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以國家之名 上海1937:一寸山河一寸血

「中國人那麼多,一人一口唾沫都夠淹死小日本了。」這是我們從祖輩口中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我們都覺得,要不是當初的不抵抗政策,我們是能輕鬆戰勝日本的。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1

1937年8月9日傍晚,大山勇夫有點煩躁。

身為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海軍中尉,大山勇夫認為眼前阻擋他的中國士兵很無理——他們攔住了他和他手下的一等兵齋藤與藏,不准他們進入上海虹橋機場。

對方說,這是中國的軍事重地,不能進入。

以大山勇夫的觀點來看,中國的軍隊在上海——這座屬於中國的城市——做得已經有點過分了。

按照1932年「一·二八事變」之後的《淞滬停戰協定》,中國軍隊是無權在上海駐紮正規軍的,只能部署「保安團」。但這幾個月來的種種跡象表明,蔣介石政府正在運用各種手段增強在上海的軍事力量,包括在各個重要建築和街口修築工事。據可靠情報,他們甚至已經讓中央軍的正規部隊換上駐上海保安部隊的服裝,分批滲透進來。

這也是大山勇夫帶著手下來到虹橋機場的目的:和之前的多起偵查一樣,他們需要知道中國軍隊到底打算幹什麼。儘管日本方面利用《淞滬停戰協定》獲得的談判優勢不停在上海增強軍事力量,也有在上海打一場的準備,但是,中國政府如果也想這麼做,無疑是不被允許的!

想到中國人居然還敢暗暗打大日本帝國的算盤,大山勇夫的鬥志不禁燃燒了起來。他讓齋藤踩下汽車的油門,準備硬闖進去,探個究竟。在這次硬闖中,雙方起了衝突,最終二人被中國士兵擊斃。

打死他們的,確實不是保安團的普通中國警察,而是隸屬於中國正規軍第二師獨立旅的士兵。他們早就受夠了日本人在上海橫衝直撞、囂張跋扈的氣焰,今天終於等到了機會。

大山勇夫沒有猜錯:中國軍隊的正規軍已經進駐了上海。

一場中日雙方其實都有預謀的戰爭,正在醞釀之中。據後來披露的大山勇夫的日記,其實他去虹橋機場前已經抱了必死的決心,知道這是一次挑釁,而目的是為日軍增加借口。

2

1937年8月12日清晨,張治中一臉凝重地抵達上海南翔。

作為京滬警備司令,他在這樣敏感的時刻抵達上海,並不是來處理日本海軍大尉(8月9日當天,大山勇夫死後,日本內閣就追他為大尉)大山勇夫被中國守軍擊斃一事的——儘管這件事立刻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日本總領事岡本季正在第一時間就會見上海市長俞鴻鈞,向中國表達了日本「舉國震驚」的態度,並要求中國軍隊立刻拆除在上海的一切軍事工事,撤出一切軍隊。而讓日本人震驚的是,之前一直打太極但至少態度謙遜的中國人,這次卻非常強硬——俞鴻鈞表示是日本人擅闖中國軍事禁區,並打死中國軍人在先,所以拒絕日本一切要求。

上海政府態度的強硬,與張治中抵達上海大有關係。

因為就在抵達上海的這一天,張治中得到了一個新的任命頭銜:第九集團軍總司令。

而第九集團軍的使命,就是圍攻在上海的日軍。

蔣介石對張治中說的原話就是:「把在上海的日軍,趕到黃浦江里去!」

這讓張治中感到非常興奮——在上海與日本人大打一仗,一直是他主張的。

與張治中主張一致的,還有當時的副參謀總長白崇禧、軍令部作戰組組長劉斐、武昌委員長行營陸軍整理處處長陳誠等一批在蔣介石身邊頗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們的觀點概括起來就是:

第一,從戰略上講,由於日軍無論裝備還是軍官士兵素質,均遠勝中國,如果放到華北平原進行大決戰,中國軍隊的主力肯定會被具有機械化優勢的日軍輾軋,屆時再敗退到東南沿海,大勢已去;

第二,從外交上講,上海是當時遠東第一大城市,歐美列強在上海的利益盤根錯節,如果在上海開闢一個「第二戰場」,日軍肯定投鼠忌器,且列強很可能干預戰爭;

第三,從戰術上講,上海高樓眾多,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和日軍打巷戰,對方的重武器優勢就很難發揮。就算我方撤退,日軍面臨的也是江南的水網地形,機械部隊很難長驅直入;

第四,從地形上講,一旦上海開戰,將把日本「從北向南」的攻擊引入「從東向西」的「仰攻」路線中(中國地形西高東低),這樣就算中國一路退守,西南還有大後方。

讓這批人感到寬慰的是,蔣介石最終也認同了這種觀點。

為此,張治中其實一直在抽調自己能指揮的正規軍,填充到上海的「保安團」中——在虹橋機場擊斃大山勇夫的正規軍,就是張治中調動的。

不過,日本人在大山勇夫被擊斃之後,很快也嗅到了戰爭即將爆發的味道,立刻命令在上海的海軍陸戰隊進入特別戒備狀態。日本海軍則調動「龍驤」號和「鳳翔」號兩艘航母,外加原本對蘇聯實施警戒任務的「加賀」號,逼近離上海130多公里處的馬鞍群島。在上海的原有日軍,再加上第三艦隊機動部隊2400人,一共達到了4000多人。

按照張治中的估計,如果要全殲在上海的日軍,那麼只憑他能指揮的幾個師是遠遠不夠的。

這一切,就取決於蔣介石到底有多想打這一仗。

3

1937年8月13日中午,孫元良下令,先頭部隊彙報抵達位置。

孫元良,黃埔一期畢業,中央軍第八十八師師長,在8月12日率全師搭乘火車抵達上海。他心裡知道,如果哪場戰爭蔣介石一上來就要調用他這支部隊,那說明校長一定是下了大決心了。

因為他的部隊不是一般的部隊,也不是一般的中央軍,而是中央軍王牌中的王牌。

在日軍全面侵華之前,蔣介石的算盤是藉助德國軍事顧問,幫助中國訓練60支德式步兵師。但時間緊迫,到盧溝橋槍聲響起時,只訓練出了20個師。而在這20個師中,由原中央警衛第一師改建的第八十七師、中央警衛第二師改建的第八十八師,以及在這兩個師補充旅基礎上建立的第三十六師,德國化最徹底。

以孫元良的第八十八師為例,師以下轄兩個旅,旅下轄兩個團,團以下的營、連、排、班均為三建制。團一級有自己的一個迫擊炮連,一個通信連,一個特務連,一個機炮連(6挺重機槍和兩門迫擊炮),而師一級更是擁有炮兵營、工兵營、通信營、輜重營、特務營、衛生隊。全師配德式鋼盔,絕大多數配純德式毛瑟步槍,輕機槍用的是捷克造,重機槍是二四式仿馬克沁水冷機槍。這些配置和裝備,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已是頂配。

如今,為了在上海大幹一場,蔣介石上手就甩出了自己手中的王牌——一方面是體現對這場戰爭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向全國的各路軍閥顯示了自己的誠意:你們看,我把自己的家底都拿出來了,諸君看著辦。

就這樣,在8月12日前後,從蘇州、無錫到上海的公路上,全都是載滿士兵的卡車,所有通往上海的火車也停止了客運,被闢為運兵的專列。

8月12日那天的清晨,上海市民從睡夢中醒來,忽然發現窗外的馬路上,全都是全副武裝的中國士兵——從1932年之後,上海市民就再也沒有在自己的城市看到過自己的正規軍了。

一時之間,街頭巷尾的老百姓都懷著興奮的心情在傳播這樣一條信息:終於要打小鬼子了!

自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人等待這一天已經很久了!

而等待變成現實的那一根導火索,在1937年8月13日下午3點終於被點燃。

孫元良在8月13日得到的彙報是:五二三團一營營長易瑾,率全營進駐了1932年《淞滬停戰協定》規定的中日停火線:八字橋。

隨後,易瑾就發現了迎面撲來的日本海軍陸戰隊第三大隊。

雙方軍隊迎面撞了個正著,幾乎都沒有猶豫,同時開火。

按照張治中原定的計畫,全面總攻其實應該是在8月14日,但因為這次遭遇戰,歷史就被定格在了1937年8月13日。

張治中在這一天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此日吾民族已臨最後關頭,此日吾人亦陷於生死線上。」

4

1937年8月14日下午,高志航聽到筧橋機場拉響了防空警報。

高志航,中國空軍第四大隊大隊長。防空警報拉響的時候,第四大隊第二十一中隊的9架飛機剛剛降落,而第二十二中隊和第二十三中隊正準備降落(關於中國抗戰期間空軍的故事,參看《歷史的溫度1》中收錄的《抗戰期間的中國空中經營》)。

防空警報拉響的原因,是筧橋機場上空出現了9架日本「九六式轟炸機」——它們是來報復的。

8月13日,國民黨軍八十八師五二三團一營在八字橋的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