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以國家之名 丘吉爾的另一面

關於丘吉爾的各種傳記和評價汗牛充棟,用一篇文章肯定不可能說盡。

1

每年的12月10日,是諾貝爾獎頒獎的日子。

1953年頒出的諾貝爾文學獎引起了一場巨大的轟動——獲得這個全世界作家都夢寐以求的獎項的人,居然是溫斯頓·丘吉爾——大英帝國的在任首相。

這個獎,讓頒獎機構瑞典文學院打破了很多「約定俗成」的規矩。

比如,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從沒有頒發給過一個國家在任的政治領導人,但這次破例了。

又比如,諾貝爾獎在揭曉之前,一切都是保密的。但瑞典文學院事先通過渠道諮詢了丘吉爾,問他是否願意接受這個獎項——他們得到了肯定的答覆。

丘吉爾獲獎的作品是《不需要的戰爭》(又譯《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不過,當初許諾一定會來現場領獎並表達感謝的丘吉爾,因為在百慕大參加一次國際會議而沒有到場,代他領獎的是他的女兒。

即便如此,瑞典文學院在頒獎詞中還是給予了丘吉爾超出規格的評語:「他是具有西塞羅文採的愷撒大帝。」

丘吉爾是唯一一個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政治領袖。不過,以一個政治家的身份去領一個文學家的獎項,只是他「多面」特徵中的表現之一。

2

我們先從一些展現丘吉爾「多面」的小細節入手。

在《至暗時刻》這部電影中,丘吉爾的表現有時顯得有些粗魯,比如對新來的女秘書大吼大罵,光著身子就從浴室里走出來(他是唯一一個在美國白宮曾裸體面對美國總統的人——丘吉爾辯稱他當時從浴室出來見到羅斯福時裹了一條浴巾)。

但事實上,丘吉爾出身貴族家庭,受的是非常完善的教育。

丘吉爾的祖上是公爵,父親倫道夫·丘吉爾是勛爵,曾擔任過內閣中僅次於首相的財政大臣。他的母親珍妮·傑羅姆是一位富家女,因為丘吉爾的外公是納德·傑羅姆,美國著名的大富翁,他是紐約音樂學院的創建者,同時也是《紐約時報》的股東。

所以,丘吉爾青少年時期就讀的學校是英國的哈羅公學——不亞於伊頓公學的英國著名私立學校。

當然,丘吉爾並沒有在這所著名的私立學校中表現出一位貴族子弟的應有水準,比如他的數學,每次只考十幾分,甚至只有幾分。後來丘吉爾去考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該校與西點軍校等並稱為「世界四大軍事名校」),考了三次才考進,讓他父親感覺顏面盡失——丟了家族的臉。

丘吉爾體現出的「多面性」還包括顏值。

在《至暗時刻》中,丘吉爾肥胖、臃腫、口齒不清,有時講話甚至嘴角邊會泛白沫,但那時他畢竟已經66歲了,誰又能想到,年輕時候的丘吉爾,其實是這樣的——

那麼,為什麼進入中老年後,丘吉爾的顏值出現了斷崖式下滑呢?這和他的生活方式有點關係。

丘吉爾有晚起的習慣,尤其是在「二戰」期間,他一般要到中午才起床——因為他喜歡在床上辦公。

他嗜酒如命,每天要飲用包括威士忌、白蘭地、香檳在內的各種酒精飲料。1931年,丘吉爾在美國遭遇了一次嚴重車禍(他當時忘了美國和英國不一樣,車是靠右行駛的),住院期間,他想盡辦法讓醫生把報告寫成:「丘吉爾因為有嚴重腦震蕩,需要飲用烈性酒,尤其是在用餐時。」

他酷愛抽雪茄,煙不離手。有一個沒有得到過證實的說法是,他一生抽掉了大約3000公斤的雪茄煙。丘吉爾曾命人專門為他製作了一種特製氧氣面罩,前面開了一個洞,方便他在坐飛機時的高空非增壓狀態下,依舊可以抽雪茄。

但是,作為這些生活方式的一個「對立面」——丘吉爾活了91歲。

3

丘吉爾的「多面」,當然不僅限於這些生活的小細節。

說說丘吉爾的「堅持」。

丘吉爾以「二戰」初期堅決反對前任首相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而聞名,可以說,他對勝利的渴望和堅持,是英國在整個「二戰」期間堅持不屈的最重要動力。

但是,為何當時以張伯倫為代表的「議和派」在英國擁有如此廣泛的市場和支持?因為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確實被打怕了,慘重的傷亡讓很多英國人都不願意再一次捲入戰爭。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軍傷亡慘重的戰役中,丘吉爾也要認領屬於他的那一份責任——加里波利之戰。

1914年末,在西歐戰場陷入僵持的時候,時任海軍大臣的丘吉爾提出了一個大膽的作戰計畫:憑藉英國海軍的強大實力,強行通過達達尼爾海峽(位於土耳其西北部),然後在加里波利登陸,直取奧斯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迫使土耳其退出戰爭。

應該說,這個戰略雖然大膽,但不失可行性。可惜的是,這個作戰計畫從一開始執行,就是一團亂麻。

英國賴以為豪的皇家海軍一開始就出戰不利,一上來先被土耳其人埋的水雷幹掉了6艘戰列艦。在這樣的背景下,丘吉爾卻毫不退縮,強硬地繼續驅動陸軍強行登陸,結果遭到了土耳其優勢兵力和優勢火力的強力阻擊。

加里波利之戰讓土耳其指揮官凱末爾嶄露頭角,當時他只是一名上校,後來因為締造了土耳其共和國,被稱為「土耳其國父」。

這是一場「一戰」中英國少有的屈辱戰役:協約國最終敗退,傷亡高達25萬人,其中主要是英軍,傷亡超過20萬人。

因為這一戰,負主要責任的丘吉爾在國內受到了猛烈抨擊,隨後丘吉爾主動辭職,以42歲的年紀,去皇家蘇格蘭毛瑟槍團擔任第六營營長,上前線親自參戰。

他也確實是硬氣。

4

於是就要說到丘吉爾的軍事才能。

丘吉爾到底是不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很遺憾,並沒有什麼證據能表明他在這一方面有什麼過人的才華。

在丘吉爾自己寫的有關歐戰的作品中,他反覆強調自己的軍事觀點:應該躲在戰壕中消滅敵人,不要將寶貴的兵力耗費在西線的進攻戰之中。

這一觀點在「二戰」開戰之初,就被希特勒的閃電戰狠狠抽了一記耳光——當法國人自以為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被德國軍隊迅速甩到身後的時候,丘吉爾只能拋開自己「軍事家」的執念,以一個政治家的身份,為法國政府不斷加油鼓勁。

事實上,在整個「二戰」中,最適合丘吉爾的角色無疑就是「政治家」——對不少戰役,丘吉爾只是簡單地下令「不準投降」和「主動出擊」。如果英國沒有一個敢獨立思考的蒙哥馬利,以及一個「超級大腿」美國,很難想像就算有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幸運,英國軍隊後來的命運會怎樣。

丘吉爾對蒙哥馬利還是非常信任的。蒙哥馬利曾對丘吉爾說:「我不喝酒,不抽煙,睡眠充足。這就是我保持百分之百的狀態且捷報頻傳的原因。」丘吉爾回答說:「我視酒如命,很少睡覺,酷愛雪茄。這就是我保持百分之二百的狀態指揮你獲勝的原因。」

丘吉爾在「二戰」中的另一大爭議事件,是在法國投降德國後,法國海軍已經宣布保持中立且德國承諾不會使用法國軍艦的前提下,派英國海軍封鎖奧蘭港,炮轟一直以來的盟友法國艦隊。這次海戰造成港內的法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法軍死亡1200多名士兵,傷300多名。不少落入海中的法國士兵寧可被淹死,也不願意接受英軍的救援。

除了軍事才能,還有其他。

從小數學成績糟糕,長大後投資美國股市幾乎血本無歸的丘吉爾,在1925年至1929年期間,擔任了英國的財政大臣。

丘吉爾非常珍惜這個當「二把手」(首相之下最重要的職位)的機會,但在他任內恢複的英鎊「金本位制」,卻為後人詬病至今——雖然大幅度增加了英國的財政收入,但造成了英鎊升值,使得英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大大下降,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經濟大蕭條和工人失業。

不過,對於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丘吉爾卻也並非全都表現得一塌糊塗。

1917年,43歲的丘吉爾重返政壇,出任內閣軍需大臣。正如之前所言,丘吉爾是一個固執的人,在讀書時並沒有對科學創造展現出什麼興趣,但他在擔任軍需大臣期間,卻敏銳地認識到坦克和飛機在未來的現代戰爭中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並提議迅速擴大生產規模。

當時剛剛在索姆河戰役中嶄露頭角的坦克,據說名字就是丘吉爾起的——很多人也相信,只有擔任過海軍大臣的丘吉爾,才會把這種東西叫作「Tank」(大水櫃)。

5

丘吉爾是著名的「反共」人士。

1918年,俄國剛剛爆發「十月革命」後不久,國內陷入內戰。在英國內閣兼任陸軍大臣和空軍大臣的丘吉爾堅決主張英國干預俄國內戰,將蘇維埃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