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 道阻且長,而終點可期 有一種撤退,叫敦刻爾克

一部《敦刻爾克》的電影,讓很多人深受感動,也讓不少人云里霧裡。

明明是一場大撤退,為什麼會被人銘記,以至要拍成電影?

說簡單,也簡單,因為那不僅僅是一場撤退而已。

1

在法國北部的諾爾省,有一座海港城市。

公元4世紀初的時候,這裡還只是一個坐落在沙灘上的小漁村。到了1067年,這個地方被正式命名為「敦刻爾克」(Dunkirk)——意為「沙灘上的教堂」。

1662年,敦刻爾克正式歸屬法國。因為臨海的特殊位置,這個地方一直是中世紀歐洲各類戰爭爭奪的焦點,但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戰役,都沒有1940年5月的那場大戰來得有名。

說是一場大戰,但其實是一場大撤退。

但正是那場堪稱「奇蹟」的大撤退,讓「敦刻爾克」這個名字,名垂青史。

2

時間,還是要回到1939年9月1日。

這一天的凌晨,納粹德國出動44個師約80萬的兵力,直撲波蘭,正式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僅僅一個月,波蘭宣布投降。

作為波蘭的盟友,當時的英國和法國在幹什麼呢?它們倒也是在9月3日迅速做出反應:同一天內對德國宣戰。然後呢?然後就迅速陷入了沉默。除了法國發動過一次象徵性的「薩爾攻勢」外(戰線向前推進了5英里,佔領了大約20個無人村莊),所有的努力,就是在外交上譴責德國,口頭上要求德國撤軍。

英國和法國憑藉出色的「表演」,讓這一階段的戰爭獲得了一系列的稱號:假戰,奇怪的戰爭,靜坐戰爭……

但嗜血的狼,是不會因為你假模假樣吼兩嗓子,就會轉身離開的。1940年5月10日,法國和英國最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養精蓄銳的德國人出動了136個師,在3000多輛坦克的引導下,分A、B兩個集團軍群直撲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等國,開始全面進攻西歐國家。

這是一次大大出乎法國人意料的進攻——德國A集團軍群竟然繞過了他們認為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在德國「裝甲戰天才」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率領下,德國的裝甲部隊在法國的色當撕開了一道口子,潮水一般地殺入法國腹地。

1940年5月16日,剛剛上任的英國首相丘吉爾緊急飛往法國巴黎,在那裡與同樣是剛剛上任的法國總理雷諾會晤。

丘吉爾後來回憶,在抵達巴黎的時候,法國政府已經在一批一批地燒毀政府文件,準備撤離了。

丘吉爾當時問法軍的總司令甘末林將軍:「我們的戰略後備隊在哪裡?」

甘末林痛苦地搖頭:「我們已經沒有戰略後備隊了。」

而雷諾的回答更直接:「我們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

這離德國軍隊發動總攻,才過去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承認「輸掉戰爭」的,是號稱「歐洲第一陸戰強國」的法國。

而隨著法國軍隊的崩盤,一起倒霉的,還有渡過英吉利海峽前來並肩作戰的英國遠征軍。

但打不下去了,還能怎麼辦?

一個字:撤。

3

「撤」這個字,說出來簡單,但做起來,哪有那麼容易?

當時的情況無比嚴峻:

面對德國狂飆突進的裝甲部隊,法國全境已經被打穿,40萬暈頭轉向的英法聯軍被德軍壓縮到了法國西北部。如果他們要避免被全殲的厄運,就只能指望橫渡英吉利海峽,退到對岸的英國。

當時,可以橫渡英吉利海峽的法國港口有三個,但其中的加來和布倫先後被德軍佔領。於是,就只剩下了最後一個港口,那就是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在1939年就成為法國吞吐量第三的大港,擁有7個可供大型船隻停泊的深水泊位,4個干船塢以及8公里長的碼頭——如果這些設施全能利用,別說40萬軍隊,連同他們攜帶的所有重裝備,都可以在短短几天里全部運走。

但這是戰爭時期。

在之前的兩個星期,敦刻爾克遭遇了德國空軍的狂轟濫炸,4個船塢全部被摧毀,8公里長的碼頭被炸成一片廢墟,事實上,整個敦刻爾克的大半個城區也都被炸毀了。

整個敦刻爾克港口,只剩下了一段可供船隻停泊的東堤,長約1200米,用木板搭建,非常簡陋。

從橫渡的路線來看,從敦刻爾克到英國有3條航線:其中Z航線航程最短,只要40海里,但已被德軍炮火封鎖;X航線55海里,但這條航線上已經布滿了英軍設置的水雷;最長的Y航線要90海里,德軍的炮火無法覆蓋,但整整6個小時的航程,船隻將完全暴露在德國空軍的轟炸範圍內。

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任何時間留給英國人和法國人了。5月19日,英國的戰時內閣就責成海軍部制訂撤走英法聯軍的計畫,由海軍中將伯倫特·拉姆齊指揮,代號「發電機行動」。

當時設計的方案,是利用加來、布倫和敦刻爾克三個港口,每天撤走1萬人。但沒預料到的是,港口只剩下了敦刻爾克一個,而40萬英法聯軍已經被壓縮到了狹長的沙灘地帶,三面臨敵,背後是海——不用多久,德軍只需要架起大炮,就可以直接在沙灘上進行一場煉獄般的虐殺。

這個時候,除非出現神跡,誰還能拯救那40萬英法聯軍?

4

神跡,還真的出現了。

1940年5月24日,希特勒突然下令所有前線裝甲部隊,停止對英法聯軍的追擊。

當時沖在最前面的德國第十九裝甲軍的坦克部隊,離敦刻爾克只有10英里的距離了。統帥第十九裝甲軍的古德里安後來在回憶錄里寫道:「如果當初最高統帥部沒有制止第十九軍的推進,那敦刻爾克早就被攻克,勝利的成果也非現在可比。假使當時我們能夠俘虜全部英國遠征軍兵力,那麼未來的戰局發展恐怕就很難預言了。很不幸,這個大好機會卻被希特勒個人的神經質糟蹋了。」

但在當時,作為軍人的古德里安只能從命。按照他的說法:「於是我們在一眼可以望見敦刻爾克的地方停下來了。空軍進攻的同時,我們眼看著大船和小船不斷地把盟軍撤走。」

對於希特勒當時那個謎一般的「停止進攻」命令,後來的歷史學家有過很多的猜測。

第一種說法,說是希特勒當時用的作戰地圖是過時的,地圖顯示敦刻爾克附近都是沼澤地,所以命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但這種錯誤對於嚴謹的德國人,尤其是當時蓄謀已久的德國軍人而言,是很難想像的。

第二種說法,說是希特勒想給英國留條活路,放他們點人回去,以便將來議和時他們能還個人情。但其實就在5月24日,希特勒給當時的B集團軍群下達的命令是「儘快完成包圍,殲滅英法聯軍」。

第三種說法,說是當時的德國空軍元帥戈林向希特勒誇下海口,說僅憑藉空軍就可以完成對困守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的包圍和消滅。但其實大家都知道,轟炸機的炸彈落在沙灘上,造成的殺傷力比落在平地上要小得多。後來事實也證明,戈林的空軍並沒有很好地完成任務。

第四種說法,就是希特勒的「賭徒心理」。當時德軍進展的速度和取得的成果,已經遠遠超出了希特勒的預估。在全面進攻前,希特勒曾做好思想準備:佔領法國北部,然後在和英法聯軍的長期拉鋸中,邊打邊談,再謀取利益。

而現在,半個月不到,法國就已經面臨全面崩盤,這就像一個在賭桌前的賭徒,忽然贏了一筆超出他想像的籌碼,很容易想暫時休息下,先停止投注,觀察一下。

而且雖然「作戰地圖過時」的說法不可考,但當時隨著德軍裝甲部隊的深入,確實面臨著法國境內河道縱橫的各種地形,出於裝甲部隊突進太快太久——可能也是當時大多數人初次接觸裝甲作戰的緣故——會有損耗乃至有傷亡的考慮,希特勒決定讓古德里安的部隊先休息調整,以便接下來投入在法國的其他戰鬥中去。

這一休息,就是整整兩天。

除了希特勒本人,我們確實無法知道他當時的真正意圖,但無論如何,蜷縮在敦刻爾克沙灘上的數十萬英法聯軍,獲得了最寶貴的兩天時間。

5

1940年5月26日晚上6點57分,代號「發電機行動」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正式拉開序幕。

被全殲還是安全撤退?一場爭分奪秒的生死大逃亡隨即展開。

在執行「發電機行動」信號發出去兩小時後,第一艘英國船隻「莫娜小島號」開往敦刻爾克,並在當晚載著1312名英國士兵返航,他們都是後勤部隊。

與此同時,法國的第一兵團在敦刻爾克的周邊迅速進入陣地,開始與拚死進攻的德軍陷入血戰——他們每多堅持一秒鐘,在海灘上的弟兄們就能多一絲生存的希望。

5月27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