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環 體育能否超越政治 24年前的那個「北京一夜」

北京申辦過奧運會嗎?當然,不申辦,怎麼舉辦?

但北京申辦過兩次奧運會,那個第一次申辦失敗的故事,還有多少人記得呢?

1

1993年9月23日(北京時間24日凌晨兩點27分),摩納哥的蒙特卡洛路易二世體育場。

在國際奧委會的101次全會上,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在眾目睽睽之下,打開了一個信封。

這是一個決定2000年奧運會最後由哪個城市主辦的信封。

在最後一輪角逐中,有兩座城市,已經將其他競選城市遠遠甩在身後——最後的主辦城市,將在這兩座城市中產生。

一座城市是悉尼,還有一座城市,是北京。

「悉尼!」當這個單詞從薩馬蘭奇口中被讀出的時候,現場的中國代表團一陣寂靜。

在此之前,北京的票數是一路領先的。

在新千年的交匯之際,北京與期盼已久的奧運會就這樣擦肩而過。

在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之後,這段歷史可能已被不少人忘記,而很多的年輕人,甚至已不知道這個故事。

但在當時,這個消息確實震動了中國。

2

申辦2000年的奧運會,當時中國是志在必得的。

彼時的中國,剛剛經歷20世紀80年代第一個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期,從綜合國力上說,已經具備了承辦一屆奧運會的條件。而且單從舉辦體育運動會上看,北京剛剛成功舉辦了1990年亞運會,無論從體育設施還是賽事承辦,也展現了成熟的能力。

1991年2月,北京市向中國奧委會正式提出承辦2000年奧運會的申請,隨後在1991年12月向國際奧委會和有關的國際體育組織通報了北京的申請。

1992年6月26日,《人民日報》和《北京日報》刊登了北京申辦奧運會的口號:開放的中國盼奧運。

同時還有其他輔助的口號:「中國的機遇,北京的榮譽」、「歷史名城,時代盛會」,以及在2008年被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人都熟悉的一句口號:「北京歡迎你。」

當時,全中國的老百姓都發自內心地投入到這場申奧的活動中,神州大地,各路人士,各種活動,緊扣的都是一個主題:申奧。

當年的申奧著名歌曲之一,歌名叫《奧林匹克風》。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歌手的著裝都好老土,歌曲曲風也顯得過時。但當時,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歌,幾乎人人會哼(我還是覺得很好聽,歌詞也很好)。而這首集合了蘇芮、解曉東、毛阿敏、齊秦、張雨生、那英等當時大腕(也是實力唱將)的歌,也是最早的「群星版」之一了。

可能也因為是信心十足,所以國家的各類媒體也樂於放大大家申奧的熱情,以及對舉辦奧運的期盼——這確實是當時老百姓發自內心的聲音。

所有的申奧造勢活動,在1993年9月達到了頂峰。然後,就迎來了9月23日決定北京命運的投票之夜。

9月23日的投票,是國際奧委會91名委員,在秘密狀態下進行的。

第一輪投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被淘汰。第二輪投票,德國的柏林被淘汰。第三輪投票,英國的曼徹斯特被淘汰。

還剩下北京和悉尼。

前三輪,北京的票數都是一直領先的。

但最終決定命運的第四輪,悉尼勝出,北京被淘汰。

3

北京申奧失敗。

這個消息傳回國內,很多國人都不相信:怎麼可能?假消息吧!但這是事實。

關於北京申奧為什麼會失敗的各種說法,由此開始在街頭巷尾流傳。

當初最流行的一個版本,是北京最終在第四輪以1票之差輸給了悉尼。

其實在第三輪曼徹斯特被淘汰後,北京的敗局已經確定——投給曼徹斯特選票的奧委會委員,在第四輪基本上都會把自己的票投給悉尼。

但最後這一票究竟差在哪裡呢?當時很多人相信,是因為朝鮮在最後「背叛」了我們,把自己的那一票投給了悉尼。

事實上,每個國際奧委會委員的票投給誰,都是全程保密的,所以關於「朝鮮背叛」的說法,只是基於猜測。但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傾向於相信?是因為當時的國際背景,似乎很有說服力。

1992年8月24日,中國和韓國正式建交,這對中國而言是對外交往的重要一步,但對朝鮮而言,卻是一件無法接受的事。在中韓建交前,朝鮮採取了各種反對措施,但最終沒有阻止中國走出這一步。

隨著中韓建交,中朝關係開始迅速變冷。很多人猜測,作為報復,朝鮮把關鍵的一票投給了悉尼,而不是和自己曾經有「牢不可破友誼」的中國。

但這一切都只是猜測而已。而且,後面的投票結果顯示,北京是以43比45票輸給了悉尼,北京其實是輸了兩票(可以有棄權票),也就是說,就算是朝鮮不投給悉尼投給北京,最多也是打平。

於是,又有不少人猜測,還有哪個應該投給中國的國際奧委會委員,最終沒有投票給北京。

很多人又把目光放在了台灣。

4

持這個觀點的代表,是台灣的李敖。

李敖認為,當時台灣的國際奧委會委員吳經國沒有把關鍵的一票投給北京,理由是台灣當局在9月初做出公開聲明:「北京申辦奧運會,台當局立場認為其所具備的條件並不成熟,可是投票是由國際奧委會委員吳經國個人決定,當局會尊重他的權利與決定。」

真的是吳經國沒有投北京一票嗎?吳經國在他2005年10月出版的《奧林匹克中華情》一書中,透露了幕後的故事。

在前往國際奧委會開會投票前,吳經國當時做出的表態是:「我這一票的考量有兩大因素,第一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利益,第二是為了奧林匹克發展的利益。」

他對自己當時說這話的解釋是:「環顧當時島內政治環境的敏感、複雜,如果直接道出我所支持的對象,實非明智之舉,而客觀地提出我投出這一票的前提條件,自認不失為處理這個棘手問題的好辦法。」

吳經國還回憶自己在出發前,父母親語重心長地告訴他:「『這次投票,你一定要記得你是中國人。』他們並未明說要我支持北京,但他們眼中的期待,我瞭然於胸。」

最後,作為最有力的證據,吳經國當時把自己所寫的選票用照相機拍成了照片。上面寫著:「BEI JING」。

5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北京最後以兩票之差敗北呢?

當時的中國奧委會主席,國際奧委會第一副主席,也是中國申奧代表團副團長的何振梁這樣分析:

第一,當時埃及的奧委會委員和中國關係很好,雖然年紀很大,但表示坐著輪椅也要來投票支持中國。但臨行前身體實在不允許,最終沒有成行。

第二,保加利亞的國際奧委會委員是保加利亞共產黨書記的女婿,表示一定要投票給北京。但投票前,保加利亞政局發生了變化,這位委員受到牽連,也沒能參加投票。

第三,澳大利亞奧委會主席約翰·考茲在1999年時自己承認,當時作為澳大利亞奧申委的成員,他在9月22日投票選舉的前夜,塞給了肯亞和烏干達的兩位國際奧委會委員每人3.5萬美元現金(據新華社1999年1月22電)。而非洲的這兩票,原本被北京認為是「鐵票」。

1993年10月1日,鄧小平對時任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說:「申辦不成,沒有關係,總結經驗,但要警惕有人搗鬼。」他說:「西方什麼允諾都靠不住,這個道理要管好多年,不要輕易相信許諾,拿到東西才算數,沒有拿到的就不要信。」

但北京最終沒有成功申辦,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止這些。

1993年6月10日,在投票表決前3個月,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人權小組委員會通過決議案,反對在北京或在中國其他地方舉辦2000年奧運會,要求國際奧委會美國委員投票反對北京。接著,歐洲議會也通過決議,表示了同樣的意思。

9月17日,投票表決前5天,幾家國際通訊社分別發出消息說,北京奧申委一位領導人(指的是申奧代表團副團長張百發,當時他是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在8月31日接受澳大利亞廣播公司電視台採訪時表示:「如果因美國國會的阻撓而使北京申辦失敗,我國會加以報復,抵制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

一時之間,國際輿論大嘩。但事實是,張百發當時的原話是:「我們完全有理由對美國進行報復,但我們不會那樣做,因為我們一貫支持奧林匹克運動。」

但是,澳大利亞電視台卻把後面半段給掐掉了(後來薩馬蘭奇專門請何振梁開了新聞發布會澄清此事)。

霍英東的兒子霍震霆當時作為北京奧申委代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