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以國家之名 納粹德國其實「投降了兩次」,你知道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陣營,其他國家都是提前無條件投降的,只有一個國家是一直打到了所謂的「首都保衛戰」。這個國家就是納粹德國。也正是因為這場玉石俱焚的垂死掙扎,出現了一個「投降兩次」的故事。

1

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2015年5月9日的俄羅斯閱兵。那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的一次重要紀念儀式,但俄羅斯在向70個國家發去觀禮邀請之後,只收到了18個國家的回應,它們分別是: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中國、古巴、印度、南非、波黑、委內瑞拉、越南、辛巴威、馬其頓、蒙古、塞普勒斯、巴勒斯坦、塞爾維亞。

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作為當年「二戰」反法西斯戰場上的重要盟友:美國、法國、英國……它們的領導人一個也沒有接受邀請。

當然,當時西方國家領導人沒有出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惹惱了西方,所以他們集體不給面子。

但另一方面,也有一個歷史原因:西方國家不承認1945年5月9日是「二戰」歐洲戰場的勝利紀念日。

為什麼會這樣?

這就要從納粹德國被逼著「投降兩次」說起。

2

1945年初,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西線的英美盟軍,在美國統帥艾森豪威爾的率領下,已經推進到了德國首都柏林以西100公里的易北河沿岸;東線的蘇軍,在蘇聯元帥朱可夫的率領下,也已經推進到了柏林城以東100公里的尼斯河一線。

柏林已被完全包圍。

整個盟國陣營面臨的問題,不是能否攻克柏林,而是誰先攻佔柏林——攻佔柏林,自然有非同一般的象徵意義。

但就在雙方都厲兵秣馬的時候,英美盟軍的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卻發布了一條電文,要求英美盟軍改變作戰方向,從主攻柏林,改為主攻柏林南方的慕尼黑和萊比錫。

這就意味著,英美盟軍準備放棄柏林。

在看到這條電文後,英軍的統帥蒙哥馬利當時就蒙了。儘管英軍在歐洲大陸戰場上起到的作用一般,但一直想率先攻佔柏林。蒙哥馬利麾下的第二十一集團軍早早就展開了攻擊陣型,準備合圍柏林。

美國總統杜魯門也無法理解艾森豪威爾的決定,認為他這個決定「缺乏政治頭腦」。正如當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所說:「蘇聯人一旦進入柏林,就將產生極其嚴重的政治後果,這一切都將使世界產生『天下是蘇聯人打下來的』錯覺。」

那麼,艾森豪威爾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因為他仔細算了一筆賬。雖然納粹德國已經瀕臨絕境,但希特勒為了防守柏林,還是拿出了最後所有的本錢:防守柏林的主力,是名將海因里希上將指揮的「維斯瓦」集團軍群,外加舍爾納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共計80萬部隊,擁有超過1萬門火炮和迫擊炮、超過1000輛坦克、3300架作戰飛機。

柏林整座城市也被布置成了一個巨型碉堡,裡面還布置了200個國民突擊營,總數超過2萬人,外加8個陸軍預備隊師,可以說,柏林已經做好了與盟軍「玉石俱焚」的準備。

在這樣的情況下,艾森豪威爾計算,如果英美盟軍要攻佔柏林,將至少付出犧牲10萬人的代價——從後面交戰的情況來看,他的這個估計顯然樂觀了。事實上,面對困獸猶鬥的納粹德國的強悍戰力,英美盟軍究竟要付出多大代價打下柏林,誰心裡也沒數。

柏林是肯定要打的,但打完之後,極有可能是西方國家和蘇聯分佔這座城市,既然最終還是要分佔的,那為什麼要費力去打?

更何況,如果要攻打柏林,美軍肯定是主力。但從「二戰」開始到尾聲,比起被打到投降的法國和首都日夜被轟炸的英國而言,美國人和德國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深仇大恨,這種情況下,美軍士兵為什麼要當炮灰?

相比另一個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艾森豪威爾可能更具有政治家的頭腦。在這樣的情況下,後來當上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最終決定不要這個他認為的「面子工程」了:還是讓給蘇聯人吧!

3

蘇聯人當然是要這個「面子」的,因為他們還有血海深仇未報。

從1941年6月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畫」開始,納粹的鐵蹄席捲大半個東歐平原,將數百萬經過「大清洗」後素質嚴重下降的蘇聯紅軍分割包圍,全殲或勸降,最後打到蘇聯首都莫斯科城下。

漫天飛雪,斯大林在紅場閱兵,以「俄羅斯這個民族將被滅亡」為動員口號發表演說。殘存的蘇聯紅軍集結列隊經過主席台,然後就直接奔赴城外戰場投入廝殺。慘烈至此。

整個「二戰」,據蘇聯自己公布的數據,傷亡人數在2700萬左右(後來有新數據稱超過4000萬),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發生在蘇德戰爭期間。不僅如此,德國在佔領蘇聯國土期間,發生大量的燒殺姦淫事件,很多蘇聯紅軍將士的家屬都沒有幸免於難。所以蘇聯士兵都是紅著眼一定要攻佔柏林報仇雪恨。

所以,蘇聯軍隊是鐵了心要攻佔柏林的。

為此,蘇聯方面調動了一切自己可以調動的軍事力量,集結了驚人的250萬大軍(其中作戰部隊大概200萬人左右),配備了6250輛坦克、42000門火炮、7500架作戰飛機。

1945年4月16日,漫天的照明彈將柏林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晝一般,然後是數萬發蘇軍的喀秋莎火箭炮彈呼嘯而至,柏林戰役的總攻正式開始。

儘管德國納粹勢力有殊死一搏的決心,柏林也被修築得固若金湯,但在蘇軍壓倒性的人數和火力優勢下,一切都成了渣渣。這場慘烈的城市攻堅戰打了兩個星期,納粹德國就垮了,蘇軍攻進了柏林市區。

4月29日夜裡1點,希特勒宣布與等了他12年的愛娃·布勞恩舉行婚禮。婚禮之後,希特勒口述遺囑,指定德國海軍元帥鄧尼茨為他的接班人。30日下午3點,希特勒和愛娃雙雙服毒自殺。

7個小時後,經過慘烈的戰鬥,蘇聯紅軍米哈伊爾·耶果羅夫中士和麥利唐·坎塔里亞下士將蘇聯的紅旗插上了柏林國會大廈主樓的圓頂。

柏林戰役進入尾聲。德國守軍被殲滅了70個步兵師、23個裝甲師和摩托化師,其中有38萬人被俘。

而蘇聯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傷亡30萬人。

屁股還沒坐熱的新任德國元首鄧尼茨,知道該考慮投降的事了。

4

其實早在4月30日深夜,困守柏林的德軍就通過廣播向蘇軍提出了臨時停火的請求。

領袖都自殺了,還打什麼打?

5月1日4點,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克萊伯斯將軍打著白旗來到蘇聯近衛第八集團軍前線指揮所談判,請求先停戰再談判。但莫斯科方面發來的電令斬釘截鐵:

「德軍只能無條件投降,不進行任何談判!」

知道已經無路可走的柏林殘留15萬守軍,在5月2日上午7點由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上將代表,簽署了投降令。

但整個德國向誰投降,似乎還存在變數。

繼任的德國新元首、海軍元帥鄧尼茨,以發明潛艇的「狼群戰術」而聞名。這一次,他又試圖玩一次深藏在「水下」的戰術。

5月4日,鄧尼茨派出了自己的專使——新任海軍總司令弗里德堡前往英美盟軍的第二十一集團軍駐地,同英軍統帥蒙哥馬利簽訂了西線的投降書。鄧尼茨此舉的目的,是想試探一下:有沒有可能和英美盟軍單獨媾和。

鄧尼茨這樣做,有他自己的考慮:蘇德戰爭打得實在過於慘烈,從蘇軍進入德國東部後發生的情況看,大量的報復行為已經發生。如果德國先向蘇聯投降,那麼在東線作戰的百萬德軍都要向蘇聯投降,從蘇聯當時的復仇心態來看,後果不堪設想。

此外,無論如何,德國人認為自己和英國、法國甚至美國人「同源同種」,乃至意識形態不至於對立,而蘇聯,他們是最不願意打交道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5月6日,鄧尼茨派出德國陸軍大將約德爾前往位於法國蘭斯的盟軍總司令部,希望向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乞降。

艾森豪威爾當然希望以英美盟軍為主要受降方,接受德國的無條件投降,這樣也能殺一殺蘇聯的威風,有利於戰後世界格局的重新劃分。但是作為整個反法西斯戰線的重要盟友,蘇聯在對德作戰中的功績不可抹殺,怎麼可能跳過他們?

想來想去,艾森豪威爾想了一個損招——找一個蘇聯倒霉蛋。

這個倒霉蛋,叫蘇斯洛巴洛夫,是蘇聯派在蘭斯盟軍總司令部的一名聯絡官,軍銜是少將。

艾森豪威爾找到蘇斯洛巴洛夫,告訴他要舉行盟軍在「二戰」歐洲戰場的總受降儀式,希望他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