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念 人類能不能扮演「上帝」?

就人類科技文明今天所能達到的水平,能不能創造一個屬於我們的世界?我指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創造世界」。25年前的今天,有這麼一群人,也想探尋這樣一個答案。

1

1987年,美國的《發現》()雜誌曾刊載過一篇文章,介紹了一個「美國繼肯尼迪總統啟動登月計畫後,最激動人心的科學工程」。

這個工程,就叫「生物圈2號」(Biosphere 2)。

「生物圈2號」這個想法,最初來自一個環保組織。1982年,一場在法國鄉間舉行的會議上,他們和一批世界頂尖的科學家經過熱烈的討論,決定進行一個實驗——在地球上建立一個封閉型的結構空間,作為未來以下一些行為的實驗基地:

人類移民火星之後的棲息地,世界爆發核大戰後的庇護所,當然,也可作為地球生態系統的一個最大規模的研究室。

這也是「生物圈2號」名字的由來——「生物圈1號」,就是我們人類棲息的地球本身。

這確實是一個偉大的構思:地球哺育了人類,而人類現在要脫離地球,自行建造一個可以供他們棲息的「地球」。

換句話說,人類希望自己可以開始當「上帝」了。

2

當「上帝」,是要很多錢的。

按照設計,「生物圈2號」需要佔地1.3萬平方米,裡面要有5種地形形態: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沼澤、沙漠和海洋——是的,你沒看錯,還需要有海洋,不僅「海水」是用外面的海水和淡水按比例配置,而且要通過人工機械製造波浪。此外,要有兩個人工生物群落:集約農業區和居住區。

此外,為了充分模擬地球真實生態,需要在「生物圈2號」內投放3000種動植物以及1000種微生物。

最關鍵的是,「生物圈2號」是由8000根白漆鋼樑和6000塊玻璃構成的一個封閉環境,但由於溫度會造成內外壓力的不同,進而破壞玻璃板,所以在「生物圈2號」里,還裝了兩個被稱為「肺」的體積可變室,用來調節封閉結構內的氣壓。

不過,面臨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計畫,「金主」還是不難找的。最終,來自美國得克薩斯的艾德·巴斯成了主要投資人。

儘管「生物圈2號」最終建成的費用達到了2億美元左右(是預算的6倍),但還是完全竣工了。

1991年9月26日,四男四女共八名科研人員,如同宇航英雄一般,在公眾和媒體的歡呼下,進入了建立在亞利桑那州海拔1200米沙漠上的「生物圈2號」。

人類,終於開始嘗試扮演一回「上帝」了。

3

自「生物圈2號」的封閉艙門被關上的那一剎那,一切不順利就開始了。

按照原先的規定,在艙門關閉之後,兩年之內,「生物圈2號」不允許有任何東西進出。換句話說,「生物圈2號」里所有的生命(包括人類)必須堅持兩年——八個人必須吃自己耕種的食物,喝循環的水,呼吸循環的氧氣。

但問題是,生存下去成了唯一的目標。走進「生物圈2號」的八名科研人員,再也沒有什麼其他系統的計畫。

艙門關閉的第十天,意外就發生了。

「生物圈人」——這樣聽起來有點酷——簡·波因英特,把手伸進了一台打穀機,然後被削掉了一截中指。

儘管這八名科研人員在進入「生物圈2號」之前,都受過大量專門的訓練,但可能他們並未預料到這類事件的發生。事實上,如果處在任何一個真實的野外環境,發生這類事件後也只有一種選擇:「順其自然」。但畢竟這是一次「實驗」,所以簡·波因特被送出「生物圈2號」幾個小時處理傷口。

「兩年內不得進出」的規定,一開始就被打破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那八位科研人員發現,「中指被截斷」這類事件,其實只是小事一樁——他們的生命受到了威脅。

造成這一威脅的,是「生物圈2號」內的氧氣含量開始下降。

這一現象首先造成「生物圈2號」內海水變酸,然後很多動物死去,其中大部分是脊椎動物。然後,所有的傳粉昆蟲開始死亡,進而造成靠花粉傳播繁殖的植物也全部死亡。當然,也有「野蠻生長」的,科研人員發現,建築物里隨處可見兩種黑乎乎的生物——蟑螂和螞蟻。

科研人員百思不得其解,因為「生物圈2號」內的二氧化碳–氧氣循環是經過多次驗證和設計的。但他們最終發現,原來種植莊稼的肥料里的微生物,以及建造建築的混凝土,會對大氣成分產生嚴重的影響。而這些,大家之前根本連想都沒想到。

當然,氧氣含量減少帶來的最大威脅,是人類的生存。

如果「生物圈2號」真的是一個建立在火星上的基地,那麼我們今天可能只能以緬懷的方式來紀念那八位勇士了。但好在它畢竟只是一個實驗基地。

1993年1月,「生物圈2號」里的氧氣含量已經從當初的21%,下降到了14%。八個「生物圈人」都飽受缺氧的痛苦,最終,外界決定開始向圈內輸入氧氣。

儘管在圈內的八名科研人員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就是都瘦了好多),但從科學實驗的角度來說,氧氣是一切生存的基礎——如果是外界輸氧,那實驗的數據就變得不精確了。

1993年6月26日,在頑強生存了一年零九個月後,最初進去的八名科研人員,有七名選擇了走出「生物圈2號」,哪怕離當初約定的兩年時間只差三個月。

1994年3月6日,由五男兩女組成的「第二批居民」再次進入了「生物圈2號」。但這一次,大氣里的二氧化氮濃度又失控了,十個月之後,第二批「居民」全部撤離。

至此,「生物圈2號」就再也沒有人住進去過了。

4

從「人類的壯舉」到「奢侈的科學」,其實當時媒體的風向轉變是很快的。

很多人開始反思:這樣一個昂貴的實驗室,究竟給我們帶來了想要的什麼?

有嗎?應該還是有的。

比如圈內大氣中氧氣與二氧化碳比例失調的具體原因,就是一個寶貴的教訓。此外,一個封閉生態里,多少物種的存在才能適合人類的生存,也是一個很好的課題——科學家後來發現,儘管只有八個人,但「生物圈2號」里投放的動物和植物種類還是太少了,他們想像中的「生態鏈」並沒有運行起來。

當然,得到啟發的除了純粹的科學研究,還有人類社會學研究甚至心理學研究。

比如在各種惡劣情況下(缺氧和農作物歉收等),因為意見不合,哪怕只是八個科研人員的一個人類小團體,也分成了各四個人的兩個幫派——兩個幫派之間幾乎不溝通交流。

但另一方面,先後進入「生物圈2號」的兩批科研人員中,各有一對男女在出來後結成了夫妻。

你覺得這很適合做什麼?沒錯,很適合拍電視真人秀對不對?事實上,源自美國,紅遍全球的電視真人秀《老大哥》,據說就是受此啟發。

還是說點正經的吧。

在不再進行科學實驗後,「生物圈2號」向遊客開放,成為一個旅遊景點。不過當初的投資人巴斯並不希望看到這樣,所以在1996年,他把這座巨大的實驗室交給了哥倫比亞大學,並追加了4000萬美元投資。

1998年,一篇有關「生物圈2號」內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對人造海洋影響的論文,發表在了美國《科學》()雜誌上,人們開始認識到,原來「生物圈2號」真的可以在研究人類與地球環境相互作用的領域做出貢獻。

當時的哥倫比亞大學雄心勃勃,希望將「生物圈2號」打造成地球生態研究、科研、交流的首選基地,並自己追加了數千萬美元投資。

但不知道什麼原因,2011年,亞利桑那大學從哥倫比亞大學手中接過了「生物圈2號」。不過,不管怎麼變,當年的那個投資人巴斯卻一直初心不改,從來沒有間斷過資助——光維持「生物圈2號」的電力供應,就需要每年花費100萬美元。

如今,「生物圈2號」依舊對遊客開放,但同時也已經開始了幾個關於地球生態研究的科研項目。

投資這個毫無利潤回報可能的投資,巴斯可能真的是被某種情懷驅動吧。

饅頭說

記得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在一本《少年科學畫報》上看到了一篇「生物圈2號」的報道。

當時給我的感覺就是兩個字:震撼。我瞬時感到,人類真的很偉大。

等長大了才知道,這個給我少年時期造成極大震撼的「生物圈2號」,其實最後失敗了。

但仔細想想,這場實驗,是否可以用「失敗」來形容?

建造「生物圈2號」並開始實驗,本身就是為了證明,人類是否可以通過一個閉環的生態系統生存下去。生存下來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