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念 聊聊顏真卿,以及他的《祭侄文稿》

但凡小時候練過一些毛筆字的,基本上都知道「顏真卿」的名字,因為我們每個習字之人的啟蒙字帖,大多都是顏真卿的字。不過顏真卿這個人留下的,還真的不僅僅是他的字。

1

顏真卿出生的年代,是公元709年,正是盛唐到來前的黎明。

顏真卿的祖籍是山東臨沂,出生在長安(今西安)。不過讓顏真卿引以為豪的並不是首都戶口,而是他的家世淵源:顏真卿一脈的始祖,是大名鼎鼎的顏回,孔門七十二賢之首;五世祖是南北朝時的顏之推,有《顏氏家訓》流傳於世;曾伯祖是顏師古,初唐著名儒學家、經學家。

公元734年,25歲的顏真卿登進士第,開始步入官場,做了監察御史。這個官級別不高,才正八品,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紀委監察部門巡視組的一個科級幹部,但許可權不小——看到有不公平、不公正的事,都可以參一本。

按《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記載,顏真卿在監察御史這個職位上,做過兩件還算比較有名的事。

第一件事,是顏真卿到五原巡查,了結了當地一場很有名的冤案。當時五原大旱,但在顏真卿平反冤案之後,天降大雨,所以當地百姓把這場雨稱為「御史雨」。

第二件事,是顏真卿在巡查河東時,發現朔方縣縣令鄭延祚在母親死後三十年不將其下葬,他一封報告直接寫給了當時的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立刻做出回應:鄭延祚終身不能錄用。

後來,顏真卿升職到七品的殿中侍御史。不過,顏真卿如果真的在這條業務線上一直幹下去的話,我們現在是幾乎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的。

能青史留名的人,總是因為有一些普通人不具備的東西。

2

讓顏真卿流芳百世的,首先當然是他的字。

顏真卿練字,最初學的是褚遂良的楷書。褚遂良位列「初唐四大家」,他的字對顏真卿產生過不小的影響。不過讓顏真卿更上一層樓的,是「草聖」張旭。

當然,顏真卿向張旭學的是楷書,他甚至棄官投到張旭門下,潛心學習。最後,顏真卿集兩大家之長,融會貫通,開創了一代書法名體——顏體。

宋朝的范仲淹在他的《祭石學士文》寫道:「曼卿之筆,顏筋柳骨。」所謂「顏筋柳骨」之名,由此傳世。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給的評價很高:「初唐的歐、虞、褚、薛,只是二王(王羲之和王獻之)書體的繼承人,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

顏真卿的書法,自然不用多加評述。但有意思的是,顏真卿的書法在唐朝時期雖然已有名聲,但在同時期的書法家中卻並不是最突出的。顏真卿真正聲名鵲起乃至奠定地位,其實是在北宋時期。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在書法之外,顏真卿給後人留下了別的東西。

3

公元755年,繁華一時的大唐帝國其實已經進入了崩盤的前夜。

那一年,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終於撕下了恭順的面具,起兵造反。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已經有好幾代沒看見過大規模戰爭的大唐各地官員驚慌失措,叛軍所經州縣,大多望風而降。盡享太平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一開始根本不相信安祿山會造反,但待到叛軍席捲河北,他聽到諸城盡降的消息後,也只能嘆息:「河北二十四個郡,難道就沒有一個忠臣嗎?」

直到臣下來報:平原郡死守不降,且平原太守派司兵參軍李平專門趕到長安,說太守已盡起全郡之兵,效忠勤王。

這時的唐玄宗還不知道平原太守是誰,經人提醒,才知道那人叫顏真卿。

那一年,顏真卿46歲,因為一直為宰相楊國忠所討厭,被找了個借口調出京師,擔任平原太守。

玄宗聞訊後大喜:「我平時真不了解顏真卿的為人,原來他做的事竟這樣出色!」

其實唐玄宗如果了解當時顏真卿的處境,可能會更加感動。

顏真卿鎮守的平原郡,屬於安祿山的勢力範圍。安祿山其實早就注意到了顏真卿,想知道他會不會成為自己起兵後的絆腳石。顏真卿心知肚明,於是每天和各路賓客駕船飲酒,吟詩寫字。安祿山通過線報了解到情況後放下了戒備,認為顏太守畢竟只是一個讀書人,不足為慮。

但事實上,顏真卿一直在暗暗招募兵丁,儲備糧草。並且借口陰雨不斷,要防止山洪暴發,所以開始加高城牆,疏通護城河——當時全天下人都看得出安祿山要造反,除了唐玄宗。

等到安祿山起兵後,顏真卿立刻宣布平原全郡戒嚴,嚴陣以待。在原有的三千精兵基礎上,顏真卿又招募了一萬士兵,宣布討伐安祿山。

顏真卿的這支部隊,等於是在安祿山的後方「中心開花」。更重要的是,在大唐軍隊望風而降的時候,顏真卿勇敢豎起「勤王」大旗,等於是給其他惶恐不安的太守們打了一針強心劑——不久之後,饒陽太守盧全誠、濟南太守李隨、清河長史王懷忠、鄴郡太守王燾等紛紛領軍前來。

在顏真卿的率領下,17個郡在同一天宣布效忠朝廷,起兵勤王。勤王軍隊很快聚集了二十萬兵馬,並奉顏真卿為總盟主。

原本只是一介書生的顏真卿,瞬間就完成了角色轉換。在接下來與叛軍的各場戰鬥中,顏真卿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統帥力和果敢力,配合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屢立戰功。

而同為顏氏一族,顏家的子孫在這場關乎大唐國運的平叛戰中,都表現得可圈可點。

4

安史之亂爆發時,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是常山太守。

和自己的堂弟一樣,顏杲卿也立刻舉兵勤王,與顏真卿結為同盟,誓死抵抗叛軍。但是,就在抵抗的第二年,顏杲卿在關鍵的土門一戰中被叛軍擊敗,顏杲卿一家三十餘口被俘。

叛軍先是把刀架在顏杲卿年僅十幾歲的兒子顏季明脖子上,要求他立刻投降。顏杲卿不從,叛軍手起刀落,當即將顏季明斬首。顏杲卿隨後被叛軍押送到洛陽交安祿山親自審問。當著安祿山的面,顏杲卿痛斥叛賊,安祿山大怒,下令將顏杲卿「節解」——一種將人四肢骨骼肢解的酷刑。

隨後,顏杲卿一家被抄斬。

兩年之後,戰事稍緩,顏真卿託人尋找自己親戚的遺骸,最終顏杲卿一家三十餘口,只尋到了顏季明的一顆頭顱。

面對自己侄子的頭顱,顏真卿悲憤難已,研墨鋪紙,奮筆疾書,寫了一篇不到300字的祭文。

這就是流傳千古的《祭侄文稿》。

全文如下: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辰,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閑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一字亦不辨)爾幽宅(「相」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顏真卿寫《祭侄文稿》時,完全沒有把它當作一部書法作品來寫。而且因為心情極度悲憤,情難自已,全文有很多錯誤之處,塗塗抹抹,甚至連用墨都不講究,全文僅蘸墨7次,第一筆蘸墨後連寫53字,一氣呵成,這也導致全文多處枯筆,讓人更感蒼涼。

但恰恰是因為在這樣的狀態下,這部作品成了千古名作——大開大合,筆鋒圓轉,恣意靈動,渾然天成。尤其是那種悲憤蒼涼之意,被融入筆法之中,力透紙背。

如果說王羲之醉酒寫《蘭亭集序》之後自己也無法複製,那麼顏真卿悲憤之下寫的《祭侄文稿》,同樣無法再寫一篇。

而這篇《祭侄文稿》也成為如今書法界公認的「天下三大行書」之一,列於《蘭亭集序》之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三大行書」中的另一篇為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由於《蘭亭集序》真本已經失傳,所以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祭侄文稿》真本堪稱無價之寶。

5

成了一代書法家和一代名臣,但顏真卿的故事還沒結束。

安史之亂平定,顏真卿勤王有功,自然獲得升遷,一度做到刑部尚書和吏部尚書。但由於他剛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