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 悲壯黃花崗

這是一場被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記載的著名起義,但同時,這又是一場對我們來說印象模糊的起義:100多人起義,72人犧牲,它為何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這樣大的意義?

1

1910年11月上旬,身處南洋的孫中山,可能既失望又激動。

失望在於,自1894年親自組織第一場起義以來,大大小小的起義,已經發動過10次,無數義士前仆後繼,卻收效甚微。規模最大的一次萍瀏醴起義,也就堅持了半個月,起義軍和民眾傷亡過萬。

但這一年已經44歲的孫中山,也有一件頗為激動人心的事。

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馬來西亞檳榔嶼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參會的有黃興、趙聲、胡漢民等同盟會主要骨幹。

會議決定,以清朝的部分新軍為主力,再配合八百革命黨人組成「敢死隊」,發動一次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起義——不僅要奪取一城,還要以一城為基地,兵分數路,大舉北伐。

所有與會的同盟會會員都心情激動,因為他們一致認為:這次起義,將吸取之前失敗的種種教訓,做到籌備最細緻、籌款最充裕、武器最完備、規模空前,最終給予清廷致命一擊。

起義的地點,被定在了廣州。

2

各路籌備活動,隨即全面鋪開。

孫中山直接奔赴美國,他肩負的使命只有一個,卻是一切工作開展的根本:籌款。

這一次的籌款,比以前幾次都要艱苦。海外華人的資助一直是孫中山進行革命的主要經濟來源,但國內的幾次起義結果,讓海外的華人們也一度感到悲觀和迷茫。好在孫中山個人還是擁有強大的魅力和威信,經過多方奔走,反覆募集,最終為這次起義募來了大約16萬大洋——其中來自美洲和南洋的,基本各佔一半。

16萬大洋雖然和革命黨人之前的預期還有點差距,但這已經是歷次起義籌備中,資金最充裕的一次了。

起義的具體組織工作,則交給了36歲的黃興。

這位與孫中山並稱為「孫黃」的著名革命家,也以最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這次起義當中。

黃興在香港成立了起義統籌部,與以往的多次起義不同,黃興這一次將準備工作做到最細,將起義籌備分了八個「課」:有專門調度新軍起義人員的「調度課」,有負責購買和運送武器的「儲備課」,有負責起草各種規則章程的「編製課」,有專門負責偵察敵情的「調查課」,還有專門負責各種文件的,專門負責掌管財政出納的,連各路革命黨人抵達廣州的事務也有專人負責。

按黃興的規劃,屆時這場在廣州發起的起義,革命黨人將兵分十路,一舉拿下廣州,然後一路人馬出擊湖南和湖北,一路人馬出擊江西到南京,然後會師,開始大舉北伐。

無論從哪一點看,這應該是同盟會自成立以來策劃的規模最大、準備最充分的一次起義。

起義的時間也定了下來:1911年4月13日。

但就在起義日子漸漸臨近的時候,一個意外發生了。

3

打亂計畫的,是一個名叫溫生才的人。

溫生才,廣東梅縣人,家境貧苦,參軍退役後,到南洋打工生活。在1907年聽了孫中山的一場演講之後,他加入了同盟會。

1911年,溫生才已經41歲了,但他依然血性十足。在目睹同盟會一次次起義失敗後,溫生才對清廷的憤怒與日俱增。尤其是同盟會在1910年3月刺殺攝政王載灃失敗,更是讓他大受觸動。

那個去行刺的同盟會的27歲英俊青年,舍一己之命,試圖用炸彈炸死攝政王載灃,事敗後被捕,自知必死,但大義凜然,毫無懼色,在獄中寫下萬人傳誦的詩篇:「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沒錯,這個青年,就是汪精衛。汪精衛當時的義舉感動了天下無數志士,其中也包括溫生才——他決定以汪精衛為榜樣,以一己之性命,換千萬國人之覺醒。

1911年4月8日,廣州將軍孚琦在廣州城外觀看飛行師馮如(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的表演後起轎返城,有一人從人群中飛奔而出,投三枚炸彈,欺近孚琦轎前,連開四槍,一槍中孚琦額,一槍中頭,兩槍中腹,孚琦當場斃命。

這個人就是溫生才。

其實溫生才想殺的,是屢屢挫敗同盟會起義的廣東水師提督李准。當殺了孚琦之後,他才發現殺錯了人,但他並不後悔,當場被捕。

溫生才被捕入獄後,兩廣總督張鳴岐親自提審,問他為什麼要暗殺大清官員。

溫生才淡然回答:「不是暗殺,是明殺。」

問他什麼叫「明殺」,他回答:「滿清無道,日召外侮,皆此輩官吏階之厲耳!殺一孚琦固無濟於事,但藉此以為天下先,此舉純為救民族起見,既非與孚琦有私仇,更非有人主事。」

嚴刑拷打之下,溫生才一字不吐,官府最終決定將他在孚琦遇襲處處斬。

赴刑途中,溫生才大笑不止,高聲告訴周邊圍觀百姓:「今日我代同胞復仇,各同胞務鬚髮奮做人方好。許多事歸我一身擔當,快死快生,再來擊賊!」

溫生才隨後被斬首、肢解、挖心以祭孚琦。

但讓人們震撼的不是溫生才被處斬,而是他臨刑前的言語。這些人中包括被暗殺的對象,水師提督李准——武昌起義爆發後他在廣東率先起義,直接推動和平光復廣東全省。

但是,溫生才的暗殺行為,之前沒有和同盟會的任何人打招呼,屬於自己臨時起意。

這樣的義舉雖然令人肅然起敬,但也起到了負面作用——讓清廷頓生警覺,廣州全城戒嚴。

原定於4月13日舉行的起義,被迫推遲到26日。

4

起義軍接到的壞消息,其實還不止這一件事。

4月25日,就在起義發動的前一天,壞消息再度傳來:作為起義的重要力量,廣州新軍的機槍全被收繳,步槍雖然沒上繳,但大部分子彈被收去。不僅如此,清軍開始大量向廣州增兵,城外的巡防營也開始調入城內。

做出這一切調動的,是兩廣總督張鳴岐。此人曾鎮壓過多次同盟會起義,可謂經驗豐富。他的這些舉動不僅釜底抽薪,更明顯釋放出一個信號:

和之前的多次起義一樣,這次的廣州起義,恐怕又提前被泄密了。

而且,因為廣州城戒嚴,很多原先計畫運入城內的槍支彈藥都已經進不來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黃興只能下令:暫緩起義。

一時間,分布於廣州城內的各個機關迅速隱蔽,原先已經聚集到廣州城的不少革命黨人開始秘密分批出城。

但在這時候,卻又傳來了一個有利的消息:在順德的巡防三營即將被調入廣州城。

這個三營里的官兵,從上到下,十有七八都是革命黨人或同情革命的人。此外,原本在城中說好準備配合起義的新軍第二標的官兵將在5月3日之前退伍。

這時,作為起義前敵總指揮的黃興,就面臨一個重大的抉擇:到底要不要繼續將起義進行下去?

起義籌備總部此時也陷入了爭執之中:有人表示一定要暫緩,忍耐為先,而有人表示機不可失,這個時機如果錯過,下次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了。

最終拍板的,只能還是黃興。而他考慮的,可能比別人還要更深一層:

這次起義,一方面籌備如此之久,大家都滿懷期待;另一方面,又向海外華人籌集了那麼多錢款,如果一槍不發就偃旗息鼓,不僅對革命黨人的士氣是一個巨大打擊,今後孫先生在海外籌款也將困難重重。

但如果真的發動起義,以眼下的局勢,有多大的把握成功?

可想而知,當時的黃興,面臨怎樣的煎熬。

最終,在4月27日的清晨,思考良久的黃興,留下了一封書信:

「……本日馳赴陣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書此以當絕筆。」

這是一封遺書。

知不可為而為之,黃興準備拚死一戰。

5

4月27日下午5點30分,一聲凄厲的螺號在廣州總督府附近響起。

100多個臂纏白色方巾,腰掛炸彈,手持長槍短槍的人出現在了大道上,吶喊著,向總督府狂奔而來。

只有這100多人?對,只有這100多人。

原先計畫的十路起義軍,因為各種原因,最終被減為四路,而四路中的三路,又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發動——其中包括最重要的一路,要去廣州城接應即將進城的起義新軍和巡防營的。

當然,即便有人當時開城門接應,也會看到一場烏龍——大部分新軍和巡防營的士兵手裡只有沒裝子彈的步槍,而且,很多人根本就沒接到起義的通知。

這時候,再把鏡頭搖迴向總督府撲去的那100多個人,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