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碼的較量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背後的四個人

在人類科技進步史上,每一個「第一次」都讓人振奮不已。

但這個「第一次」,卻同時讓人充滿忐忑,乃至恐懼。

1

1945年7月16日,凌晨5點30分。

美國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空軍基地附近的沙漠地區,忽然出現了一道強烈的閃光。

這道閃光在照亮了方圓60多平方公里的地區之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火球。接下來,這個火球又變成了一朵巨大的蘑菇雲,瞬間就上升到了3000米的高空。

在出現閃光的中心位置,一座30多米高的鐵塔,瞬間被高溫蒸發。而當時得到的數據是,這次爆炸產生的威力,相當於2000噸TNT炸藥。

此時此刻,在14公里以外的觀察哨所里,400多名軍事家和科學家在看到這場爆炸之後,心裡五味雜陳。

大家當然有喜悅之情,因為這場耗資巨大、投入無數人力和物力的實驗,終於成功了。

但在場的很多科學家心裡更多的是忐忑:這次爆炸產生的威力,比他們預計的結果還要大10倍以上,這也就意味著,在戰場上,這樣一顆炸彈殺死數萬人乃至數十萬人,根本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這顆實驗成功的炸彈,就是全世界第一顆原子彈。

作為人類文明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駭人武器,原子彈從無到有的過程,充滿了各種曲折離奇乃至驚心動魄的故事。

限於篇幅,我們只講與此有關的四個人。

2

第一個人,叫沃納·海森堡。

他是一個擁有純正日耳曼血統的德國超級天才。

海森堡24歲就發表了第一篇關於量子力學的論文,隨後提出了著名的「不確定性」,奠定了整個量子力學的發展研究方向。31歲的時候,海森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而他還有另一個特殊的身份:德國秘密研製原子彈的「鈾俱樂部」總負責人。

事實上,從任何角度看,德國都是當時最有可能研製出全世界第一顆原子彈的國家。

1939年初,全世界第一篇發現鈾原子裂變現象的論文,就是德國化學家哈恩(他後來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和物理化學家斯特拉斯曼發表的。「鈾裂變可以用來製造威力巨大的炸彈」這一想法,很快就得到了希特勒的認可。1939年,德國就開始了原子彈的研究——必須指出的是,當時全世界只有德國一個國家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付諸實施。

當時的德國確實擁有太大的優勢了。

第一,德國當時的化工與重工業實力在全世界處於一流行列;第二,德國當時在捷克斯洛伐克佔領著世界上最大的鈾礦;第三,德國當時在挪威擁有最先進的重水生產系統。

而除此之外,最關鍵的是,德國擁有當時最稀缺的條件:人才。

從1901年到1932年的31年時間裡,德國有33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而英國只有18人,美國更是只有6人。

當然,希特勒的種族主義和排猶政策使得大量科學家離開了德國,在納粹上台的第一年,就有2600名科學家被迫離開,其中包括20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但即便如此,德國依舊能依靠所謂「純日耳曼血統」的超一流科學家團隊來對抗全世界的精英。

看看參與「鈾俱樂部」的那些德國科學家吧:勞厄(19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博特(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蓋革(蓋革計數器的發明者)、魏扎克、巴格、迪布納、格拉赫、沃茲等等,還包括當時屬於「大神」級別的海森堡。

但是,德國卻最終沒有研製出原子彈,甚至連門徑都沒摸到,這是為什麼?

原因自然有很多,包括樂觀的希特勒當時認為憑藉常規武器就能征服全世界,進而對原子彈的研製並沒有給予太大的支持,也有後來美國幾乎傾舉國之力,集全世界科研精英拚命迎頭趕上的原因。但在這件事的整個過程中,一個人還是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個人就是海森堡。

應該說,海森堡對原子彈研究前期工作的領導是卓有成效的,但在進入關鍵部分時,他發現了一個令人沮喪的數據:如果要造出德國人想要的原子彈,必須從天然鈾礦中分離出至少幾噸最關鍵的鈾235,但是天然鈾中同位素鈾235的丰度僅為0.72%,如果要分離出幾噸的話,那投入的資源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海森堡如實將這個情況通過別人彙報給了希特勒,沉迷於速戰速決的希特勒對這項研究工作頓時意興闌珊。直到1942年,德國研製原子彈的進展還和盟國大致相當,但在此之後,失去元首支持的德國科學家們就幾乎停止了研發。

直到1945年8月6日,美國在廣島投下了人類第一顆用於實戰的原子彈後,當時已經被捕的海森堡大吃一驚,甚至認為這是美國的一個騙局。

但是,事實的真相很快促成德國人找到了海森堡當初的錯誤所在:由於他沒有將中子擴散率計算在內,導致他認為需要的鈾235被提高了好幾個數量級——事實上,只需要十幾公斤鈾235就足夠了。

之後,海森堡還發表過一份聲明,暗示德國科學家其實早就意識到了核武器的巨大殺傷力,進而陷入了道德上的困境,所以有意識地誇大了製造原子彈的難度。

但是,這份聲明引起了包括美國科學家在內的很多人的不滿,他們認為他在撒謊。

海森堡到底是不是不希望納粹製造出原子彈,所以故意點錯了「科技樹」?這個爭論其實直接關係到海森堡在二戰期間究竟扮演什麼角色。但是,現在依舊沒有明確的答案,所以這被稱為20世紀人類科學史上的「海森堡之謎」。

戰後,有一次海森堡有機會和當初那批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家會面,而那些科學家居然無人願意與海森堡握手,因為他是幫納粹製造原子彈的人。而海森堡自己卻覺得很冤枉——造出殺人武器的不是我,是你們啊!

無論如何,海森堡是當初最有可能領導研製出第一顆原子彈的人,但他失敗了。

3

接下來說第二個人,他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他是一個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的猶太人。

應該說,原子能應用和開發的理論基礎,就是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奠定的,所以在這一點上稱他為原子彈研究奠基人之一,也不為過。

不過,愛因斯坦對第一顆原子彈問世最大的功勞——儘管他後來非常後悔——是牽頭給羅斯福寫了一封信。

1939年初,丹麥的「大神級」科學家波爾通過某種渠道,得知德國已經開始研製原子彈的確切消息。憂心忡忡的他立刻就趕到了美國,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流亡在美國的美籍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和匈牙利物理學家齊拉德等人。大家一致認為:一旦納粹搶先造出原子彈,那對整個人類文明而言就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為此,齊拉德開始向美國政府官員遊說,希望美國能搶在德國之前研製出原子彈。但由於這方面的理論在當時實在過於超前,而齊拉德的「咖位」又不夠,所以美國政府並不認為德國人搶先研製出一個炸彈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那麼如果請一位「大咖」去說呢?齊拉德想來想去,想到了自己的好友,也就是「超級大咖」愛因斯坦。

齊拉德他們的觀點得到了愛因斯坦的支持,於是,在1939年8月2日,齊拉德起草了一封信,然後愛因斯坦用自己的名義直接寫給了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

尊敬的總統閣下:

我讀了費米和齊拉德近來的研究工作手稿。這使我預計到,元素鈾在最近的將來,將成為一種新的、重要的能源。考慮到這一形勢,人們應當提高警惕。必要時,還要求政府方面迅速採取行動。因此,我的義務是提請你注意下列事實:在不遠的將來,人們有可能製造出一種威力極大的新型炸彈。

……

為此,我建議,請授權一位你所信任的人士,使他可以非正式地和各政府機關聯絡,經常報告全部研究情況,並向它們提供建議,特別是要努力保證美國的鈾礦供應。同時,和有關人士及企業界實驗室接觸,來促使實驗工作加速進行。

您真誠的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但是,羅斯福一開始也沒當回事——製造一顆聞所未聞的所謂「原子彈」,聽上去太遙遠,也太困難。

就在愛因斯坦發出第一封信之後的一個月,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上的大幕正式拉開。

眼看德國在西歐勢如破竹,心急如焚的愛因斯坦在1940年3月又給羅斯福寫了第二封信,勸他一定要抓緊。

這一次,羅斯福當真了。

1941年12月6日,在羅斯福的推動下,美國正式制訂了代號為「曼哈頓」的絕密計畫,羅斯福賦予這項計畫以「高於一切行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