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 棉湖戰役——決定黃埔軍校存亡的生死一戰

可能會有人覺得,「信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但很多時候,「信念」確實是一個可以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東西。即便是在真刀真槍的戰場上,也不例外。

1

先回到1922年的廣東。

這一年,孫中山實在有點鬱悶。

儘管廣東因他已儼然成了當時很多追求革命和進步人士心目中的聖地,但是,由於廣東各路軍閥盤根錯節,手中沒槍的孫中山一度四處碰壁,有時甚至寸步難行。

1922年6月16日,和孫中山一路「相愛相殺」的廣東軍閥陳炯明終於選擇和他公開決裂,炮轟總統府。之後孫中山用盡各種辦法,說服滇、桂、粵聯軍組成西路討伐軍擊退陳炯明,這才重新回到廣州。

痛定思痛的孫中山終於認清了「槍杆子里出政權」的道理,下定決心要擁有自己的軍隊。1924年6月16日——他特地選擇了這個日子,孫中山宣布他一手締造的軍校正式開學。

那所學校,就是黃埔軍校。

按照原先的計畫,黃埔軍校的學生應該至少學滿一年,但由於革命的形勢實在緊迫,黃埔一期的學生1924年5月入學,半年之後就畢業入伍了。而在一期生畢業的時候,黃埔三期的學生也已經進校學習了。

也就是在1924年,從北京到廣東,整個中國的局勢一下子變得錯綜複雜起來。

在北京,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兵不血刃地推翻了「賄選總統」曹錕。但因為自身實力不夠,他只能不斷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順帶掣肘各懷心事的段祺瑞和張作霖。

在廣東,當時已經有恙在身的孫中山,思慮再三後毅然決定抱病北上。而孫中山前腳剛走,一直蟄伏在東江的陳炯明後腳就組織起「救粵軍」,以他的手下悍將林虎為總指揮,洪兆麟為副總指揮,率領7個軍和5個獨立師共6萬人分三路直撲廣州,試圖收復失地。

在這樣的背景下,廣州革命政府在1925年1月15日聯合滇、桂、粵各軍成立「東征軍」,準備和陳炯明的「救粵軍」決一死戰,即廣州革命政府的第一次東征。

就在大戰一觸即發之際,作為國民黨自己的嫡系,黃埔軍校的「學生軍」卻不滿意了。

2

1924年底,何應欽將一封學生軍的聯名請願書交了上去。

那一年,何應欽34歲,是黃埔軍校的副總教官。

何應欽上交的那份請願書,是表達全體黃埔軍校師生不滿的。按照「東征軍」的部署,分成左、中、右三路迎擊陳炯明的軍隊:左路軍是楊希閔的滇軍,中路軍是劉震寰的桂軍,右路軍是許崇智的粵軍。而黃埔軍校的學生軍因為幾乎沒有戰鬥經驗,只是被安排為「預備隊」。

其時,黃埔軍校已經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正規軍隊:黃埔教導團一團和二團——何應欽就是教導一團的團長。說他們沒什麼戰鬥經驗,也確實沒錯,因為這支學生軍之前只參與了「廣州商團事變」,與廣州商團的僱傭武裝交過火,這和真正上戰場打仗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而從軍隊的構成來看,他們也確實可以稱為「學生軍」:軍校的教官擔任團長和營長;剛剛畢業才幾個月的一期生擔任連長和排長,以及營、連一級的黨代表;二期生是步兵總隊、炮兵營、兵工隊、輜重隊的組成主體;三期生編入教導一團第一營。

但是,就是這支學生軍,戰鬥積極性卻空前高漲,因為絕大部分人都知道他們進校學習和畢業之後的使命——打倒軍閥,完成革命,振興中華。

在這批學生軍的堅持請願之下,黃埔軍校的校長蔣介石和黨代表廖仲愷也開始極力爭取,最終,黃埔軍校的兩個教導團被編入了許崇智的右路軍,隨正規軍一起戰鬥。

雖然成軍,但那些滇軍或桂軍的「老兵」是看不起這些黃埔學生軍的:在課堂上講講道理,去操場走個正步還行,真上戰場,還不嚇得屁滾尿流?

但誰也沒想到,這支學生軍上來就讓所有人大吃一驚:1925年2月15日,擔任主攻的黃埔軍校教導一團只花了半個小時,就攻下了陳炯明老巢東江的門戶淡水。

這場戰鬥讓陳炯明部和滇、桂、粵各部,都第一次認真審視起這支學生軍。

首先,黃埔學生軍的武器裝備精良。由於蘇聯的大力支持,黃埔學生軍配備的步槍、機槍、手榴彈都很充足,大炮的火力也明顯強於其他各軍。

其次,他們軍紀嚴明。黃埔軍校教導團編製為「三三制」(團轄三個營,營轄三個連,連轄三個排),分工明確,指揮靈活,可聚可散。且全軍實行「連坐法」:一團人若全潰退,必須槍斃團長;若團長帶頭不退但全團退,必須槍斃三個營長,以此類推。

最後,他們用「黨」來「武裝」全軍。黃埔教導團從團到排,各級都設「黨代表」。雖然這種制度和中國共產黨後來創立的「黨領導軍隊」的制度有很大區別,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士兵的凝聚力高,戰鬥力強。以攻打淡水城為例,黃埔教導團上來就組織一個100人的敢死隊衝鋒,但沖在最前面的是10個營、連黨代表(其中國民黨2人,共產黨8人)。長官帶頭,士兵立刻奮勇爭先,瞬間奪城。

但是,正當以黃埔軍校教導團為主力的右路軍一路高歌猛進的時候,「東征軍」的左路和中路卻出了問題。

左路的滇軍和中路的桂軍其實本來就是礙於孫中山的壓力,再加上有各自的目的才加入「東征軍」的。當「東征軍」高歌猛進的時候,一些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尤其是後勤補給路線當時拉得實在太長,存在一定風險。

於是,在1925年3月初,「東征軍」的進攻路線圖上出現了奇怪的一幕:

左路的滇軍和中路的桂軍,開始向廣州方向撤退,雖然有保護補給線的戰略意圖,但也導致之前一路勢如破竹的右路軍頓時失去了側翼保護,成了深入敵後的孤軍。

老辣的林虎立刻調集之前被「東征軍」左路和中路壓制的部隊,全方位向黃埔教導團撲來,準備全殲這支學生軍。

3

1925年3月12日,蔣介石夜不能寐。

那一年,蔣介石38歲,是黃埔軍校的校長,也是此次東征右路軍的總參謀長。

就在這一天,黃埔教導團和林虎大軍要決一死戰的態勢已經非常明顯了。

林虎軍的左路前隊已經抵達棉湖,右路前隊駐紮到不遠的鯉湖,兩路軍加起來超過1萬人,還有1萬多的增援部隊在陸續趕來。

而「東征軍」的右路軍駐紮在棉湖正面戰線的,只有黃埔教導一團的1000多學生軍,粵軍的第七旅正在趕來途中,而黃埔教導二團在棉湖東南一帶。

按能在短時間內直接投入戰場的兵力來計算,黃埔軍和林虎軍的人數比例差不多是1∶10,是典型的「以少打多」。

但蔣介石知道,自己已經無路可退。因為如果此戰一退,東征一個多月來的成果將全部化為泡影,陳炯明的部隊將重新獲得喘息機會,然後繼續威脅廣州大本營的安全。

但是,如果要打,以黃埔兩個教導團3000學生軍的兵力,若被打敗乃至被殲滅,那麼黃埔軍校苦心培育的精英將毀於一旦,「黃埔軍校」這四個字很有可能也將不復存在。不僅如此,當時國民黨手裡只有這兩個教導團的兵力,如果失敗,廣州的各方勢力都會重新抬頭,整個根基也將全盤動搖。

在和同樣親臨一線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隨軍蘇聯顧問加侖將軍商議之後,蔣介石還是決定要打。他專門下令給何應欽:「此戰事關大局,必須要決死一戰,後退者一律殺無赦!」

而就在前線的黃埔子弟兵枕戈待旦的時候,他們還不知道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

孫中山在這一天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

這位黃埔軍校的締造者,在自己的子弟兵即將進行決定命運的生死大戰之前,閉上了雙眼。

臨陣失去領袖,對士氣的打擊可想而知。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時的國民黨中央黨部決定,不把孫中山去世的消息告訴正在棉湖一線準備決戰的黃埔子弟。

大戰在即,秘不發喪。

4

3月13日上午8點30分,棉湖戰役正式拉開戰幕。

首先發起衝鋒的,恰恰是人數占絕對劣勢的黃埔教導一團。在團長何應欽的命令下,一營營長顧祝同率軍向敵軍正面防線發起衝鋒。

林虎軍確實經驗老到,在穩住陣腳之後,開始利用居高臨下的地勢,發起了反衝鋒。雙方部隊交織在一起,開始血戰。

由於黃埔教導團人數上處於絕對劣勢,所以在每一個戰鬥陣地上都面對著數倍於己的敵人,傷亡數字直線上升。但黃埔學生軍在高漲的士氣鼓舞下,戰鬥力也是驚人的,從營到連到排,都是長官帶頭衝鋒,一營在顧祝同的帶領下甚至已經和敵人拼起了刺刀。

在膠著的戰況中,林虎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