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碼的較量 開羅會議:「四大強國」的幕後博弈

學過歷史的我們都知道,二戰期間的反法西斯同盟幾大巨頭開過四次重要的會議,第一個會議就是開羅會議,這場會議因為有中國的參加,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但是,這場看似各方團結一致的會議幕後,其實還是有點故事的。

1

1943年11月,埃及開羅郊區的米娜宮酒店忽然戒備森嚴。

在這個遠離歐洲戰場、由英國控制的地區,駐紮了至少一個旅的英軍,同時周邊被安排了500門高射炮和密緻的雷達網,還有8個24小時警戒的英國皇家空軍飛行中隊。

任何稍微有點嗅覺的人都知道,米娜宮酒店肯定要召開重要會議了。而且,以這樣的排場來看,這很可能是一場有國家元首參加的會議。而在1943年這個時代背景下,和國家元首有關的會議,就是和二戰有關的會議。

那麼,1943年有怎樣的時代背景呢?

這一年,在歐洲戰場,經歷了人間煉獄一般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蘇聯紅軍終於讓德國遭遇到了自二戰開始以來最慘痛的一次失敗。蘇聯人在自己的國土上徹底站穩了腳跟,開始吹響反攻號角。而德國的盟友義大利則再一次習慣性崩盤,墨索里尼被捕,政府宣告投降。

在北非戰場,以英國為首的盟軍在屢戰屢敗之後,終於在蒙哥馬利的率領下一改頹勢,開始讓「沙漠之狐」隆美爾嘗到失敗的滋味。

在太平洋戰場,憑藉中途島和瓜島兩場決定性戰役的勝利,美國人也從日本的最初打擊中恢複了過來,憑藉國內近乎「開掛」的生產能力,開始在遼闊的太平洋海面上推進戰略反攻。

在中國戰場,儘管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還是處於劣勢,但畢竟「用空間換時間」的戰術已經顯出成效,日軍的大部分陸軍主力被牢牢拖住,被迫進入「戰略相持階段」。而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武裝開始在華北戰場頻頻發起進攻,導致侵華日軍在整個中國戰場上都很難擁有一個所謂的「穩固後方」。

總的來說,1943年對「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而言,是一個已見曙光的年份。在經歷了法西斯陣營幾個瘋子國家前幾年疾風驟雨般的一頓亂棍之後,反法西斯同盟扛住了打,並且已經越來越堅定一個判斷:這場戰爭打到這個地步,取勝其實只是時間問題了。

既然如此,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就被提上了案頭:該坐下來開個會了。

埃及開羅的米娜宮酒店就是這場會議的召開地點。雖然來參加會議的主要只有三個人,但之所以戒備森嚴,是因為這三個人是:

美國的總統羅斯福,英國的首相丘吉爾,中國的委員長蔣介石。

2

先來說說一個沒來參加會議的國家:蘇聯。

按照會議發起者羅斯福的初衷,應該是美、英、蘇、中四個國家一起在開羅碰面會談的。而蘇聯作為歐洲戰場對抗德國的頭等主力,也完全有資格來參加這場會議。

但是斯大林不願意。

斯大林不願意的原因,分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

從客觀方面來說,當時蘇聯和日本還有個《蘇日中立條約》沒有撕破。在西邊被德國一頓暴捶之後,斯大林無法承受東邊再和日本翻臉進行兩線作戰的局面。所以如果去開羅與中國領導人會面,有引起日本反感的可能,那斯大林肯定不願冒這個風險——「我們和中國沒有共同的敵人」。

而從主觀方面來說,斯大林也不喜歡蔣介石。事實上,在英美最初對日本妥協的背景下,蘇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在早期是實打實地支援中國抗日的,提供了大量的軍備和貸款。但由於《蘇日中立條約》的簽訂,蘇聯和蔣介石政府的關係變得敏感。自1942年開始,國民黨政府開始頻頻出現反蘇的行為,尤其是在新疆地區,這讓斯大林非常惱火。

當然,斯大林不喜歡蔣介石,蔣介石其實也討厭斯大林。

早在1943年6月,當羅斯福把四國元首會面的構想告訴蔣介石的時候,蔣介石就讓宋子文當面向羅斯福提出:「蘇聯和日本在未公開決裂以前,蔣介石參加會晤是否將使斯大林感覺不便?」蔣介石這是說的客氣話,說自己不便參加,但其實是不希望見到斯大林。

蔣介石討厭斯大林的主要原因,也是由《蘇日中立條約》而起。因為在這個條約里,蘇聯是承認「偽滿洲國」的,對換條件是日本承認外蒙古獨立——這都是拿中國的利益在做交易。再加上蘇聯在抗戰期間頻頻抗議國民黨軍隊攻擊共產黨軍隊,這也讓蔣介石非常不爽。

當然,斯大林的內心也存在一條「鄙視鏈」:他從心底不認同中國是一個可以和蘇聯、美國平起平坐的「強國」——其實他認為已經被打殘的英國也就憑著祖上的基業勉強夠資格而已。1943年10月,美、英、蘇三國發表《莫斯科宣言》,在羅斯福的強烈要求下,斯大林勉強同意把中國政府也列入,但內心對中國列席「四大強國」還是很抵觸的。

所以,儘管羅斯福幾次勸說,但斯大林始終不願意來參加開羅會議。一開始他還同意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列席會議,後來乾脆人都不派了,提出蘇、美、英三國要再單獨開一個會議,且不允許中國派人參加。

所以,這才有了兩天之後的另一場著名會議——德黑蘭會議。

3

再來說說一個頗有怨氣的國家:英國。

作為一個需要美國輸血才能戰鬥下去的國家,丘吉爾是迫切希望能與羅斯福進行會面的,為此他願意接受中國也來參加會議——他雖然無比討厭斯大林,但在「中國不配稱強國」這一點上兩人觀點完全一致。

所以,在英方提供的開羅會議日程上,一開始完全沒有關於中國提案的內容。

但在開羅會議開幕後,丘吉爾卻開始抱怨這場會議似乎成了「美中會晤」。丘吉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

「關於中國的那些冗長、複雜和瑣碎的情況,嚴重地打亂了英美參謀長們的會談。……中國事務在開羅會議上不是最後,而是最先得到了討論。」

雖然此時英國的國力已經不能讓丘吉爾喊出「英國優先」的口號,但「讓英國重新偉大」這個信念還是一直縈繞在倔強的丘吉爾心頭。為此,在整個開羅會議期間,丘吉爾其實一直在和蔣介石「暗撕」。

雙方撕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香港問題。

按照蔣介石的設想,開羅會議是解決香港問題的一個時機,因為香港本來就是英國用不平等條約擄過去的,現在被日軍佔領,等打敗日軍之後理應回歸中國。

蔣介石為此求助羅斯福,希望他主持公道。深知丘吉爾性格的羅斯福提出一個折中方案:中國政府先收回香港和九龍,隨後宣布其為全球自由港。蔣介石對此方案表示同意。

但羅斯福將這個想法告訴丘吉爾之後,卻遭到斷然拒絕。丘吉爾不僅不肯放棄香港,還不想放棄在西藏的利益,他明確告訴羅斯福:「如果不通過戰爭,就別想從大英帝國手中奪走任何東西!」

結果這就導致蔣介石和丘吉爾在11月26日的會議上發生了分歧:丘吉爾聲稱香港是英國按照條約拿來的,日軍從英國人手中奪走,理應歸還英國。而蔣介石堅稱那個條約本來就是不合理的。兩邊都不願得罪的羅斯福只能打圓場,最終香港問題不了了之,在開羅會議上再也沒被提起。

雙方撕的第二個問題是反攻緬甸的問題。

緬甸一直是英國傳統的殖民勢力範圍,雖然落入日軍之手,但丘吉爾從心底反感中國尤其美國插手,以免戰後英國在緬甸的影響力受損。更何況,丘吉爾此時的最大訴求是美軍能夠配合登陸歐洲開闢第二戰場,遠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靠後的。

但蔣介石非常希望能夠反攻緬北,因為中國有恢複大陸交通補給線的需求。不過在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出征緬甸的過程中,英軍各種堪稱恥辱的「甩鍋式配合」造成中國軍隊傷亡慘重,蔣介石不願意中國軍隊在沒有英美海陸空配合的情況下孤軍奮戰。

但丘吉爾一直死不鬆口,甚至提出:「如果中國要證明自己是一個夠資格的強國,就應該獨立出兵收復緬北。」

為此,羅斯福只能再打圓場,私下承諾蔣介石:願意在1944年3月從孟加拉灣實施大規模登陸作戰,幫助中國軍隊南北夾擊,收復緬甸。

但這個承諾後來在丘吉爾的扯皮和阻撓下,最後也成了一張空頭支票。

4

現在輪到說說不斷打圓場的美國了。

作為二戰期間反法西斯同盟陣營最大的「輸血基地」,美國確實有資格來召開並主持這次開羅會議。而羅斯福作為美國總統,一方面在消滅法西斯陣營這一共同目標上與英、蘇、中有共同訴求,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巧妙平衡關係,穩固美國的利益。

這也體現在他對中國的態度上。

事實上,中國能被提升到「四大強國」的高度,美國確實功勞不小。但羅斯福這麼做,也有自己的道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