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 道阻且長,而終點可期 只剩兩架轟炸機了,但還是要轟炸日本……

在侵華戰爭全面爆發之初,日本提出的口號是「三個月滅亡中國」。

但不久之後,他們就知道自己是如何的狂妄。

他們面對的這個國家的人民,能不間斷傳承5000年的文明,靠的不僅僅是勤勞和智慧,更有勇氣和毅力。

還有,那種堅持到最後一刻也決不放棄的信念。

1

1938年5月19日,15點23分。

兩架美國的馬丁B-10遠程轟炸機從中國武漢的漢口機場,轟然起飛。

機場上沒有一個送行的人員——種種跡象表明,這是一次絕密的行動。

在飛行了兩個小時後,兩架飛機降落在了靠近東海的衢州機場,再一次加滿了航空燃油。

當夜23點48分,兩架轟炸機再度轟然而起,向東飛去。

升空後,兩架飛機中編號1403的長機駕駛員徐煥升發出了第一份電文:

職謹率全體出徵人員,向最高領袖蔣委員長及諸位長官行致敬禮,以示參與此項工作之榮幸,並誓以犧牲決心,盡最大努力,完成此非常之使命!

這兩架飛機的目的地,是日本。

在全面抗戰第一年中國空軍就基本被消耗殆盡的時候,這8名機組人員所乘的兩架遠程轟炸機,肩負著一個特殊的使命——「轟炸」日本。

2

蔣介石其實早就想轟炸日本了。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蔣介石就曾表示過要派空軍轟炸「敵國首都」奪取制空權的想法,他稱之為「爆擊敵國的首都」——雖然沒有指明「敵國」是哪個,但當時中國的首要敵國,除了日本,實在想不出第二個。

1936年底,國民黨軍隊參謀本部制訂的1937年度《國防作戰計畫》中,已經明確列入了用重型轟炸機隊定點轟炸日本東京、大阪等重要城市和軍工港口、工廠。

蔣介石的想法是,在陸軍和海軍都明顯不如對手的情況下,利用空軍轟炸,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當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蔣介石當時還是過於樂觀了——日本不僅陸軍、海軍碾軋中國軍隊,空軍力量也是遠超中國軍隊的,它後來研發出來的「零」式戰鬥機一度成為美國飛行員的噩夢,更何況當時還孱弱的中國空軍?以當時中國空軍的力量,即使傾巢出動,也很難對日本城市造成實質性的破壞。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短短一年間,中國空軍的精英力量就已經被消耗殆盡。只有不到300架作戰飛機的中國空軍,在第一年慘烈的空中絞殺中雖然也取得過鼓舞人心的戰績,但終究因為數量太少,又沒有後續補充,很快就所剩無幾了(參見《歷史的溫度》「抗日戰爭,我們到底有沒有空軍」)。

而在中國空軍那不到300架的作戰飛機中,轟炸機只有96架。其中能執行長距離轟炸任務的飛機更是屈指可數——能飛到日本本土的轟炸機,只有6架義大利薩伏亞S-72和6架美國馬丁B-10(生產型號為「馬丁-139WC」)轟炸機。

但即便如此,國民政府的航空委員會還是將一批飛行員集中到南昌,為未來可能實施的遠程轟炸日本做戰前訓練。

其間,蔣介石試圖從英美購買飛機,但當時英美對日本侵華保持「中立」,為了不激怒日本,它們一開始並沒有同意向中國銷售武器。蔣介石轉而求助於蘇聯。一開始也保持中立的蘇聯,迫於西線納粹德國的強大壓力,希望中國能夠拖住日本從而避免使自己陷入被兩面夾擊的窘境,所以漸漸開放了對中國的軍火銷售。

但是,蔣介石提出的向蘇聯購買100架遠程重型轟炸機的要求,卻始終沒有得到回覆。蘇聯只願意給中國提供中距離飛機,這些飛機只適合保衛中國沿海城市,但無法遠距離飛行。當時有人猜測,蘇聯不願意出售遠程重型轟炸機的原因中有一條,那就是誰都知道中國買遠程重型轟炸機想幹什麼——蘇聯那時候還不想徹底刺激日本。

在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只能從自己空軍的「存量」中想辦法。

選來選去,選中了當時中國空軍僅存的兩架美國馬丁B-10轟炸機——其實一共有四架,但有兩架已經存在嚴重問題,拆了那兩架飛機的零件,湊出了另兩架。

3

飛機有了,誰來開?

一開始,蔣介石想委派外籍駕駛員。因為駕駛這兩架飛機的,本來就是外籍志願人員(說是志願,但也是支付了高額報酬的,類似僱傭兵)。但一聽說是要飛往日本執行轟炸任務,外籍飛行員覺得風險實在太高,開出了一人10萬美元報酬的價格。當時一架馬丁B-10轟炸機需要4名機組人員,兩架飛機就是8人,一共是80萬美元。

價格高昂是讓國民政府猶豫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外籍飛行員畢竟沒有中國人那樣的國讎家恨,萬一到了日本一碰到情況就折返,甚至跳傘,任務完成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思前想後,蔣介石最終決定用中國自己的飛行員組成遠征隊,去執行這個很可能「有去無回」的任務。

遠征隊的隊長人選,選定了一個叫徐煥升的人。

徐煥升,江蘇崇明人(現上海崇明區),1906年出生,當時32歲。他最初是筧橋中央航校的教官,後來擔任蔣介石座機的副駕駛,再後來擔任空軍第十四大隊的大隊長——兩架馬丁B-10轟炸機,正是屬於第十四大隊。

隨後,甄選遠征隊優秀飛行員的工作開始,中國空軍第十九大隊副隊長佟彥博等一批精英被集中到了一起開始訓練並研究馬丁B-10轟炸機。

一研究,發現出問題了。

4

馬丁B-10轟炸機並非完美。

這種類型的飛機最大時速343公里,升限7300米,航程1900公里,可載彈1.25噸,乘員為4人。

如果從航程上算,飛機從武漢起飛,飛到日本目的地上空(當時選定的是日本佐世保軍港和八幡市),燃油肯定不夠。如果選定飛到寧波的機場加滿油再飛,飛到八幡的路程是980公里,一個來回是1960公里,即便做到嚴絲合縫,燃油也是不夠。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按照馬丁B-10轟炸機的載彈量,每架飛機只能裝兩枚炸彈,兩架加起來四枚。就算成功飛到目的地上空,炸彈投下去,萬一沒炸中目標怎麼辦?豈不是平白讓敵人嗤笑?

那麼就算炸中了,四枚炸彈能起到多大的效果?

這一系列的問題困擾著遠征大隊,也困擾著蔣介石。

最後,計畫發生了一系列的改變。首先,目的地調整為更近的日本長崎、福岡和北九州。其次,拆掉一個投彈艙,改為油箱,確保萬無一失。

那麼只投一枚炸彈了嗎?並不是,因為國民政府已經決定——不投炸彈,投「紙彈」。

這個建議,是徐煥升的遠征隊提出的(一說由蔣介石侍從室一處提出)。

因為中國從來沒有飛行員飛臨過日本的上空,對那裡的天氣狀況、氣流等一無所知,也缺乏精確的日本地圖,所以投彈命中的概率極低,即便命中了也起不到什麼作用。與其這樣,不如發動宣傳攻勢——投放傳單,警告日本人。

這個建議經過再三權衡,被蔣介石通過了。

5

時間回到1938年5月19日,23點48分。

經過精心的準備,遠征隊隊長徐煥升駕駛的1403號轟炸機(蘇光華任副駕駛、劉榮光任領航、吳積沖任通信員)和副隊長佟彥博駕駛的1404號轟炸機(蔣紹禹任副駕駛、雷天眷任領航、陳光斗任通信員)加滿燃油,從衢州機場起飛,直撲日本。

為了防止被舟山群島日軍防空警戒哨發現,機隊自寧波出海後先轉向南,然後照準日本九州飛行。

20日凌晨0點35分,在發完第一封誓死完成任務的電文之後,徐煥升發了第二封電文:「雲太高,看不見月光,完全用盲目飛行。」

20日凌晨2點40分,遠征隊終於順利抵達長崎上空。長崎根本沒有實行燈火管制。徐煥升發出命令:「目標馬路路燈,投彈!」

數十萬封傳單在投彈艙打開後,飄落下去。

遠征隊依次飛臨久留米、佐賀、佐世保等計畫目的地,一共投下了100多萬份傳單。

3點45分,飛機飛臨最後一個目的地福岡上空。

此時日本地面防空力量已經有所發現,開始發出警報,實行了燈火管制,無數探照燈開始向空中照射,同時,高射炮開始密集發射。

但此時,中國的遠征隊已經完成了任務,於凌晨4點掉頭返航,一路上沒有受到任何攔截,順利在早晨7點20分飛抵浙江海岸,8點45分降落在南昌機場,加油後於11點返回漢口機場。

據徐煥升後來的回憶:「當時日本的防空哨警戒能力相當幼稚,我們侵入日本上空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