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聞 歷史是漫長的征途 明明是刻骨銘心的仇恨,但日本戰後為什麼會感激美國人?

我們一直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那麼,如果在極度仇恨之後,又轉變為極度的熱愛和崇拜,背後的原因,就更值得探尋了。

1

1945年8月30日,下午2點05分。

一架飛機在日本橫濱以西的厚木機場緩緩降落。

整個機場高度戒備,全部戒嚴。因為,這架名叫「巴丹號」的飛機,是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的座機。

麥克阿瑟作為「二戰」期間的「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現在的頭銜是「駐日盟軍最高司令」——沒錯,他是在日本戰敗投降後,來接管日本的。

但久經沙場的麥克阿瑟,在邁出機艙門的時候,還是有一點緊張。

麥克阿瑟其實應該提前一周就抵達日本。但是,他得到的情報是,厚木機場停著數不清的日本「自殺式」飛機,而一大批「神風特工隊」的隊員已經表態: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與這位沾滿大日本皇軍鮮血的劊子手同歸於盡!

太平洋戰場上,美國人在中後期把日本人虐得體無完膚,從硫磺島到關島,從沖繩島到東京大轟炸,再加上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日本數十萬軍民屍骨無存——當然,日本人未必會檢討是他們自己先偷襲珍珠港的。

而麥克阿瑟呢?是他指揮著美國軍隊,衝破一層又一層日本人用屍體堆積起來的防線和壁壘,一直從澳大利亞打到日本——在很多日本軍官和士兵心目中,他就是「罪魁禍首」。

此時此刻,日本的本土還有300萬士兵尚未完全繳械,對於孤身前來接受投降的麥克阿瑟來說——他自己是很得意這種「孤膽英雄」行為的——只要有一點點「嘩變」,他就可能被憤怒的日本人撕碎。

所以,麥克阿瑟在命令厚木機場的所有日本飛機拆除螺旋槳之後,才敢降落到這裡。

事實證明,麥克阿瑟的擔心不無道理。

從機場到橫濱市區,有13公里的路程。一路上,麥克阿瑟發現,沿途的道路兩旁,站滿了日本士兵,可能有3萬名之多。

而所有的日本士兵,都背朝他的車隊。

旁邊有人給麥克阿瑟解釋:這是他們拱衛天皇的方式。

但麥克阿瑟沒有理由因為這種安慰而平靜下來。面對明顯有敵對情緒的日本士兵,他的任務非常艱巨:接管這個國家,穩定這個國家,恢複這個國家。

但首先,他決定要震懾這個國家。

2

1945年9月2日,上午9點。

日本的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在東京灣的美軍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盟軍的代表團,以麥克阿瑟領銜,日本的代表團首席代表,是新任的外相重光葵——就是1932年在上海虹口公園被炸斷腿的那位。

簽字儀式只進行了18分鐘就結束了,然後,讓現場所有人都大為震撼的一幕發生了:整整400架美國當時最先進的B-29轟炸機列隊掠過「密蘇里」號戰艦的上空,隊列旁圍繞的,又是整整1500架艦載機。

整個天空都被遮蔽,整個海洋都被震動。

當時的日本代表團成員面面相覷,沉默不語——如果能回到1941年,他們估計一定不會發動偷襲,去招惹美國這個擁有超級生產力的怪獸。

而麥克阿瑟安排這一出的用意也很明顯:你們之前不是不肯投降嗎?不是要「玉碎」嗎?「碎」給我看看?

3

第一步是震懾,第二步就是瓦解意志。

瓦解誰的意志?當然是日本國民的意志。日本國民的意志來源於哪裡?來源於一個人:日本天皇。

在投降儀式舉行之前,美軍曾給日本天皇草擬過一份天皇的投降詔書,第一句是:「我,天皇裕仁……」當時麥克阿瑟覺得這句話很正常,但身邊在場的日本人都面露慍色。

旁邊有人悄悄告訴麥克阿瑟:「天皇從來不用『我』,用『朕』。」

麥克阿瑟由此深深體會到了日本民眾對天皇那種近乎癲狂的崇拜。於是,他立刻告誡所有部下:「不要不尊敬日本天皇,這樣會惹怒日本的軍人!」

但尊敬歸尊敬,不解決「天皇」這個問題,是不可能讓日本人徹底接受改造的。

於是,麥克阿瑟讓日本的裕仁天皇發表了一個宣言。這個宣言,就是著名的《人間宣言》。

宣言中有一段話是這樣的:

朕と爾等國民との間の紐帯は、終始相互の信頼と敬愛とに依りて結ばれ、単なる神話と伝說とに依りて生ぜるものに非ず。

(朕和諸等國民之間的紐帶,是依靠互相信賴互相敬愛所形成,而不是單靠神話傳說而生出。)

天皇を以て現御神(あらひとがみ)とし、且つ日本國民を以て他の民族に優越せる民族にして、延いて世界を支配すべき運命を有すとの架空なる観念に基くものにも非ず。

(說朕是神,日本民族有比其他民族更優越的素質,擁有能擴張統治世界的命運,這種架空事實的觀念,也是無根據的。)

朕の政府は、國民の試煉と苦難とを緩和せんが為、あらゆる施策と経営とに萬全の方途を講ずべし。

(朕的政府是為了緩和國民的苦難和磨鍊,為了能夠更好地運營國家和發布政策才有如此之說。)

換句話說,就是天皇通過一份詔書的形式告訴全體日本國民:我不是神,我和大家一樣,都是凡人。

這樣一個舉動,既保住了日本軍人的顏面,但也讓天皇的威信在平民老百姓心目中大大降低了。

當然,麥克阿瑟卻為東亞地區乃至全世界埋下了一顆大地雷:天皇若不被徹底清算,日本軍國主義又怎麼可能不招魂?

4

前兩步基礎打好以後,麥克阿瑟正式開始了他對日本的改造。

首先,麥克阿瑟要為日本制定一部新憲法。

新憲法的草案被稱為「麥克阿瑟草案」,但其實是麥克阿瑟讓佔領軍中那些參戰前是律師的軍官和士兵經過詳細討論後寫出來的。日本的新憲法是美國制度與英國制度的結合,代表著那批年輕律師最大的理想:最大程度保障國民權利。

這部憲法曾被一些人認為是資本主義國家歷史上最自由的憲法,也被一些人認為是麥克阿瑟在佔領日本期間最大的成就。

1946年4月10日,日本根據新出籠的憲法舉行了戰後的第一次國會選舉。在那次選舉中,有1300萬日本婦女參加了投票——麥克阿瑟堅持一定要給婦女投票權,因為他認為這也將打擊處於男權社會的日本男子的自信和尊嚴。

結果,有一位妓女也被選進了眾議院。有很多人反對,麥克阿瑟就問妓女獲得了多少選票,得到的回答是「25.6萬張」。麥克阿瑟隨即向那位妓女發出了賀信,他說:「那麼多的選票,絕不會僅僅是依靠她那曖昧的職業得到的。」

政治體制搞定,麥克阿瑟的第二步是搞經濟。

在這一方面,麥克阿瑟用的秘訣就是一個字:拆!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日本大約80%的工業和金融財富都控制在一批大財閥的手裡:三菱、三井、住友……這些大壟斷公司不僅壟斷了國家財富,還左右了國家的政治和決策。「二戰」期間,這些大財閥公司也是日本軍國主義發動戰爭的發動機之一。

於是,麥克阿瑟就下令把這些大財閥全都解散——規定財閥們必須交出所控制的股票,一半公開出售,剩下的一半作為財產稅上繳。讓這些「巨無霸」公司都成了普通公司,既增強了市場的活力,又避免這些公司以後再能影響國家政策。

這種簡單粗暴的行為當然會引起反抗,但沒事,和強迫日本人接受新憲法一樣,麥克阿瑟手裡有飛機大炮和機槍(但這項改革其實收效不大)。

政治和經濟改革的同時,麥克阿瑟還要解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農民問題。

怎麼解決?說穿了也是一個套路:搞土改。

在戰前,日本的土地高度集中,全國大約有一半的耕地集中在地主手裡,他們靠收租就能過著非常舒適的生活,貧苦的農民沒有地種,這種行為大大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麥克阿瑟在1946年6月正式提出自己的土改方案:在村子裡的地主,可以保留大約兩畝半的土地,多餘的全部由國家收購;不在村的地主的土地,全部由國家收購。然後這些土地再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轉給佃農。

到1950年,日本大概有3000萬畝的土地被國家收購,475萬餘戶的農民獲得了自己的土地(占日本全國農民總數的75%),日本農村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

除了這三項重要改革,麥克阿瑟還對日本的教育體系和宗教體系(主要是針對神道教,麥克阿瑟曾想一把火燒了靖國神社,但出於冷戰考慮而最終沒有進行)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而改革的目的只有一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