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 殘酷太空路——中國「長征三號乙」首次發射失敗幕後

在我們的印象里,「中國航天」一直是一個值得自豪的名詞,但任何成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要說的,是迄今為止在世界航天史上排名第五的一場事故。而這場事故,也是中國航天史上最大的一次災難。說起「2·15」,每個中國航天人都刻骨銘心。

1

1996年,是中國農曆的丙子年,也就是鼠年。

那一年的2月,當中國大地上已經開始瀰漫濃濃的年味時,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卻進入了臨戰狀態。

按照計畫,在2月15日的凌晨,中國將首次發射「長征三號乙」(CZ–3B)運載火箭。

這是一次意義極其重大的發射。

從火箭本身來說,「長征三號乙」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長征三號甲」的基礎上,首次推出的新型運載火箭,是當時中國將衛星發射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這是它的第一次亮相。

從運載任務來說,「長征三號乙」首次亮相就負責運載一顆外國衛星上天——國際通信衛星組織委託發射的「國際通信708」衛星。

從傳播範圍來說,這次「長征三號乙」的「處女秀」將通過中央電視台向全世界進行實況轉播。

「長征三號乙」在整個測試過程中雖然發生了一些意外,但總體非常順利。整個衛星基地的相關工作人員雖然進入了緊張的臨戰狀態,但心情還是相對放鬆的,當時基地里大家見面時都會說上一句:「打完這顆星,就可以回家過年了。」

「長征三號乙」火箭的總設計師和總指揮龍樂豪院士,事後回憶這場發射時說了一句話:「當時我們的膽子也夠大了,首飛就承擔發射一顆國際衛星,還全世界公開轉播,這在國際上是沒有先例的。」

2

1996年2月15日凌晨3點,西昌衛星發射基地2號發射台,一切準備就緒。

嶄新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高高矗立,彷彿在接受檢閱。

「10,9,8,7,6,5,4,3,2,1,0,點火!」

火箭順利點火,升空。

但就在點火升空後的第二秒,在指揮室的專家立刻發現情況不對:火箭的箭體明顯發生了傾斜!

當時正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和同事散步的火箭發動機專家王之任,特地拉住同事停下腳步,準備目睹火箭升空的壯美景象。

她回憶當時的情況:

「看著看著,怎麼沒往上去,忽然就拐著,橫著過來了。我一看,哎喲,這是什麼軌跡啊!一拐彎,火箭就往下扎,我一看就說,出問題了!」

當時在現場發生的情況,確實如王之任所見:

「長征三號乙」在發射升空兩秒後,整個箭體就發生了明顯傾斜,隨著高度的上升,傾斜的角度越來越大,到最後幾乎是橫著飛了出去,像一枚巨大的導彈,掠過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的天空,徑直撞向了離基地大約1.8公里外的山頭,整個過程只有22秒。

由於火箭剛升空不久,幾乎裝滿了燃料,所以在撞擊山頭後,立刻引起了劇烈的爆炸,一朵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整個「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連同搭載的「國際通信708」衛星,瞬間箭星俱毀。

整個控制室的專家和工作人員望著監控大屏幕,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由於進入緊急狀態,整個發射場隨即斷電,指揮室瞬間陷入黑暗,人們的腦海中只有爆炸的火球的畫面。

當時在家中收看電視轉播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處處長倪海龍,盯著電視屏幕目瞪口呆,下意識反覆念叨一句話:

「完了,完了完了完了完了!」

3

這場事故的嚴重性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料——出現了人員傷亡。

從爆炸本身來說,失控火箭爆炸的地點正好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航天工程技術人員臨時住宿的協作樓和賓館附近,強烈的氣浪瞬間衝垮了鋼筋水泥建築,造成了嚴重破壞。

根據規定,每次火箭發射,基地的工作人員都應該在發射前進入地下掩體。但是,在那次發射前,有少數科研人員並沒有按照規定進入掩體,而是待在宿舍內。根據《人民日報》當時的報道,事故造成6人死亡,57人受傷。

不幸中的萬幸是,聳立的山頭擋住了失控火箭的行進路線,不然當時火箭將徑直飛向發射指揮部,在那裡有大批的專家和工程師。

但是,謠言還是開始慢慢傳播:

「中國的『長征三號乙』首飛爆炸,火箭直接墜入發射基地家屬區,家屬區蕩然無存,至少500人死亡……」這個謠言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互聯網的傳播逐漸升級,到了2016年左右,已經成了「墜落在附近村莊,至少造成1000人死亡」。

但事實上,世界上任何一個發射基地都不會把家屬區建在發射場附近。而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周邊的村落,向來就遵守「發射前2小時提前撤離」的規定。離發射基地最近(1公里)的麻葉村全村加在一起也沒有1000人,且早已撤離。當時發射基地方圓2.5公里範圍內已經基本沒有村民。

傷亡人數是可以用數據來闢謠的,但有些事情帶來的影響卻是短時間內無法消除的。

4

很多時候,一枚火箭的發射不僅僅關係著國家利益和商業利益,更關係到民族感情。

在發射前的動員會上,總設計師和總指揮龍樂豪曾當眾說過一句話:

「這次發射如果成功,是了不得;如果發射失敗,是不得了。」

火箭爆炸的那一剎那,有人看見龍樂豪院士低下了頭,獨自一人離開了人群,在旁邊的一個木箱上無力地坐了下來。

三天之內,當時58歲,原本只有一些灰白頭髮的龍樂豪,已是滿頭白髮。

更無法平息的,是公眾的情緒。

《風雨長征號》一書的作者李鳴生曾描述過這樣一件事。「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爆炸發生後一周,一位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的高級工程師去小鎮上買雞。挑好了雞準備過秤的時候,女小販一把奪過雞,說不賣了。工程師搞不明白:「前面幾個人不都買走了嗎?怎麼輪到我就不賣?」女小販滿面怒容回答:「你們在這裡幾十年,拿著高薪高獎金,連西瓜大的美國衛星都打不上去,還有臉吃雞?」工程師無言以對,默默轉身離開。

一位從北京到西昌來分析事故原因的航天技術專家,在參加完會議後準備返回北京。基地的工作人員去火車站給他買軟卧票,他的身份證和介紹信被遞進售票窗口之後,被售票員直接扔了出來:「你們這些人,把中國的臉都丟盡了,還想坐軟卧?」

憋足了一口氣的中國航天人想立刻打個翻身仗,但迎接他們的卻是又一次沉重打擊。

1996年8月18日,又一枚「長征三號甲」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點火升空,任務是把運載的「中星7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一次,火箭順利升空,但三級發動機在二次點火時發生故障,未能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再次失敗。

半年之內失敗兩次,這讓「中國航天」的聲譽在國際社會蒙上了巨大陰影。一時之間,「長征」系列火箭在國際發射市場上幾乎成了「失敗」的代名詞。

中國的航天人在那段時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和低谷——多家國際公司取消了之前與「長征」火箭簽訂的發射合同,而國際保險公司居然已經不願意為中國的火箭發射承擔保險。

中國火箭發射一度在國際商業發射領域面臨被踢出局的窘境。

5

「中國的航天技術到底行不行?」

這是當時中國航天人面臨的國際輿論提出最多的質疑。但事故擺在那裡,需要反思的,只能是自己。

首先是徹查原因。

根據多方專家和獨立調查團隊長達半年的深入調查分析,「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失敗原因終於確定:是由於隨動框架伺服迴路里電壓輸出模塊中的一個金–鋁焊接點失效,阻礙了迴路電流的輸出,導致控制整個火箭的慣性平台失效,火箭按錯誤的姿態信號進行姿態矯正,最終墜毀。

這只是一個非常非常小的焊接點失效造成的。但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焊接點,幾乎給整個中國航天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原因查出來之後,立刻改進。

在之後的一年時間裡,「2·15」成了中國航天人心中一碰就痛的數字,卻也為他們重踏征程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從那之後,44項共256條嚴厲乃至苛刻的改進措施被提了出來,從倉庫保管員到火箭設計總工程師,小到一顆螺絲釘、一根電線,每個人都再一次明確了自己的責任。

據當時的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劉紀原透露:「在實施新規章制度之後的一年半時間裡,我們總共處理了500多人。」

科學實驗和太空探索當然允許失敗,但為失敗付出代價,是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