作為法官原本是可以不用上戰場的,但他志願報名參加了海軍陸戰隊,而且原本可以擔任轟炸機中隊情報官的他,又主動報名成了一名轟炸機尾部的機槍手,直接上了前線。

麥卡錫的這一選擇確實展現了自己的勇氣和對祖國的熱愛。但之後的一些行為卻又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他有記錄的飛行作戰任務是12次,但他自稱接受過32次作戰任務,並受到過當時海軍上將尼米茲親筆簽署的嘉獎信——隨後被曝出那封信是他自己寫的。他還表示自己曾經在戰鬥中負傷,但很快被證實那是他在開派對時自己弄傷的。

1945年,服役兩年半的麥卡錫退役,回到了巡迴法官的崗位,但他顯然有更高的追求:在1946年參選威斯康星州參議員。

在這場競選中,麥卡錫的競選對手是老牌政客、曾經擔任過三屆參議員的拉福利特。麥卡錫火力全開,從各個角度對拉福利特展開進攻:稱對方縮在後方不去前線參軍(而這正是他自己的優勢),但拉福利特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已經46歲了,確實可以不用去服兵役;稱對方在戰爭期間縮在後方利用投資賺得了47000美元,但其實麥卡錫自己在參軍期間也在炒股,並獲利42000美元。

經過激烈的搏殺,麥卡錫最終以5000票的微弱優勢競選成功,成為威斯康星州的參議員。

但麥卡錫頭三年的參議員之路走得並不順暢,儘管他口才出眾,經常參加各種雞尾酒會進行社交,但給人留下的影響是嚴重酗酒、脾氣暴躁。一件標誌性的事是,他在1950年4月參加美國著名專欄作家德魯·皮爾森的生日宴時,居然醉酒後在廁所里暴打這位專欄作家,並在事後醉酒駕車揚長而去。

美國參議院當時的一份調查曾顯示,很多人認為麥卡錫是現任最差的一個參議員。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麥卡錫曾嘗試為一批屠殺美國戰俘的德國黨衛隊成員減刑,稱他們是被屈打成招的,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這一切一直持續到了1950年,眼看將一直默默無聞下去的麥卡錫,突然間爆發了。

這位曾經宣稱「國會需要一名機尾火炮手」的參議員,在2月的西弗吉尼亞惠靈共和黨婦女團體集會上做了一個演講,開出了石破天驚的一炮:「雖然我不能花時間一一列舉國務院中已被點名為共產黨和間諜網成員的全部人名,但我手上有205個人的名單。國務卿知道他們是共產黨員,但這些人還在草擬和制定國務院的政策。」

在美國的政府核心部門,居然有200多個共產黨員或忠於共產黨的人士,這在美國民眾看來豈不駭人聽聞?

儘管幾天後在鹽湖城的演講中,麥卡錫在沒有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把「205」這個數字縮減到了「57」,但依舊一石激起千層浪。

麥卡錫瞬間就出名了。

3

麥卡錫確實趕上了一個好時候。

就在麥卡錫發表「美國政府里存在大量共產黨間諜」的演講之後沒多久,朝鮮戰爭就爆發了。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戰爭初期通過「仁川登陸」獲得奇勝之後,很快就因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入朝參戰而陷入泥潭,甚至在多個戰場被迫大範圍撤退——這恰恰為麥卡錫這名曾經的「尾炮手」提供了大量的「炮彈」。

首先,麥卡錫稱杜魯門政府出兵朝鮮是「不想在國內與共產主義鬥爭」,至於美國軍隊在朝鮮戰場上連吃敗仗,是因為政府中有不少人「暗通蘇聯」,「出賣了蔣介石集團」。

作為共和黨人,麥卡錫直接給民主黨的20年執政打了一個標籤:「叛國的20年」。

麥卡錫的火力之猛,膽子之大,讓人驚嘆——他一上來不僅攻擊國務卿艾奇遜「保護共產黨人」,還敢把矛頭對向當時在美國和歐洲都聲望正隆的五星上將喬治·馬歇爾。按照麥卡錫的說法,馬歇爾將軍一直是「居心叵測」的「美國叛徒」,因為:他在二戰中曾極力反對盟軍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結果讓蘇聯紅軍先打進了東歐;他在雅爾塔會議上欺騙羅斯福,讓蘇聯在領土方面獲利;等等。當然,麥卡錫其實也沒放過羅斯福,稱他「把中國和波蘭出賣給了共產黨俄國」。

尤其在關於中國的問題上,麥卡錫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