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人性的抉擇 梵高之死

在不少人心目中,偉大藝術家應該是什麼樣的?首先當然是要才華橫溢,然後最好是生前無人賞識,恐怕還得窮困潦倒。如果最後還是在絕望中自殺,那估計就很符合標準了……

1

1890年7月27日傍晚,文森特·梵高腳步有些踉蹌地回到了奧威爾小鎮。

他是午後帶著他的全套畫畫的工具,離開自己暫住的拉烏爾旅館,出去寫生的。旅館和鎮上的人都對此習以為常,他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個孤僻的畫家賣出去什麼畫,但他似乎也不在乎,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但是,梵高這次回來後的樣子有點奇怪:在明顯已經變得炎熱的夏日傍晚,他卻將自己的外套紐扣都緊緊扣起,而且手捂著腹部,一瘸一拐。

進了拉烏爾旅店,梵高也沒和人打招呼,直接上了閣樓,鑽進了他自己那間只有7平方米的房間。

出於謹慎,店老闆拉烏爾跟上了樓,進了梵高的房間,發現他蜷縮在自己的床上,表情非常痛苦。

看到店老闆走進來,梵高掀起了自己的襯衫——在肋骨旁,有一個很小的彈孔。

「我弄傷了自己。」他說。

醫生和警察隨後都趕到了旅店。醫生髮現,那顆射入梵高體內的子彈並沒有穿透他的身體,而是留在了脊柱附近。

而警察則關心這是不是一起謀殺案,所以他問梵高:「你是不是想要自殺?」

梵高回答:「我想是這樣的。」

梵高一生關係最親密的弟弟提奧得到消息後,很快從巴黎趕了過來。在床前,提奧向哥哥保證一定要救活他。

但梵高對自己摯愛的弟弟說:「痛苦便是人生。」

據說那是梵高留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句話。

7月30日,在痛苦中掙扎了30多個小時之後,梵高離開了人世。

終年37歲。

2

這是梵高之死最流行的一個版本。

事實上,這個版本有一個完整的故事:

梵高從旅店老闆拉烏爾那裡借了一把左輪手槍,說是要趕走麥田的烏鴉,然後來到了鎮外的一片麥田。在麥田裡,他放下了隨身攜帶的畫具,舉槍對著自己的腹部開了一槍。這一槍沒有擊中要害,卻讓他失去了意識。等他再醒來時已是黃昏,在無法找到那把手槍的情況下,他只能自己再蹣跚著回到旅店,尋求援助。

在美國傳記作家歐文·斯通那本著名的《渴望生活·梵高傳》中,這一幕自殺的場景得到了文學上的升華:「他把臉仰向太陽。把左輪手槍抵住身側。扳動槍機。他倒下,臉埋在肥沃的、辣蓬蓬的麥田鬆土里——生生不息的土地——回到他母親的子宮裡。」

再加上1956年好萊塢同名改編影片《渴望生活》的上映,梵高這一悲劇但又震撼人性的人生結局,深深打動了千萬人的心。

很多人甚至覺得,沒有什麼其他的結局比這更符合大家的想像了。

因為他不是別人,他是極具天分但孤僻,甚至有精神疾病的梵高。

3

關於梵高的故事,大家當然已經很熟悉了。

梵高並不算漫長的一生,大概有這樣幾個點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

第一個,是他生前貧困潦倒,死後卻享盡哀榮。

梵高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牧師,母親是富家女。但是,長大成人後的梵高似乎辜負了家庭對他的期待,在做過牧師和藝術品經紀人之後,最終選擇做職業畫家的他就此陷入貧困。梵高一輩子只賣出過一幅畫。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中,完全是靠他最親愛的弟弟接濟——梵高給他的弟弟寫過600多封信,其中相當一部分只有一個訴求:「請務必再寄些錢來。」

然而,就在梵高去世之後,他遺留下來的畫作卻大受好評,價格也是一路飆升。梵高的多幅畫作進入過世界最名貴的十大畫作排行,他的畫成了藝術和天價的代名詞。

第二點,是他起步雖晚,但天賦異稟。

梵高的繪畫天賦並不是從童年就開始展露的。

嚴格說起來,直到去世,梵高正式投身藝術創作的時間大概也就十年,他是一個標準的「半路出家」的畫家。

1885年,已有小成的梵高畫了一幅《吃土豆的人》。這應該是他早期作品中比較出挑的一幅。畫完這幅畫後,他自信地將畫寄給了弟弟,而作為藝術商人的弟弟在看了畫之後沒有太多表示,只是給了哥哥一個建議:「來巴黎吧!」

於是,在1886年,34歲的梵高就到了巴黎。

巴黎的各種藝術潮流給從鄉下來的梵高造成了極大的震撼,而其中給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印象派」。

還記得梵高在《吃土豆的人》中運用色彩的技法嗎?到了巴黎之後,梵高的畫就變成了這樣:

而在最早,梵高臨摹米勒的《播種者》,是這樣的畫風:

梵高的畫風開始大變,色彩明亮,塗抹濃厚,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風範。

第三點,自然就是他性格孤僻,精神異常。

梵高作為家中的長子(哥哥夭折),其實還是頗受寵愛和期待的。但是,梵高的性格卻始終無法處理好這樣的壓力,最終造成了性格上的扭曲乃至精神上的失常(梵高的生平故事限於篇幅,本文不加以展開)。

關於他精神失常最有名的故事,無疑就是他與惺惺相惜的朋友高更爭吵之後,一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並將它打包後送給了一個妓女。

梵高曾經兩次精神崩潰被送入醫院治療,而對於一名藝術家而言,公眾更願意相信,精神和情緒上的波動,更有利於他們創造出普通人無法企及的作品。

所以,縱觀梵高的一生,很多人都會得出一個結論:自殺,可能是他唯一的歸宿。

而事實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

但是,人們往往會忽視一點,那就是梵高作為一名虔誠的信徒和傳教者,其實是一直反對自殺的——他一直都表示,自殺是「道德上的懦夫行為」和「不誠實的人的行為」。

等等,那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梵高真的是自殺的嗎?

4

現在,讓我們重新回到梵高「自殺」的那一天——1890年7月27日。

關於梵高自殺的那個說法,其實存在一系列的疑點:

第一,經醫生鑒定,槍是從距離身體較遠的地方開的,而不是從很近的地方開的——那梵高是如何做到自殺的?

第二,警察之後去了梵高所說的那片麥田,所有的畫具,包括那把手槍,都不見了——如果是自殺,那些東西都應該在。

第三,警察在詢問梵高是不是自殺時,他一直含糊其詞:「不要指控任何人,是我自己想自殺的。」——他似乎想掩飾什麼。

第四,至少有兩個目擊證人證實,當初梵高去的是夏彭瓦爾村——那與梵高說自己自殺的麥田是截然相反的方向。

第五,梵高沒有留下遺書,且就在他「自殺」前不久寫給弟弟的信里,還描述了自己對未來的打算和規劃——他不像是一個要自殺的人。

那麼,面對這些疑點,梵高真的是自殺的嗎?

5

梵高有可能是死於他殺。

這是史蒂文·奈菲與格雷弋里·懷特·史密斯合著的《梵高傳》中提出的一個觀點。

1956年,在好萊塢電影《渴望生活》上映的那一年,一位名叫雷內·薩克里頓的82歲的法國人出現在人們的視野。

他說,他在16歲的時候,就生活在奧威爾小鎮,並且認識一個奇怪的畫家——梵高。

雷內是一位富有的藥劑師的兒子,衣食無憂。根據他的回憶,他是通過他18歲的哥哥加斯頓認識梵高的——因為加斯頓也喜歡畫畫,且梵高認為他意識超前。

與哥哥不同,雷內比較喜歡惡作劇。他會將鹽放進梵高的咖啡里,會將蛇放進梵高的顏料盒裡,還會在梵高的畫筆上塗抹紅辣椒醬——因為作畫時的梵高在沉思時,經常會用舌頭去舔筆。

儘管如此,梵高還是和兄弟倆保持著往來。一方面,是梵高喜歡和哥哥加斯頓討論藝術,另一方面,兄弟倆經常為梵高的酒吧賬單買單。

而在雷內的回憶中,一個重要細節就是,他曾經從旅店老闆拉烏爾手裡買過一把破舊的點三八口徑的手槍,並且一直帶在身上。

關於1890年7月27日這一天發生的事,雷內暗示,是梵高從他的包里偷走了那把手槍。這個說法與旅店老闆拉烏爾的敘述矛盾,因為老闆說是梵高向他借的手槍。而且,這和雷內之後的敘述也有矛盾:他說他與那個裝槍的帆布袋形影不離,但又說他後來到了諾曼底,才發現自己的手槍沒了。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梵高中槍的那一天,加斯頓和雷內兄弟就離開了小鎮,遠走高飛。

為此,《梵高傳》一書做出了一種推斷假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