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念 大慶油田——日本人的「野望」與「殘念」

「野望」和「殘念」是兩個日語詞,前者的意思是「不合身份、離譜的願望,野心,奢望」,後者的意思是「可惜、遺憾,懊悔,遺恨」。這兩個詞,我覺得形容當時日本對大慶油田的感情,倒也還算貼切。

1

1959年9月26日下午4點,黑龍江省安達縣高檯子鎮永躍村旁。

一大群人在一個井口默默等待,整個現場的空氣像凝固一樣,鴉雀無聲。

忽然,井口傳來了液體的涌動聲。然後,一股濁黑色的液體就這樣噴了出來。

霎時間,周圍等待的人群發出了巨大歡呼,很多人淚流滿面地鼓掌,揮拳,擁抱。

這群人中,有科學家,有工人,也有自發趕來圍觀的當地群眾。

因為那股濁黑色的液體,不是別的,是石油。

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大慶前夕,所以這個油田就被命名為「大慶油田」。

2

中國人苦石油久矣。

按照傳統的石油地質理論,石油僅僅由海洋生物生成,這也就是「海相生油」理論。

1913年,美國的美孚石油公司曾組織了一個調查團到中國的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河北、東北和內蒙古部分地區進行石油勘探調查,一無所獲。據此,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埃蒙斯教授在1921年下了結論:「所有的產油層幾乎毫無例外地都是海相地層或與海相地層密切相關的淡水地層。」而在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地質學教授勃拉克韋爾德也強調:「中國沒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積。」

換句話說,因為中國的地質地貌構成多為「陸相」,大家都認為是

產不出石油的。

但是,一批又一批的中國地質學家和石油勘探專家,就是不信這個邪。

1958年,在經過詳細論證和勘探的前提下,中國人把目光瞄準了希望最大的松遼平原(東北平原)。4月,「松遼石油勘探大隊」成立,5月升格為「松遼石油勘探處」,6月再升格為「松遼石油勘探局」——三個月連升三級,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1958年7月,松遼石油勘探局32118鑽井隊在黑龍江安達縣任民鎮以東16公里處打下了第一鑽,這就是「松基一井」。一個月後,32115鑽井隊的第二鑽在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吉拉吐鄉咚勒赫村北打下,這就是「松基二井」。

「松基一井」打了9個月,鑽到了地下1879米,鑽穿了白堊紀地層,但沒有發現任何油氣。

「松基二井」打了13個月,打到了地下2887.63米,雖然沒有發現工業性油氣流,但在打鑽過程中發現了大量油沙和油花氣泡。

1959年4月,還是打「松基一井」的32118鑽井隊,在離「松基一井」130多公里遠的地方再度開鑽,這就是著名的「松基三井」。

「松基三井」打到地下1050米深處的時候,就已經連續在6個井段取出的粉砂岩和細砂岩岩芯中,發現了油浸和含油現象。

所以,1959年9月26日的那次噴油,其實並沒有太出人意料。不過,在那一個足以載入歷史的時刻,大家的歡欣心情還是可以想像的。

大慶油田的發現,標誌著當時的中國已經可以開始實現石油基本自給自足,用當時人們的一句話說就是:「把『貧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了!」

當然,大慶油田的發現,不會讓所有人都陷入狂歡之中。

比如日本人。

3

日本人苦石油之久,猶勝中國。

受限於本土的地質條件,日本37.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幾乎滴油不產。雖然在二戰爆發前,石油在日本的能源總耗量中佔比不高,但幾乎全部集中於軍事戰略用途——對於已經被綁上軍國主義瘋狂戰車的日本而言,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二戰爆發前,日本的石油來源只有四個途徑:

第一,從美國進口,這個渠道佔到了日本全部石油消費總量的80%;

第二,從當時的荷屬東印度進口,這個渠道大概佔到了日本全部石油消費總量的10%;

第三,從薩哈林島(庫頁島)南部的薩哈林油田生產,產量大概佔到了日本石油消耗量的8%;

第四,日本從佔領的中國撫順油頁岩等資源中人工制油,但產量非常小。

所以這是一件顯而易見的事:日本發動戰爭的命脈——石油,是一直捏在美國人手裡的。這也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對美國一直忍氣吞聲的重要原因。在此之前,作為缺乏資源的島國日本,其實一直在拚命囤積石油,但即便如此,日本也只儲備了500萬噸的石油,這在龐大的戰爭消耗中很可能撐不過半年。

隨著二戰歐洲戰場的擴大,奉行「孤立主義」的美國人開始漸漸對日本人提高了警惕,更何況,他們本來在道義上就有虧——他們賣給日本人的石油,大多都被用到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中,尤其是那些肆無忌憚地在中國不設防城市上空狂轟濫炸的日本轟炸機,用的都是從美國進口的石油。

1941年6月,牽涉到美國人自己利益的底線終於被打破——日本放棄對抗蘇聯,而是全力開始進攻東南亞攫取資源。在美國人的牽頭下,英國、荷蘭等國家終於開始對日本施行全面石油禁運。

日本在侵略戰場上手舞足蹈的陸軍和早就蠢蠢欲動的海軍,頓時就陷入斷油恐慌。

於是,日本狂熱的軍國主義者們終於有了孤注一擲的最好借口:與其忍辱偷生,吐出之前所有的侵略成果,不如冒死一戰,打出一個今後永遠不會缺資源的「大東亞共榮圈」。

1941年12月7日(當地時間),夏威夷的珍珠港煙火衝天,陷入癲狂的日本人終於和美國人開戰,與此同時,大批枕戈待旦的日本部隊開始突襲東南亞搶奪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

那麼問題就來了:

日本人對石油如此渴求,他們強佔中國東北那麼多年,為什麼沒發現大慶油田?

4

日本人怎麼可能沒嘗試著在中國找石油?

早在1926年,日本人就開始在中國東北尋找石油。

到了1928年,日本人在中國東北尋找石油的心情愈加迫切。時任滿鐵地質調查所參事的日本地質專家新帶國太郎就曾在1929年春天帶著人,沿東清鐵路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帶尋找石油,但經過兩個多月的探察卻一無所獲。不死心的他在1930年4月又在滿洲里的扎賚諾爾煤礦進行過第二次勘探,再次失敗。

不止這一路人馬。為了在東北找到石油,日本當時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也用盡了當時他們所掌握的一切勘探和採礦設備,但始終沒有發現一滴油。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所有日本在中國勘探石油的隊伍都被徵調到了東南亞,參與那裡的油田恢複和開採(英軍和荷軍在撤離時摧毀了油田),「在中國東北找到石油」這個目標最終被放棄。

是日本人真的無能嗎?現在回過頭來看,其實當時還是很兇險的。

2010年,時任大慶市副市長的欒瑩曾告訴旅日學者徐靜波,當時日本人打的其中一口井,離後來噴油的「松基三井」只有2公里遠——當時日本人打的井深度是1000米,而「松基三井」是打到1300米深時噴油的。

就差300米。

而根據黑龍江省安達市檔案局局長、安達市志辦主任李生的回憶,大慶油田的主力產油區有一口井叫「薩一井」,這口井當年下鑽到680米的時候就遇到了油層。

而這口井與當年日本人打的井距離更近——相距僅1公里。如果當時日本人把打井的方位再多挪一公里,或者多打幾口井,那麼就很有可能率先發現大慶油田。

日本人當初之所以沒發現大慶油田,除了所謂的「運氣」和「技術」之外,按照李生的說法,還和當年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和地下抗日武裝有很大關係。

在打出「薩一井」的那個杏樹崗,當年就是當地抗日游擊隊的大本營。在頻繁的騷擾和襲擊下,日本人其實很難大張旗鼓地拉開架勢打井鑽油,換句話說,其實當年日本人也並非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能大搖大擺地在中國東北隨意勘探。

所以,當中國在1964年決定將之前屬於高度機密的大慶油田進行公開報道宣傳時,日本人還是大吃一驚的:

大慶?大慶是什麼地方?為什麼東北突然冒出來一個56.7億噸原油儲量的超級大油田?

由此,又引出了另一個至今被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5

1964年4月19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了一篇長篇通訊:《大慶精神大慶人》。

這是大慶油田在一直被冠以「農墾」名義的保密狀態下,第一次被中國公開披露。

4月20日,《人民日報》全文轉發了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