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聞 歷史是漫長的征途 當年,到底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台灣?

這篇文章,可能是本書「含金量」最高的一篇文章,因為說的是一個關於一批國寶的故事。

1

1949年1月28日,農曆除夕。

整個南京城籠罩在綿綿細雨中。

在下關碼頭,1700個蓋著油布的箱子,已經在那裡堆放了好幾天。老百姓都不知道箱子里裝的是什麼,但從箱子周圍森嚴的守備來看,裡面裝的應該不是普通的東西。

下午,碼頭終於緩緩駛來了一艘軍艦——國民黨海軍的「崑崙號」。

這艘軍艦,是專門來接運碼頭上這1700個箱子的。但是,等到軍艦靠港時,碼頭上的工人們卻無動於衷。原來,工人們在鬧罷工,已經僵持多日。

經過一番交涉,工人們的要求全部被滿足,只要能先把那些貨搬上船。

但正當工人們開始搬運的時候,不知從哪裡忽然擁進來一大批人,男女老少都有,還帶著很多行李。他們都是國民黨海軍司令部的人員及家屬,在得知這艘船要駛往台灣時,都擠上了船。

誰都看得出來,在解放軍的攻勢下,南京朝不保夕。

「崑崙號」在1948年被改造成運輸艦,有前後兩個船艙。那些海軍司令部人員和家屬,很快就佔滿了後艙。這也導致1700個箱子,只有500個被裝進了船。

這時候,一位高級長官模樣的人帶人上了船,他表示,希望大家能夠服從安排,先下船再說。但是哪有那麼容易?沒有人肯聽他的話,有些孩子和婦女開始哭了起來,有人帶著哭腔喊:「桂司令!什麼東西能比我們人命重要?」

那個被叫作「桂司令」的,是國民黨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在滿艙的哭聲中,桂永清一言不發,最終只能下令:把所有的寢室、餐廳、醫務室,全部用來堆箱子,再放不下,就堆甲板上!

在忙亂的搬運之後,1700個箱子,最後只搬上去972箱,其餘的被再送回倉庫。正當「崑崙號」終於準備起錨,這時候,又有人送來了四個大箱子,並一再叮囑:這四個箱子非常重要!

無奈,船上人員再將士官室的桌椅拆掉,放進這四個箱子,然後起航。

嚴重超載的「崑崙號」一路顛簸,路上又不斷停靠,終於在1949年2月22日抵達了台灣的基隆港。

抵達港口下船後,乘船的很多乘客都不知道,那些能讓海軍總司令親自上艦查看的箱子,裡面裝的是價值連城的故宮文物。

2

這早就不是故宮的文物第一次「搬家」了。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短短時間內,東北三省淪陷,而離東北不遠的北平,已經可以聞到硝煙的味道。

是否要遷移故宮的國寶文物?怎麼遷移?一場爭論隨即展開。

當時的國民黨元老張繼,主張將國寶遷往西安,而當時的第一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主張轉到上海。當然,也有不主張遷移的,比如當時的院長助理吳瀛,他主張再觀察下形勢,並善意提醒易培基:「古物一出神武門,責任即重,問題多,閑話也多,意想不到的是非或將由此而起,最好不要輕易做這樣的決定!」

但是易培基反倒生氣了:「大敵當前,國家到了這樣的地步,我們都不應考慮這些問題,你這是推卸責任!」

吳瀛隨即不再勸阻。

1933年1月,日軍攻入山海關,時局愈加險惡,故宮的文物遷移已經勢在必行。當時的國民政府行政代理院院長宋子文代表政府做出承諾:「北平安靜,原物仍運還。」最終,故宮文物被決定遷往上海。

1933年2月5日中午,大批板車進入了紫禁城北門的神武門。日落時分,從紫禁城到車站開始全面戒嚴,夜色降臨,早已被精心打包裝箱的19557箱故宮文物正式啟運。

當時沿途軍警林立,街上空無一人,排成長列的板車都朝著火車站方向移動。裝載著大量故宮珍貴文獻、書畫、檔案真本(包括全套文淵閣《四庫全書》)的專列隨即緩緩啟動。

專列被嚴格防衛:車頂四周架設機槍,車廂內遍布武裝押運的士兵,沿途都有地方軍隊保護,還有張學良的騎兵時而護衛。除了特別快車,其餘列車都要讓道給這些專列。

第一次的故宮文物轉移,是後來歷次轉移中條件最好的一次。但這些文物一出故宮,從此關山萬里,顛沛流離。

3

1936年,在上海的這些故宮文物都被運送到了南京,但還沒過多久,「七七事變」爆發了。

1937年,國民政府已做出了遷都重慶的決定,留在南京的這些文物,也隨即踏上了二次遷移的征程。

當時的遷移,分成了三路:

第一路:南京—漢口—長沙—貴陽—安順。

第二路:南京—漢口—宜昌—重慶—宜賓—樂山安古鎮。

第三路:南京—徐州—鄭州—西安—寶雞—漢中—峨眉。

儘管當時政府也調用了一切可調用的資源,但這次的遷移,依舊是最艱苦的一次。途中,文物的護送隊伍遭遇日軍飛機轟炸,土匪騷擾,汽車故障,道路泥濘等,三條線路均遭受了巨大的考驗和挑戰。但是,在押運人員一路的嚴密甚至拚死保護下,文物基本一件也沒有丟失。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參與北路(北路是最艱苦的一路)押運的那志良,在經歷了一路上遭遇轟炸、翻車、翻船後發現文物依舊完好無損,於是開始相信有人和他說過的四個字:

古物有靈。

4

1945年抗戰勝利後,這些故宮的文物,又從西南大後方陸陸續續重新運回了南京,並準備運回北京故宮。

但不久之後,解放戰爭又爆發了。

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那些留在南京的故宮文物,再一次面臨遷移。

1948年底,國民黨軍隊在淮海戰役中的頹勢已無法逆轉,搶運故宮文物的決定又一次做出。

1948年12月21日,一個蕭瑟的冬日,故宮文物的又一次遷徙開始了。

在南京的下關碼頭,海軍司令桂永清手裡已經幾乎無船可調,只能調來一艘國民黨海軍「中鼎號」平底運輸艦。11年前,從南京運往內陸的故宮文物,也是從下關碼頭出發的,而這一次,目的地成了台灣基隆港。

這是國民黨第一次將故宮文物運往台灣,一共運走了320箱。

1949年1月6日,第二批故宮文物被運往台灣,搭乘的是招商局調派的「海滬輪」。

這一批運載的故宮文物有1680箱,是遷台文物中最多的一批。其中不僅有宋元瓷器精品和存在南京的全部青銅器,還包括全套文淵閣《四庫全書》和離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共七部,故宮文淵閣所藏是第一部,也是繕寫得最為完整的一部。這批運走的青銅器和瓷器後來成了「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1949年1月28日,第三批故宮文物被運往台灣,這次國民黨動用的是「崑崙號」——也就是本文開頭描寫的那一幕。那一次,一共運走972箱。那天最後送上船的四個箱子里,就有一個故宮稀世珍寶——碧玉屏風。

在此之前,解放軍合圍北平在即,當時的民國教育部次長,轉運負責人杭立武著急地想要把故宮的一批精品會同南京的文物,一起運往台灣,但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虛與委蛇,不斷拖延,最後保證了北平故宮的文物沒有被運走一件。

在三批文物被運送之後,當時的李宗仁代總統下令禁止再從故宮運出文物。(1949年10月,國民黨從重慶又空運走了當年留在重慶的38箱文物。)

就這樣,國民黨分三批運往台灣的故宮文物,總計2972箱,其中古物1434箱,圖書1334箱,文獻204箱,占當時留在南京的文物的1/4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包括南京在內的散落在各地的故宮文物,都被陸陸續續運回了北京故宮。

5

應該說,當初運往台灣的故宮文物,雖然數量遠不及留在北京故宮的文物,但畢竟經過精挑細選,裡面還是有很多精品的。

除了我們大陸遊客都熟知的翠玉白菜,以及肉形石,還有下面這些門類的精品。

第一大類是青銅器。民國學者重視金石研究,而「鼎」又被視為國家的象徵。國民黨一共帶走了2382件青銅器——要不是後母戊鼎(即原來的司母戊鼎)太大太重,估計也被帶走了。

第二大類是書畫。國民黨當年共帶了5424件去台北,其中僅宋畫即達943件。

第三大類是瓷器。國民黨通過精心打包,共帶走瓷器17934件,件件精品。

第四類是玉器,國民黨共計帶走了1萬多件。

第五類是各類文獻。

這些珍品,連同69.6萬件藏品一起,被陳列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見證歷史,供人觀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