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 清末日本留學潮——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在中國近代史上,我們的近鄰日本,一直是很多人心中揮之不去的一道陰影,蔑視者有之,仇恨者有之,但卻也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甲午戰爭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應該與日本有不共戴天之仇的中國熱血青年,開始成批成批地前往日本留學。這究竟是為什麼?

1

首先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清末到底有多少人去日本留學?

在我們的印象里,那些後來在中國近代史舞台上赫赫有名的人,大多都有留日的經歷,魯迅、楊度、黃興、秋瑾、蔣介石、蔣百里、閻錫山、胡漢民、汪精衛……

根據《人民政協報》曾刊登過的一份數據顯示:1896年,清政府開始派出第一批留日學生,一共13人——這是「官派」的。到了1900年,留日學生增加到了100多人,1902年為500多人,1903年為1300多人,1904年為2400多人,1905年至1906年因為數據太大而已經沒有精確數字,估計在1000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為自費)。

而日本外務省的檔案顯示,根據日本各學校調查數字彙總統計:1906年清朝的留學生是7283人,1907年是6797人,1908年是5216人,1909年是5266人,1910年是3979人,1911年是3328人。

要知道,這只是日本學校方面的統計,因為當時還有很多所謂的「留學生」並沒有找到願意接收他們的學校,只是在社會上「閑晃」。當然,也存在一個中國留學生會報幾個日本學校的情況。

所以,從1896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的15年時間裡,先後從中國到日本的留學生人數只有一個大致的估計數字,在3萬人左右。

考慮到當時中國的國情,這不算是一個小數字了。

2

於是第二個問題就來了:為什麼要選擇去日本留學?

首先,有個大背景。

大家都覺得,經甲午一戰,中日不共戴天,但事實並非如此。甲午戰爭後,中日關係反而進入了奇怪的「蜜月期」。

從清朝角度講,與自己各方面都比較相近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崛起,肯定有很多非常寶貴的經驗,而自己戰敗後也必須在國內做出一種革新的姿態,所以願意派留學生去日本學習。

而從日本角度來說,在擊敗清朝後,它在東亞地區的對手就只剩下了沙俄,此時最好的策略是拉攏清朝共同對付沙俄。日本接受清朝的赴日留學生,一方面可以籠絡中國政府,一方面可以培植親日勢力,還能增加外匯,何樂而不為?所以當時日本社會各界很重視招收中國留學生。

其次,與歐美國家相比,日本在飲食、文字各方面更能讓中國留學生適應,地理位置也非常近,有急事可以兩地往返。而且,當時去日本是不用簽證的——船票在手,說走就走。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便宜啊!

根據1905年的《日本早稻田大學中國留學生章程》記載,學校專為中國人設的「清國留學生部」每年的學費大約為35日元——大概相當於清朝的十七兩白銀。

如果留學歐美呢?清朝給官派的歐美留學生髮放的津貼標準是每年一千二百兩白銀,其中學費是每月二十兩,其他為住宿費和差旅費。

一年十七兩和一個月二十兩,再加上吃穿住行方面的費用差距,去日本留學的性價比立刻凸顯。

所以,即使考不上「官派」,清朝當時的中產之家基本也都可以負擔子女去日本留學的費用,甚至經濟狀況再差一點的家庭,咬咬牙湊湊錢也能勉強承受,但能將子女送到歐美去留學的家庭,必須是非富即貴的。

當然,由此也衍生出當時「歐美同學會」看不上「日本同學會」的情況。

3

兩個背景問題說完,第三個問題來了: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學得怎麼樣?

要問他們學得怎麼樣,先要看他們去日本留學的目的。

應該說,當時絕大多數赴日留學的中國學子,都是抱著一顆愛國之心去的。甲午一戰,對中國人刺激極大,而日本在吸收了西方文明後立刻實現了富國強兵,這也讓廣大中國學子抱定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決心。這從他們在日本選修的科目就能看出來——絕大部分學生選的是當時中國最缺的方向:軍事、政法、師範……

當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學生是抱著「鍍金」的心態去的,他們在日本學習也不努力,甚至日語都沒學好,反而沾染了不少不良風氣,終日曠課閑逛,搞同鄉會小圈子,飲酒作樂,甚至嫖妓。

值得一提的是,絕大部分中國留日學生初到日本時,是抱著一種回國後要改良政治的態度的。但是到了日本之後,在親身感受到近代化的日本與腐朽的清朝在各方面的對比之後,很多人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不是要改良,而是要推翻清廷,是要革命了。

所以,清末革命的熊熊大火燃起,一個重要的點火點,其實產生於日本的留學生團體中。

4

那麼,第四個問題又來了:留學生醞釀造反,清政府不管嗎?

管,當然管。

1903年,留日學生群體中的革命傾向已經非常明顯,各路線報都回送了清廷。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曾非常支持派學生留日,但他也向清廷寫了這樣一份奏摺:

「伏查,遊學日本學生,年少無識、惑於邪說、言動囂張者固屬不少,其循理守法、潛心向學者亦頗不乏人,自應明定章程,分別懲勸,庶足以杜流弊而勵真才。當即酌擬約束遊學學生、鼓勵畢業生章程各一通……擬定約束章程十依,已往者當知,續往者有范,上示朝廷瘴癘之公,下以昭學術邪正……」

但問題是,這些學生不在國內,清政府怎麼管?唯一的辦法,就是請日本政府幫忙立法來管。

那麼日本政府為什麼要聽清政府的呢?

日本方面還是有自己的動機的。一方面正如前面提到的,為對抗沙俄,日本政府和清政府的關係在「蜜月期」。而另一方面,那些小部分終日遊手好閒的清朝留學生,確實敗壞了學校的風氣,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日本方面也早就想整治一下了。

1905年11月2日,日本方面發布了《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

一個巨大的火藥桶,由此被點燃了。

5

第五個問題:為什麼管一管留學生,就能「點燃火藥桶」?

先來看日本頒布的規則,全文共十五條,簡單概括來說有四條激怒了中國留學生。

第一條:清國學生留學日本,需要清國公使館的介紹,方能入讀日本公私學校。

第四條:清國學生轉學、退學,需要徵得清國公使館的同意。

第九條:清國學生到校外租的房子或住的旅館,需要所在學校監管。

第十條:如果有清國學生因為「性行不良」而被學校開除,其他學校也不準錄取。

規則一出,當時在日本的中文報紙《新民叢報》立刻刊文批評,指出這四條的問題以及整個條例的大問題:

第一條和第四條,完全侵犯了清國留學生的留學自由權利;

第九條,據調查,在日本只有妓女才會被監管住所;

第十條,怎樣定性「性行不良」?如果來自北京的官員一口咬定,留學生就將無校可上!

此外,《新民叢報》還透露,這個條例本來是叫《清韓留學生取締規則》,把清朝和日本的附庸國並列在一起(當時韓國已淪為日本附庸),究竟是什麼居心?

最激起留學生怒火的是規則中的「取締」二字:世界上那麼多國家都接受我國的留學生,只有你日本開「取締」先河,這是赤裸裸地藐視我們的國權!

所以,此規則一出台,所有在東京的清朝留學生頓時沸騰起來,紛紛扔下課本衝上街頭,開始進行聲勢浩大的罷課遊行和抗議。

當時留學生團體提出的口號是:全體回國!

6

第六個問題來了:日本是真的要取締清朝留學生嗎?

其實,還真不是。

這件事是一個大烏龍。

日本方面頒布的這份規定,其實名字叫《關於准許清國學生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程》,但日本報紙在報道這個規定的時候,簡化了標題,改成了《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

但問題是,在日文中的「取締」有「監管」「監督」的意思,就像日本公司里的「取締役」其實就是「董事長」的意思。而很多清朝留學生在當時的情況下,根本沒機會看到原文,所以導致以訛傳訛(不排除個別留學生也沒學好日文)。

實事求是地說,日本頒布的這個規定,確實有盛氣凌人、欺負清朝留學生的成分,但如果要上升到無限高度,卻也有一些勉強。遠在越南的孫中山當時就發回電報,希望留日學生不要意氣用事,要留在日本完成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