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美國夏威夷時間12月7日上午7點55分,東京時間12月8日凌晨2點55分,整個「二戰」期間最著名的一場偷襲戰拉開了帷幕——偷襲珍珠港。這個事件的過程,大家已經了解得很清楚了,今天,我們來聊聊之後發生的一些事。
1
當「襲擊成功」的消息傳到山本五十六的耳中時,他的心情是複雜的。
作為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很清楚,這場震驚世界的偷襲戰果足以讓每一個日本人都驚喜若狂:
停泊在珍珠港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8艘主力戰列艦中有4艘被炸沉,4艘被重創,另有18艘大型艦艇被炸沉或炸傷,260多架飛機被摧毀,美軍傷亡超過4000人——整個太平洋艦隊完全癱瘓。
而日本付出的代價是:29架飛機、55名飛行員,以及幾艘袖珍潛艇。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場十足的完勝。
作為這場驚天偷襲的全程策劃人,在日本本土吳港的「長門」艦上遠程指揮的山本五十六卻笑不出來。
首先,按照山本五十六的原定計畫,日本遠征的海軍航空兵,應該要炸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三艘航母,但是,美國的3艘航母卻恰好都不在港內。
美國3艘航母不在港,被後人認為是「美國提前知道日本要偷襲珍珠港」的一大證據。但事實上,那3艘航母中,一艘本來就在大修,一艘按照原計畫去運送飛機了,一艘在返港途中遭遇風暴延誤,並沒有「刻意躲避」的明顯證據。
更何況在「二戰」初期,按當時人的理解,海軍的主力應該還是戰列艦,所以如果美國事先知道,應該把戰列艦轉移走才是——最早一批認識到航母在現代海戰中作用要超過戰列艦的人中,就有山本五十六。
其次,日軍的轟炸機既沒有炸毀珍珠港的船塢,也沒有炸毀就在不遠處的珍珠港油料庫。
如果炸毀船塢的話,將進一步嚴重影響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恢複能力,而如果當時哪怕有一架飛機往美軍的油庫投下一枚炸彈,太平洋艦隊很可能將會因為燃料不足而退回美國本土港口——那個油庫存有450萬噸燃油。
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山本五十六知道美國可怕的工業生產能力將被徹底喚醒。
最初,山本五十六是堅決反對向美國開戰的。
理由很簡單:他在美國哈佛大學讀過書,並在1925年至1928年間,在美國擔任過日本駐美使館的海軍武官。
相對於日本軍部很多只是單純頭腦發熱的日本軍官而言,山本五十六在美國期間,深入了解過美國的生活,以及參觀過大量的美國工廠。
所以他深深知道:日本要和美國開戰,其實就是找死。
因為反對向英美開戰,山本五十六有一段時間只能去軍艦上居住辦公——很多日本少壯派軍人準備刺殺這個「賣國賊」。
但是,當美國緊緊扼住日本「石油輸送」這個軟肋之後,日本幾乎已經沒有什麼其他選擇了。恰在此時,東條英機內閣上台,頭也不回地把整個日本都綁上了瘋狂戰車,山本五十六知道,對英美開戰已經不可避免。
既然要打,上來就必須打一把大的——當山本五十六制訂出不遠萬里奔襲美國珍珠港的計畫時,日軍大本營里最膽大妄為的軍官都被驚呆了:派一支特混艦隊,橫渡太平洋,去美國的家門口把人家的太平洋艦隊給炸了?!
但山本五十六就是一名標準的賭徒。在出使歐洲時,山本暢遊過歐洲多個賭場,且勝多負少——摩納哥的賭場甚至禁止他入內。
在這一把上來就「all in」(全部投入)的賭局中,山本五十六賭贏了。
但這一把牌,也把美國逼上了牌桌——那可是一個背後不知道堆了多少籌碼的對手。
按當時山本五十六的估計,偷襲珍珠港的成功,只是可以讓日本獲得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
所以,在指揮室幕僚紛紛對山本五十六表示祝賀的時候,他只說了一句話:「我們只是喚醒了一個巨人而已。」
2
同一天的大洋彼岸,「巨人」神經中樞最重要的一個細胞——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第一時間就準備好了他的國會演講。
雖然已有各種證據證明:美國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已經從各個渠道得到了各種「日本準備動手」的消息(包括中國的情報人員也多次截獲電報提醒)。但是,至今沒有確鑿證據能證明——羅斯福是在確切掌握日軍偷襲珍珠港的具體情報之後,有意瞞報,故意上演一出苦肉計。
不過,羅斯福此前一直支持美國參戰,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在1941年的12月8日,羅斯福在國會的那段演講,終於可以說得理直氣壯:
昨天,1941年12月7日——必須永遠記住這個恥辱的日子——美利堅合眾國受到了日本帝國海空軍突然的蓄意的攻擊。
……
我們現在預言,我們不僅要做出最大的努力來保衛我們自己,我們還將確保這種背信棄義的形式永遠不會再次危及我們。我這樣說,相信是表達了國會和人民的意志。
敵對行動已經存在。毋庸諱言,我國人民、我國領土和我國利益都處於嚴重危險之中。
相信我們的武裝部隊,依靠我國人民的堅定決心,我們將取得必然的勝利!願上帝幫助我們!
我要求國會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發動無端的、卑鄙的進攻時起,美國和日本帝國之間已處於戰爭狀態。
沒錯,從1940年開始,羅斯福就在使用各種方法和途徑,希望國會能夠批准美國參加「二戰」——他所需要的,確實就是一個批准而已。
如今,他拿到了。
可以說,「戰爭機器」開始高速運轉後的美國,確實沒有辜負山本五十六當初的「信任」。
先看鋼鐵產量。在宣布參加「二戰」前,美國年鋼鐵產量是3000萬噸左右;到1941年末,產量暴漲到7500萬噸;到1944年,達到8132萬噸——這一年,蘇聯、德國、英國、法國、日本這5個國家的鋼鐵產量加在一起,是5600萬噸。
再看石油。1940年,美國石油年產就達到了2億噸,1945年突破2.3億噸——當時全球石油總產量為3.6億噸,美國佔到了60%以上。
然後來看武器裝備。開戰第一年,美國的作戰飛機年產量就達到了4.7萬架,坦克年產量達到了3萬輛。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前後一共造了不到7萬架作戰飛機,1944年,美國一年就造了近10萬架。
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海軍的聯合艦隊苦心經營,勒緊褲腰帶造航母,到了1945年無條件投降時,一共造了29艘航母(含4艘已下水未完工)。
而美國呢?從珍珠港遇襲到戰爭結束,它一口氣造了147艘航母(其中113艘是輕型航母)。
不僅僅是生產能力,還有修復能力。太平洋戰爭中的珊瑚海海戰中,美國「約克城」號航空母艦被日機重創,按日本人的估計,「約克城」號至少要修兩個月——事實是,美國人只花了36個小時就讓這艘航空母艦重返戰場了。
還有後勤能力。在太平洋戰爭後期的「跳島戰」中,最艱苦的時候,日軍士兵三天可以分到幾條小魚乾作為口糧,而每個美國士兵在戰地上可以吃到剛做好的冰激凌——為了能現場製作,美國專門改造運輸機用來製作冰激凌(美軍的後勤能力後來在朝鮮戰場上也給志願軍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生產能力論,太平洋戰場只是美國輸出的一小部分而已,事實上,美國當時已經成了全世界整個反法西斯戰場的主要生產製造商和軍火提供商。
1944年6月的諾曼底登陸,盟軍準備的13700架作戰飛機,基本都是美國人造的。面對如烏雲蔽日一般的盟軍飛機,德軍可以起飛的作戰飛機只有400架左右。
不知道那個時候,希特勒有沒有恨日本把美國拖下水?
3
第二天得知日本成功偷襲珍珠港的消息後,希特勒的內心也是矛盾的。
曾有一種說法,說希特勒知道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暴跳如雷」,但從一些傳記作品和資料中,並沒有證據支持這一說法。事實上,希特勒沒有理由發怒。
首先,希特勒知道,美國是遲早要參戰的。
儘管德國之前一直在努力避免激怒美國,但希特勒完全清楚,美國參戰其實是早晚的事。即使沒有參戰,美國向英國源源不斷地輸送軍火和物資,為英國商船護航,其實已經等同於參戰了——大家只是不想正式宣戰,心照不宣而已。
其次,德國當時的處境開始變得不妙了。
1941年底,在寒冷的蘇聯,已經看見莫斯科城牆的德軍卻久攻不下,而站穩腳跟的蘇聯紅軍已經開始了局部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