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 一次「簡陋」的起義

清末著名的起義,一般人大概能說出兩個:武昌起義,這沒任何問題;黃花崗起義,對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有點印象的,應該也沒問題。可能還會有人說出第三次起義:廣州起義(第一次),那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起義。但是這裡要說的起義,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但它卻值得一寫——黃岡起義。

1

首先要註明的是,此「黃岡」非彼「黃岡」,不在湖北,不以高考聞名。

這個黃岡,雖然被稱為「黃岡城」,但指的是當時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黃岡鎮——沒錯,就是一個小鎮。

事實上,黃岡起義並不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大起義,只用幾段話,就可以交代完整個起義的過程。

1907年5月22日,同盟會在許雪秋的策划下,在潮州的領袖余既成、陳涌波的直接領導下,聚集了700餘人,在黃岡城外誓師,發動起義。

經過一夜激戰,起義軍佔領黃岡鎮。

清廷潮州鎮總兵黃金福其時駐紮在汫洲,急忙派三百援兵救援黃岡。起義軍遂兵分兩路,一路迎擊敵人援軍,一路奔襲潮州。沒多久,攻襲潮州的那路起義軍受挫,兩路並一路,共同抵抗清廷的援軍。在得到省城的增援後,黃金福的清軍利用洋槍洋炮,輕鬆擊敗了只裝備了土槍的起義軍。

5月27日,起義軍已經被逼入絕境,余繼成和陳涌波決定解散隊伍,自己則轉移至香港。

這場起義,堅持了5天,最終失敗。

2

沒錯,這就是一場只持續了5天,雙方參與人數加起來大概不超過1000人的起義。

但它還是有寫一寫的價值。

比如說,黃岡起義其實在孫中山領導的所有起義中,擁有6個「第一」:

同盟會成立後(1905年)舉行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第一次任命國民革命軍幹部(許雪秋當時被任命為中華革命軍東軍都督);

第一次使用「青天白日旗」;

第一次攻克清廷衙署,誅殺清朝官吏;

第一次成立國民軍政府;

在歷次起義中傷亡最多、最為慘烈,位居第一。

看完這6個「第一」,你或許有點詫異:其他的起義都是怎樣的一種情況,才會讓這場起義擁有那麼多第一?

在辛亥革命之前,孫中山一共領導過10次起義,黃岡起義是其中的第三次。

翻開這10次起義的記錄,你會看到這樣一些故事:

1895年10月26日的第一次廣州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那時候還是興中會)。事實上,這可能根本算不上是一場起義——還沒開始,孫中山就發現,約好的人沒到,武器也沒到。隨即,起義軍解散,孫中山開始逃亡。

1900年10月8日的惠州起義,原本計畫是起義軍攻擊廣州城,他們卻在日本人的指引下,轉而攻擊廈門——日本希望起義軍搶劫廈門的台灣銀行,這樣他們就有理由出兵廈門,乃至佔據福建。結果起義軍在趕往廈門的中途就被清軍擊潰了。

1908年3月28日的馬篤山起義,一開始打得相當精彩,革命軍連打4次勝仗,傷亡僅4人,從清軍手中奪得步槍400餘支,人數從200左右擴充到600以上。但打了一個月,槍倒是有,子彈卻打完了,起義部隊只能解散。

還有1911年4月著名的黃花崗起義。因為起義前有消息泄露,總指揮黃興探明清軍防守嚴密,遣散了之前通過各種方式來廣州的300多人。隨即又發現清軍內部的軍官有爭取的可能,又發電把人召回來——一來一去,就沒多少人願意回來了。無奈之下,原來的「十路軍圍攻廣州城」,成了黃興帶領120多個敢死隊員直撲總督府擒殺兩廣總督張鳴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但總督早就得到消息撤退了,革命黨人陷入清軍包圍之中,傷亡慘重。

辛亥革命前聲勢最浩大的一場革命,可能是萍瀏醴起義(由同盟會發動,但沒有證據表明為孫中山領導)。但這場讓清廷動用5萬軍隊圍剿的革命,也只堅持了半個月左右——搶到了兩三千支槍,但沒有明確的計畫。起義最終被迅速撲滅,死難義軍和群眾超過萬人。

3

值得回味的,還有黃岡起義的那批領導人。

黃岡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但直接策劃者,是一個叫許雪秋的人。許雪秋是一名華僑,而且是一名非常有錢的華僑。他的父親是新加坡富商,去世後給他留下了非常豐厚的遺產。但許雪秋卻沒有因此成為一個坐吃山空的「富二代」,而是立志要拉起武裝大幹一場,推翻清朝。

黃岡起義是許雪秋一手策劃的,但爆發的時間卻比他預料的要早(和很多起義一樣,因為各種機緣巧合,提前動手了)。當時許雪秋人在香港,一聽起義消息,立刻帶人趕到汕頭,準備發動周邊地區響應——但是,他剛到汕頭,起義軍就已經解散了。

許雪秋深刻總結了這次起義失敗的教訓,向孫中山提出要購買外國的新式武器,起義才可能成功。孫中山派人從日本運回了一船武器,由許雪秋負責派船接應。由於交接中出現了失誤,那艘軍火船最後一槍未卸,又開了回去。自此,一腔熱血的許雪秋就開始失去同盟會高層的信任。

辛亥革命成功後,許雪秋重新召集隊伍,配合革命軍光復廣東。但是,在當時已經山頭林立的各種「革命隊伍」中,許雪秋早已失去了「革命元勛」的光環。1912年5月,廣東警衛軍總司令陳炯明部下吳祥達將許雪秋逮捕,不加審判,就地槍決。

一個抱著革命理想並付諸行動的革命元勛,富家子弟,竟然在革命成功之後,被「自己人」殺了,死時只有37歲。

而黃岡起義的兩個一線領導者呢?

陳涌波,與許雪秋一起被槍殺,年僅40歲。

余既成,在辛亥革命成功後成為潮州光復軍司令,之後沒多久,被他的衛兵因擦槍不慎走火擊中,治療無效亡故,年僅38歲。

4

是不是覺得有點「無厘頭」?

其實回顧一下武昌起義爆發之前的大大小小的起義,你就會發現,不僅起義的過程與你想像中的不太一樣,像許雪秋這樣的「離奇」犧牲,也不鮮見。

1895年那場「夭折」的廣州起義,一同謀劃的有孫中山的密友陸皓東。他是上海富商之子,甘冒風險參加革命,卻連起義爆發是什麼樣子都沒見到,就被清軍抓去處斬了。

1900年那場偏離攻擊路線的惠州起義,參與者里有同樣出生於殷實家庭的史堅如。他和哥哥賣掉了萬貫家財,全身心投入革命。在惠州起義失敗後,各革命黨人遁走,他堅持自己一定要做成一件事,於是兩次用炸藥暗殺兩廣總督德壽,結果卻搞錯了德壽卧室的位置,失敗後被捕處斬。

1910年初的廣州新軍起義,新軍第一標的總指揮倪映典在陣前與前來勸降的清軍將領談話,被流彈擊中落馬,隨後被清軍搶入自己陣中處斬。起義軍群龍無首,頓時潰退。

萍瀏醴起義爆發後,其他省份的同盟會會員群情激奮,紛紛趕往起義地點,試圖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清廷早就掌握了他們的行蹤,分道守候,絕大多數趕往支援的同盟會會員連戰場是什麼樣子都沒見到,就在路上被清廷逮捕,處斬。

5

寫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有點奇怪?

一場場甚至有點近乎兒戲的起義,一位位死得如此「冤枉」的仁人志士,怎麼就把清朝推翻了呢?

那麼我們不妨來看看那些志士臨刑前的表現。

陸皓東,被捕時只有27歲,被捕後遭受各種酷刑,但沒有供出一個同黨,只是大罵清朝「狗官」,自白書最後一句寫的是「請速行刑」。他被砍頭時,只有27歲。

史堅如,入獄後同樣受盡酷刑,同樣不吐一字,只是怒目圓睜。他被砍頭時,只有22歲,是興中會最年輕的會員。

倪映典,之所以肯出去和清軍將領談判,是因為對方也是同盟會會員。他上去怒喝:「你不是也是加入我黨的嗎?今義旗已舉,何不響應?!」他被斬首時,只有25歲。

試圖支援萍瀏醴起義的楊卓林在揚州被捕,慨然承認自己就是革命黨,在被逼供時怒喝:「我志不遂,死耳,天下豈有畏死楊卓林耶!」就義時31歲。

即便是黃岡起義中那個被同盟會疏遠的許雪秋,也並沒有潛回新加坡去舒舒服服地做他的「富二代」,而是又加入了陶成章的光復會,散盡所有的財產,繼續搞革命推翻清朝。

翻開辛亥革命前各類起義的歷史,我們會發現組織者和策劃者很少有活過1912年的。但哪怕這些正值大好年華的革命志士死得有些不明不白,也絲毫沒有動搖他們的同伴以及後來者的信心和決心。

一批批赴死,然後又一批批頂上來。

而在這些人的支持下,一開始近乎「粗糙」的起義,雖然爆發一次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