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以國家之名 1944,刺殺希特勒

在諸多刺殺希特勒的行動中,1944年的這一次,應該是最著名的。關於這次刺殺行動,有各種版本的描述。這一次,我們從一個人的視角來感受一下——他就是克勞斯·馮·施陶芬伯格。

1

源於德國南部的施陶芬伯格家族,可以追溯到13世紀。

1907年11月15日,施陶芬伯格家族又添了一個男丁,他被取名為克勞斯·馮·施陶芬伯格。沒錯,他的名字中有一個「馮」字,那是德國貴族的標識——施陶芬伯格的父親是一名將軍,母親是伯爵。

和所有的貴族孩子一樣,施陶芬伯格到了讀書的年紀,就被送入私立學校,接受精英教育。

在施陶芬伯格11歲的時候,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嘗到了失敗的滋味,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國成立了共和國,帝制時代結束了。

這個變故,對貴族出身的施陶芬伯格打擊頗大,直接改變了他的人生選擇——1926年,19歲的施陶芬伯格決定參軍,他希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重新振興家族和國家。

施陶芬伯格加入的是德國擁有悠久歷史傳統的第十七騎士兵團。三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在一年後升任少尉。

在施陶芬伯格的人生進入上升通道的時候,他所熱愛的祖國,卻境況不佳:

一方面,德國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在《凡爾賽和約》的約束下,承受著各種束縛乃至屈辱。但在英法兩強同樣也只是慘勝的背景下,德國民眾認為這不是一種公平的生存狀態,民族主義情緒開始慢慢滋生。

另一方面,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開始橫掃全球,德國的中產階級開始大幅度萎縮,大量的工人失業,人們都開始感到迷茫:我們的未來究竟在哪裡?

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施陶芬伯格和他身邊的很多同胞一樣,開始熱切地期盼有一位帶領德國人民走出泥潭困境的領袖出現——他們真的找到了這樣一個人。

1933年,施陶芬伯格和無數熱情乃至近乎瘋狂的德國民眾,用民主的選票,把他們認為的那位「救世主」選上了德國總理的寶座。

那個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2

施陶芬伯格對希特勒的情感,一開始就有點複雜。

一方面,他非常認同希特勒宣揚的「國家社會主義」,以及高度讚揚希特勒在廢除《凡爾賽和約》對德國不合理條款上做的努力。但另一方面,他很反感希特勒在公開場合宣揚的對猶太人的鎮壓乃至清洗,同時也對希特勒幾乎瘋狂的作戰計畫感到無比擔憂。

為此,當時的施陶芬伯格雖然加入了衝鋒隊,但沒有加入納粹黨。不過,作為一名軍人,他在1939年被從第六裝甲旅調到了德軍總參謀部,更進一步接近了整個納粹軍隊的神經中樞。

也正是在1939年,希特勒一聲令下,德國百萬大軍閃擊波蘭,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序幕。在德國和蘇聯的兩面夾擊下,波蘭在一個月後淪陷。

施陶芬伯格對希特勒的這一舉動是感到吃驚的,尤其是之後德國直接和英法開戰,更讓施陶芬伯格感到心慌——他認為自己的祖國並沒有做好這樣的戰爭準備。

但和當時很多德國民眾及軍人一樣,德軍初期超乎想像的巨大「勝利成果」,讓很多人都暫時閉住了嘴巴,施陶芬伯格也把質疑埋在了心裡。

雖然德國軍隊勝利的消息一個接一個地傳來,但1941年6月22日的那個消息,還是徹底擊碎了施陶芬伯格對希特勒的所有幻想: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動500萬大軍,全面入侵蘇聯。

在西線還沒安定的情況下,德國又在東線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煉獄戰場,施陶芬伯格終於清楚地認識到:瘋子希特勒,正在把德國拖向毀滅的深淵。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施陶芬伯格徹底參與了德軍秘密反希特勒的地下組織——這個密謀集團其實從希特勒下令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時就已存在,只是施陶芬伯格一直不是核心成員。

在一次德軍傷亡慘重的戰役之後,施陶芬伯格終於忍不住向自己的一位密友發出了哀嘆:「希特勒的大本營里,難道沒有一位軍官能夠用槍殺了那頭野獸嗎?」

3

事實上,想殺希特勒的人不是沒有,而是一直在失敗。

從1938年開始,密謀暗殺希特勒的德國軍官團體進行了不下10次暗殺行動,但每一次不是發生了意外,就是因希特勒的生性警惕而躲過——希特勒身邊不僅戒備森嚴,而且他經常臨時改變自己的行程。

1943年,渴望有人能取希特勒性命的施陶芬伯格,自己差點兒丟了性命。

那是在1943年春天的北非突尼西亞戰場,幾架美國戰鬥機掃射了一條海岸公路上的一列德軍卡車編隊,而施陶芬伯格正好就在其中一輛卡車上。

施陶芬伯格從戰友的屍體堆中爬了出來,被當時德軍的北非軍團總指揮隆美爾派人緊急送往醫院搶救。他幸運地保住了性命,但失去了自己的左眼、右手,以及左手的兩個手指,並且雙腿落下了殘疾。

這次的死裡逃生徹底改變了施陶芬伯格。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施陶芬伯格拒絕使用任何鎮痛劑,他學會了自己穿衣服、洗澡,以及用左手的三個手指寫字。1944年春天,他提出要求,希望能返回部隊。

施陶芬伯格如此堅毅的表現,在德軍後方傳開了,也傳到了希特勒的耳朵里。希特勒隨後就把施陶芬伯格調到了本土兵團擔任參謀長——在德軍東西兩線明顯已轉到下風的情況下,希特勒需要這樣的軍人表率。

而施陶芬伯格如此急著返回部隊,並不是要繼續效忠希特勒,而是通過一次生死關口的考驗後,他已經下定了決心:他不想再等別人去終結這個德國的「瘟疫」了,他要親自動手。

4

調任本土兵團,確實給了施陶芬伯格一次機會。

本土兵團的士兵全部駐紮在德國國內,除了負責警戒工作外,還負責德軍的徵兵和訓練。更重要的是,為了防止國內出現叛亂——可見當時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苗頭——本土軍團制訂了一個以北歐神話中奧丁戰神婢女名字命名的「瓦爾基里行動」計畫。這個計畫具體來說,就是一旦國內發生叛亂,本土兵團有權控制政府的各個部門,以及包括電台在內的通信設施、包括火車站在內的交通設施。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幫助本土兵團制止發生叛亂的計畫,但關鍵是,如果叛亂就是本土兵團發起的呢?

施陶芬伯格開始物色同謀者。

本土兵團的副司令奧爾布里希特將軍表示願意一起剷除希特勒,但總司令弗洛姆將軍不置可否——他不是支持希特勒,而是擔心叛亂失敗後,遭到希特勒的報復。而那些一直對希特勒心存不滿的德國軍官也分成了兩個陣營:一方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施陶芬伯格的謀殺集團,而另一方害怕遭到報復,表示拒絕。

為此,施陶芬伯格甚至還去找過在北非共過事的隆美爾。隆美爾和施陶芬伯格是同一天生日,兩人算是有緣。但隆美爾並沒有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

不管怎樣,德軍的內部早已不是鐵板一塊。

就在籌劃醞釀的時候,1944年的夏天來到了,戰局對德國而言越來越糟糕:在東線,蘇聯紅軍已經攻入了波蘭,逼近德國本土;在西線,盟軍通過諾曼底登陸,已經在德國人的後院站穩了腳跟。

施陶芬伯格知道,不能再等了。

1944年7月11日,施陶芬伯格第一次決定實施暗殺。

當時,他得到了一個和希特勒待在一起的機會,他的身上帶了一個炸彈,和希特勒與戈林一起待了半個小時。但是,施陶芬伯格沒有拉響炸彈,因為當時黨衛軍頭子希姆萊不在場——施陶芬伯格希望一次性將這三個人一起炸死。

7月15日,施陶芬伯格決定實施第二次暗殺。

在那場會議中,戈林和希姆萊都不在。施陶芬伯格離開房間打電話通知夥伴,說不管另外兩人是否在場,他都決定要炸死希特勒。但是,當他返回會議室時,希特勒已經離開了。

兩次失敗後,施陶芬伯格有點心急了。

但好在,他畢竟是暗殺集團中唯一可以近距離接觸希特勒的人,機會還是有很多的。

7月19日,施陶芬伯格接到了通知:7月20日下午1點,到希特勒當時藏身的地穴「狼堡」,彙報編組新的「人民步兵師」的進展情況。

這一次,施陶芬伯格決定,無論如何都要下手了。

5

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伯格期待改變歷史的一天,終於來到了。

這一天的上午10點15分,施陶芬伯格和副官哈夫登抵達「狼穴」附近的機場,他和副官的公文包里,各藏了一枚定時炸彈。

這是一種英國製造的定時炸彈,大概兩磅重,通過溶液腐蝕金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