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念 人生終會謝幕,俠客永不獨行

這是我在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仙逝的當晚,寫的一篇悼念文字。很亂,也不系統,但確實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收錄於此書,算是一種紀念和致敬。

1

消息傳來的時候,我正好在校對第二天的公眾號推送文章。

改的時候還有點得意:今天完成得比較早,估計待會兒能有點時間去玩會兒《荒野大鏢客2》。

然後就掃了一眼手機微信群,看到一個人發了一條消息:

「肯定又是假新聞!」

什麼假新聞?

往上一翻,心跳彷彿停了一拍。

金庸去世了。

雖然之前就有所耳聞:金庸老先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已經卧床不起,近乎昏迷狀態,但消息真的傳來,卻還是覺得無法接受。

在查閱了一系列信息源後,確認消息是真的。

然後大概有一個小時,就癱坐在沙發上,痴痴地發獃。

「總得寫點什麼。」我自己想。

卻又不知道寫什麼。

像以往的「饅頭說」那樣寫一篇人物故事?點開微信後台,確實有不少讀者已經發來了訴求。但我覺得我寫不出來。不是因為信息太少,而是因為信息太多了。金庸的生平故事和傳記汗牛充棟,根本不缺我這一篇。

寫一篇分析或評述?有六神磊磊在那裡,我也就沒必要貽笑大方了。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收到了六神磊磊的推送:我再也沒有後台了。

所以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寫一篇自己讀金庸的經歷和心路歷程,沒有什麼曲折,也不會有什麼文采,但我覺得還是要寫,這是寫給自己的回憶。

打開文檔,將原來那篇推送複製保存,說一聲「明年見」。

開始回憶。

2

那應該是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

那天晚上,一個和我要好的同學的父母要值夜班,他邀請我們幾個平時玩得好的人去他家一起過夜。那種興奮的心情是完全可以想像的,我甚至提前一周就開始憧憬大家一起打遊戲,看電視,吃零食。

結果那一整個晚上,我都沒參與玩耍。

因為我在他父母的書櫥里,發現了一套書,叫《射鵰英雄傳》。

我至今仍記得當時那種感受:就好像一個窮困潦倒的海盜忽然登上了傳說中的金銀島,被閃耀著金光的各種珠寶幾乎亮瞎了眼:

竟然會有這樣一個神奇的世界?!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個通宵,從晚上7點半看到早上6點50分,一口氣把這套書全看完了。之後順帶查了下同學家的《辭海》——我的天哪!歷史上居然真的有王重陽和丘處機!

那一天到學校上課,我雖然一夜沒睡,卻精神抖擻,感覺自己渾身閃著光,在課堂上任由思緒神遊遠方,滿腦子都是「九陰真經」和「降龍十八掌」。

從那一天起,我瘋狂地向我認識的人推薦一個叫「金庸」的人寫的武俠小說。我的父母和語文老師都很開明,從不限制我看書,所以在初中的時候,我就已經看完了金庸所有的書。但那時候,我並不知道金庸已經封筆了,所以一直在焦急地等待他下一部新作問世。

當然,和很多人一樣,在這個等待過程中,我認識了「全庸」「金庸巨」「金庸新」等一干作家。

我想,那時候金庸最吸引我的,應該是他筆下的故事。

3

寫故事是有一條金線的。

我看過很多作家,有的辭藻華麗,但敘事能力很差,一寫長篇小說就露出了馬腳。而有的作家,埋包袱技巧一流,邏輯性也強,但一部長篇小說寫下來,故事性極強,卻毫無文采。

而金庸就是那種超越金線的人——論文采和敘事能力兼備,他在華語文壇屬於超一流的行列。

金庸的故事,絕對不會上來就製造一個驚天懸念,就是那麼平平淡淡,像一幅畫卷,徐徐展開。在他的一些小說中,甚至最初著墨頗多的幾個角色,根本就不是主角。

這種筆力的背後,透著的是一種功力和自信——只要你看下去,嗯,你肯定會看下去。

我那時候也看古龍,覺得也很好看,讓人慾罷不能,但又總覺得他似乎比金庸差了一口氣。現在想來,應該是因為兩人講故事的方法不同。

在古龍筆下,如果有一座長安城,這座城就只有一條街,街上只有一個酒館,酒館裡只有一個人,一個要殺你的人,或者你要殺的人。

而換到金庸筆下,同樣是一座長安城,這座城有十橫十縱二十條大街,每條大街上商家鱗次櫛比,有飯店,有酒館,有藥房,有鏢局,有妓院,三教九流、販夫走卒絡繹不絕。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可能有要殺你或你要殺的人,但更可能的,是你要保護或要保護你的人。

那時候,在夏日的蚊帳里,我盤坐在席子上,也會試試體內有沒有一口真氣能夠衝破「膻中穴」,或者在冬日的夜晚點一根蠟燭,用手指戳半天,看看是不是真的有「六脈神劍」。

從初中到高中,我每年寒暑假都會通讀一遍金庸,直到進了大學,慢慢發現自己看金庸武俠的關注點有了變化。

從故事,轉到了情感。

4

金庸筆下的愛情,不露聲色,卻又濃烈至極。

在主舞台的聚光燈下,從「靖哥哥」和「蓉兒」到「過兒」和「姑姑」,從「無忌」和「敏敏」到「段公子」和「神仙姐姐」,每一個愛情故事的歸宿其實都是相同的,但每一段過程卻都有各自不同的百轉千回,讓人過目不忘。

而金庸的功力,更體現在那些配角的愛情上。隨口可以報出一串名字:李莫愁,阿朱,阿紫,岳靈珊,公孫綠萼,郭襄……熟悉金庸武俠的人一聽到這幾個人的名字,腦海中就會立刻浮現出一段段凄美的愛情故事,有些甚至比主角的故事更讓人刻骨銘心。

我曾和六神磊磊開玩笑說:知道為什麼你有那麼多女性讀者嗎?其實她們未必都看過所有的金庸故事,甚至未必熟悉金庸,但你舉的那些金庸愛情故事的例子,古往今來,全都適用,全都動人心扉,全都讓人輾轉反側。

我還記得我讀大學時寫過不少關於金庸的評論文章(我本科畢業論文寫的也是金庸),戲謔地提到過一句:金庸對中國年輕男性禍害不淺。

為什麼?

君不見金庸筆下的男主角,一個個出身平凡,但都紅運當頭,大難不死不說,還會學到天降武學。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讀者會漸漸認同一個觀念:只要你夠單純,夠天真,夠善良,甚至略帶點傻氣,那麼美女們就會對你青眼有加,甚至投懷送抱——女孩子,是不用去追的。

那麼,有一個曲折的故事,有幾段感人的愛情,這是否就是金庸武俠的精髓了呢?

5

直到工作後,我才領悟到,金庸武俠一直吸引我反覆讀卻不厭的,是貫穿他所有故事的一個字:俠。

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已漸漸從年少時的仰視金庸,過渡到了平視他(當然,在寫作才華上還是膜拜式仰視),包括他對婚姻的一些態度,包括他之後反覆修改自己作品的做法,我都持一些自己的觀點。但是我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每次整理書櫥,翻到金庸的書,我只想順手翻兩頁,但翻著翻著,半天就過去了。

論故事,每個故事的結局都瞭然於胸。論愛情,每段愛情的結局都心知肚明。

但就是會控制不住地看下去。因為我發現,金庸武俠真正吸引我的,還是激蕩在文字間的那股「俠氣」。

我一直覺得金庸是寫不好浪子的。

古龍幾筆勾勒,從書頁上就能聞出一股濃濃的酒氣,但金庸好不容易寫個令狐沖,哪怕豪飲的時候,都略微透著一種「尬」。

但古龍也根本寫不了俠。

因為他和金庸相比,沒有後者心中的那種責任感,那種責任感不是口號式或作秀式的,而是真正體現在主角的一舉手一投足之間的。

從小了看,是「鋤強扶弱」,往大了說,是「家國天下」。

也就是那句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6

所以後來我仔細回想了一下,自己受金庸最大的影響,還是那個「俠」字。

「俠」究竟是什麼?說實話,虛無縹緲,至少我說不清楚。

但我知道「俠」是一種理想,一種可以堅持一生的理想。

當年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看金庸的我們,都已經從校園走上了社會。其實我們都已經明白,世間不存在什麼可以一躍三丈高的輕功,也不存在什麼可以開山裂石的內力,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現實而殘酷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我們都看到過很多不公,也會遭受不少挫折,年少時憧憬的對酒當歌成為一種奢侈,而仗劍天涯更成了一種幻想——你不可能像令狐沖那樣率群雄圍攻少林寺,也做不到像喬峰那樣杯酒斷情快意聚賢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