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碼的較量 1973年,人類世界重新認識石油

一種資源,當它成為全世界共同的需求並且有了稀缺性後,就可以被擺上談判桌,成為一種籌碼了。

1

1973年10月6日,這一天是穆斯林的「齋月節」。從日出至日落,除了一些特殊人群外,所有穆斯林在這一天必須嚴格把齋,不吃不喝。

這一天,同時也是以色列的「贖罪日」,以色列人全天都要不吃不喝,祈禱悔過。這一天,也是以色列全國的絕對休息日。

但就在這一天下午的2點,蘇伊士運河東岸的以色列防禦工事忽然響起兩聲巨大的爆炸聲——埃及「蛙人」部隊事先埋藏的兩個炸藥包被引爆了。

與此同時,準備已久的埃及軍隊從西奈半島方向,敘利亞軍隊從戈蘭高地方向,數十萬大軍分兩線向以色列發動了全面進攻。

於是,被稱為「齋月戰爭」或「贖罪日戰爭」的大戰全面爆發。

而這場戰爭的官方名稱是:第四次中東戰爭。

2

對於阿拉伯世界來說,這是一場先勝後敗的戰爭。

在戰爭初期,因為準備已久,埃及和敘利亞的軍隊打了以色列一個措手不及,尤其是進攻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一路勢如破竹,4天後就完成了戰前幾乎所有的戰略目標。

在前三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的軍隊都被以色列打得灰頭土臉,這一次的戰鬥開端,是他們打得最光彩的一次。但是,埃及軍隊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在贏得一系列勝利之後,他們開始固守據點,不再乘勝追擊。

這讓以色列獲得了極為寶貴的喘息機會。一方面,他們迅速進行全國總動員,本來就全民皆兵的以色列瞬時將軍隊人數動員到了40萬;另一方面,他們得到了最關鍵的幫助——站在他們背後的美國開始出手援助了。

儘管埃及和敘利亞背後也有蘇聯在源源不斷地輸血,但在這場戰爭中後期,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效率要遠遠高於蘇聯。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在收到以色列著名的「鐵娘子」梅厄總理的秘密求援信後(當時梅厄表示以色列面臨全線崩潰),開始推動著名的「五分錢救援行動」,下令美國空軍「把所有能飛的玩意兒都飛往以色列」。

在瀕臨崩潰的時候,以色列得到了美國強有力的支援,再加上本來就剽悍善戰,所以在戰爭爆發一周之後,穩住陣腳的以色列就開始進入了戰略反攻,埃及軍隊開始節節敗退。(敘利亞的軍隊雖然也打得很慘烈,但從一開始就沒佔到什麼便宜。)

但美國這次拼盡全力的「拉偏架」,也徹底激怒了阿拉伯世界。

要知道,這場戰爭,站在台前的是埃及和敘利亞,但在背後支持這兩個國家的,是整個阿拉伯世界: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西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都派出了部隊或飛機參戰;此外,像沙特、科威特、利比亞這類當時家底還算豐厚的國家,還提供了大量金融援助。

真可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所以,面對即將到來的失敗,阿拉伯世界的兄弟們是不願意接受的。而且,戰場上打不贏,他們把怨氣都漸漸集聚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不斷在背後支持以色列這個問題上——這種從第一次中東戰爭就已經開始積累的宿怨,開始臨近爆發點。

連以色列都打不過,還敢和美國叫板?

這一次,中東的阿拉伯兄弟們決定不用槍炮說話,而是用自己手裡最強大的武器實施報復。

那就是石油。

3

這場常規戰場之外的「石油戰爭」,中東國家早就想打了。

自從在地底發現了被稱為「魔鬼的汗珠」的石油之後,中東等一批阿拉伯國家確實立刻脫貧致富,但石油產生的相當一部分利潤,卻一直不屬於它們。

屬於誰?屬於「石油七姐妹」(Seven Sisters)。

「石油七姐妹」是當時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7家石油公司的稱號,包括埃克森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莫比爾公司、德士古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海灣石油公司。

這些公司利用當時很多石油資源國還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狀態,以很小的代價取得大面積租借地,所有在租借地開採出來的石油都是它們的,資源國拿到的只是礦區使用費和所得稅。

「石油七姐妹」作為一個「卡特爾」(cartel,由一系列生產類似產品的獨立企業所構成的組織),當時把控了全世界除了美國和加拿大以外資本主義世界90%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它們就像集齊了七顆龍珠的冒險家,向石油世界的神龍提出一個願望:我要全世界石油的定價權!

它們確實擁有了定價權。

從1950年到1973年,「石油七姐妹」把原油的平均價格牢牢壓在1.8美元/桶的水平——這個價格,只是同時期煤炭價格的一半。

為了針對「石油七姐妹」,中東的主要產油國在1960年成立了另一個「卡特爾」,叫作「石油輸出國組織」,這就是著名的「歐佩克」(OPEC)。

但是,由於內耗等各種原因,歐佩克在成立後的13年里,始終鬥不過「石油七姐妹」。經過艱苦的努力,歐佩克在1973年1月好不容易把原油價格調高到了2.95美元/桶。

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屬於歐佩克的機會終於來了。

4

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之時,正是「石油七姐妹」和歐佩克進行新一輪石油定價的時候。

在談判地點奧地利維也納,作為對戰爭爆發的額外擔憂和體諒,「石油七姐妹」當時提出的方案是,每桶原油價格提高15%,即45美分。

歐佩克的談判代表直接拒絕。

10月16日,已經預感到不妙的「石油七姐妹」代表們,等到了歐佩克開出的漲價方案:以伊朗為首的海灣6個主要阿拉伯產油國,決定單方面把每桶原油的標價提高到5.11美元,上漲幅度達到70%。

面對抱團的阿拉伯國家,這一次,「石油七姐妹」完全沒有辦法。

但這還只是開始。

10月17日,阿拉伯產油國石油部長又聚到一起開會,討論的主要議題只有一個:如何以實際行動支持正在前線與以色列苦戰的埃及和敘利亞。

當時伊拉克提出的方案是直接反擊——對西方國家實行石油禁運。

但其他國家拒絕了這一激進行為,而是拿出了一個「慢慢磨」的方案:以1973年9月的石油產量為基準,歐佩克成員國之後每月的供應量削減5%。

這場「石油戰爭」貌似到這裡應該慢慢降下帷幕了?

但是並沒有。

這個每月削減5%供油量的方案似乎並沒有對美國造成所謂的「震懾」作用,恰恰相反,在10月19日,美國宣布對以色列提供22億美元的軍事援助。

這個火上澆油的行為徹底激怒了阿拉伯產油國。

利比亞當天就宣布向美國禁運石油,第二天,沙烏地阿拉伯等海灣國家迅速跟進:對美國和歐共體禁運石油。

這個「禁運」措施帶來的後果就是,全世界每天的石油供應量一下子就減少了500萬桶。

這就結束了?

還有最後一擊:1973年12月下旬,歐佩克宣布把原油價格提高到11.65美元一桶,是1973年1月價格的近4倍。

5

自從人類將石油作為重要能源使用以來,全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機,終於爆發了。

習慣開大排量汽車的美國人在加油站前排起了長隊,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少加點油的問題,而是無油可加。

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因此下降了14%,1974年的經濟增長率為–1.75%。

緊跟美國步調,本身石油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更是陷入了困境,工業生產總值下降了20%以上,1974年的經濟增長率為–3.25%。但讓日本人還算欣慰的是,由於「石油危機」,很多美國人改變了開大排量車的習慣,豐田等一批小排量日系轎車迅速打入美國市場並站穩了腳跟。

在這樣的前提下,西方陣營也出現了分裂。

1973年11月,歐共體表態,在中東問題上支持阿拉伯國家,於是阿拉伯產油國把歐共體(除荷蘭外)從被禁運「黑名單」中刪除。與此同時,1973年11月22日,日本也支撐不住了,宣布站到阿拉伯國家一邊。

但石油禁運和漲價引發的連鎖反應已經不可避免。從北美到歐洲,從美國到英國,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陷入了長達10年的「滯脹期」。

阿拉伯產油國因為減產和禁運,也受到了一定的損失,但歐佩克經此一戰,將大量石油租借地收歸國有,並奪回了石油的定價權。從石油提價的結果來看,它們是大大的贏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