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以國家之名 刺殺汪精衛

一名曾經被全國敬仰的刺客,卻在自己的後半生中頻頻遭遇刺客,這會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1

1935年11月1日,南京,湖南路10號。

這一天,是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召開的日子。上午9點半,在湖南路10號的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大會的開幕式已經結束了。

按照慣例,開幕式結束後,中央委員們要離開大禮堂,到中央政治會議廳的門前合影留念。由於人比較多,合影需要分五排站立,大家互相謙讓,互相換位,人聲嘈雜,一片混亂。

坐在第一排的,是林森、張靜江、孫科、戴季陶、閻錫山、張學良、張繼這些國民黨內的大佬,而正中的位置,空著。

那個位置,是屬於蔣介石的。

人群站定,但蔣介石一直沒有出來。

應該坐在蔣介石身旁的行政院院長汪精衛,決定進去請蔣介石出來。過了一會兒,汪精衛走了出來,身旁並沒有蔣介石。

人群一陣小聲議論。

汪精衛向大家傳達了蔣介石的意思:蔣委員長身體忽然有點不舒服,就不參加合影了,我們自己拍就行了。

鎂光燈閃過,攝影很快就完成了。大家紛紛轉身,準備進禮堂的時候,一個人突然從記者人群中跳了出來,大喊一聲:「嚴懲賣國賊!」,然後從大衣中掏出手槍,朝拍照的人群連開三槍。

一陣驚呼中,汪精衛倒在了血泊之中。

2

汪精衛倒地,眾人才反應過來:有刺客!

第一個反應過來的,是當時站在第一排的國民黨元老張繼。

在眾人還在慌亂的時候,當時已經53歲的張繼,第一個跳了出來,攔腰死死抱住了開槍的刺客。

張繼的這個行為讓當時在現場的張學良印象深刻。在張學良後來的口述回憶錄中,他這樣說:「這個張溥泉(溥泉是張繼的字)他怎麼這麼大膽子,那傢伙拿著槍,他那個槍沒有子彈了,有子彈他就把張溥泉打死了。」

第二個反應過來的,就是當時站在第三排的張學良。他在回憶錄中提到:

「哎喲!這張溥泉,我就喊他,就下去幫他忙去了。我從前學過武,學過一點,不是學得很好,我就上去對兇手先給個絆腳,啪!他就倒下了,張溥泉就撲到了他身上。」

第三個反應過來的,是汪精衛的衛士。衛士掏出槍,對著刺客開了兩槍。張學良後來對他這個舉動充滿懷疑:「這是汪精衛的一個衛士乾的,打他一槍,踢他一腳。本來我們要把刺客抓住,因為這個差點兒沒把張溥泉給打死,這個傢伙過去就給他一槍。我說你怎麼回事?張溥泉都抓住他了,你還給他一槍,你把他打死?我非常懷疑這個人,當時我在報告里說我懷疑這個人。要查處這個人,我說都要活捉了,你還打他幹什麼?」

這時候,偌大個場地,人都跑光了,連警察也跑了,只剩下張學良他們這幾個人。

之後,看到刺客被擒,人又陸陸續續跑了回來。聽到槍聲,蔣介石也在護衛的簇擁下,走了出來。

汪精衛的妻子陳璧君這時候也沖了過來,抱住在血泊中的汪精衛,哭著對蔣介石說:

「你不要汪先生干,汪先生可以不幹,為什麼派人下此毒手?」蔣介石此時臉色鐵青,一言不發。要證明自己的清白,他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救活那個刺客!

3

當時負責搶救刺客的,是中醫院的院長劉月衡。

按照張學良的回憶,當時劉月衡和刺客之間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

「你不要誤會,別懷疑我,我是醫院的院長,我不是跟你過不去的,是醫生,是給你治病的。你現在不能活了,明天你就要死了。」

「死就死么。」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問問你,你死了你家人怎麼辦?家裡有什麼人,誰給你收屍?」

「我沒有什麼人。」

「那你老婆呢?」

「我干這個還要老婆啊?」

「你姓什麼?」

「我死了你隨便給我扔哪兒,叫狗吃了算了,我家沒人。」

這個垂死的刺客,思路清晰,口風很緊。

為了留個活口問出些什麼來,蔣介石下令每小時給刺客注射強心劑——這是極其損害身體的,但那時候,蔣介石已經管不了那麼多了。

不過,憑藉當時進場的通行證,刺客的身份還是很快被查出來了:他叫孫鳳鳴,是南京晨光通訊社的記者。

4

作為一名記者,孫鳳鳴為什麼要刺殺汪精衛?

這還得從他自己的身世說起。孫鳳鳴,原名孫鳳海,1905年出生於江蘇銅山縣一個貧苦農家,16歲隨父闖關東。「九一八事變」之後,孫鳳鳴參加了國民黨第十九路軍。

十九路軍在國民革命軍序列里是一支比較特殊的軍隊,總指揮是蔣光鼐,軍長是蔡廷鍇——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奮起與日本軍隊真刀真槍乾的,就是這支部隊。這支部隊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要抗日,二是要反蔣。

孫鳳鳴在十九路軍一路做到代理連長,以槍法准聞名。後來因為十九路軍被蔣介石調往江西,孫鳳鳴不願意去,就脫下了軍裝。

在放棄從軍之後,孫鳳鳴遇到了一個重要的人,那就是後來被稱為民國「百變刺客」的華克之。華克之原來是國民黨的左派人士,後來因為一系列事件,走上了反蔣的道路。

1929年,華克之遷居上海,身邊聚集了一群包括孫鳳鳴在內對蔣介石不滿的人,經過幾次討論,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他們下定決心要刺殺蔣介石。

沒錯,其實他們一直想殺的是蔣介石,而不是汪精衛。

但要刺殺蔣介石,談何容易?

思前想後,他們想出了一個點子——成立一家通訊社。

1934年11月,晨光通訊社在南京陸家巷23號掛牌。社長為化名胡云卿的華克之,身份是華僑富商,總務兼編輯部主任是張玉華,採訪部主任是賀坡光,而孫鳳鳴,就成了一名記者。

別小看這家通訊社,經過半年多的運作,居然在南京有了「小中央社」的別號。在大家的幫忙下,孫鳳鳴也很快成了一位名記者,可以獨立進出國民黨各大機關、出席各種招待會——這就是他們成立通訊社的目的。

在有了「通訊社」這塊牌子做掩護之後,孫鳳鳴他們一共策划過三次針對蔣介石的暗殺。

第一次是在1934年12月,當時國民黨四屆五中全會在南京召開。那是孫鳳鳴第一次攜槍採訪,但由於當時人群擁擠,蔣介石等政要匆匆退場,孫鳳鳴根本就沒機會出手。

第二次是1935年春天,蔣介石在江西廬山主持軍官訓練團,華克之前去打探,但發現警戒實在太嚴,放棄了行動。

而第三次,就是他們得知國民黨要在1935年11月1日召開四屆六中全會。

他們認為,這是最好的一次機會。

5

孫鳳鳴是自願要求成為刺客的。

其實孫鳳鳴當時已經有了與自己情投意合的妻子,他的妻子名叫崔正瑤。他把妻子送去了香港躲避,以表示自己的決心。華克之後來回憶,當時孫鳳鳴非常堅決,是以「荊軻」來自比的。

而當時,孫鳳鳴也是「鐵血鋤奸團」的成員。他的這個行為,也得到了鋤奸團老大的認可和支持,那個老大,就是「民國第一殺手」王亞樵。(關於王亞樵的故事參見《歷史的溫度1》中《「暗殺大王」的最終宿命》)

風蕭蕭兮易水寒。

1935年10月31日,晨光通訊社的全體同仁在酒樓設宴為孫鳳鳴踐行。孫鳳鳴把一支心愛的「派克」金筆送給了華克之——那是他作為記者的隨身之物,把這支筆送人,就代表他沒打算活著回來。

第二天,因為通行證的問題,孫鳳鳴是在開幕式結束前十幾分鐘的時候,才匆匆進場的。進入會場後,他就進了廁所,從挖空的相機中掏出事先藏在裡面的手槍零件,迅速組裝完畢,放進大衣口袋,混進了記者人群。

不過,孫鳳鳴沒等到蔣介石。

蔣介石的警覺性確實很高。當天他看到現場的場面非常混亂,就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也有一種說法,說蔣介石對當天參會人員隨便著裝和沒有紀律的場面很不滿),隨後就以「身體不適」為由,拒絕參加合影。汪精衛進去請的時候,蔣介石還勸他也不要出去合影。

因為抱著必死之心,所以孫鳳鳴出發前已經服食了大量鴉片煙泡。他知道不能再等下去了,所以最終選擇向走出來的國民黨二號人物汪精衛開槍。

當時孫鳳鳴一共開了三槍。第一槍射進了汪精衛左眼外角下顴骨,但這槍造成的傷害不大。第二槍打穿了汪精衛的左臂,問題也不大。

第三槍是在汪精衛轉身想逃跑的時候射出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