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總是和兩個關鍵詞聯繫在一起:「辮子」和「復辟」。
1
1917年7月5日這一天,北京城外的盧溝橋,有兩支軍隊交上了火。
一方,是北洋軍閥段祺瑞手下幹將曹錕率領的「討逆軍」第三師,另一方,其實也是北洋軍,不過他們人人腦後留了一條辮子,統稱為「辮子軍」。
他們為什麼要交火?
因為「辮子軍」的統帥張勳,不久前剛在北京城請出了已經退位的清朝皇帝溥儀,宣布「中華民國」下課,「大清王朝」重新上台。
天下震怒。
「張勳復辟」這件事,在民國史上堪稱一幕精彩絕倫卻又荒誕不經的鬧劇。但很多人記住了張勳的荒唐,卻未必能回答一些問題:
為什麼張勳有那麼大的膽子復辟?
為什麼張勳還真的就那麼輕易復辟成功了?
為什麼真的有這麼些人願意跟著張勳復辟?
為什麼張勳好不容易復辟了,卻一觸即潰?
為什麼闖了那麼大禍,張勳還得了善終,而且風光下葬?
要回答這些問題,其實很簡單——了解張勳這個人就行。
張勳這個人啊,用五個字來形容他,不多不少,正好。
2
第一個字,是「勇」。
張勳,字少軒,江西省奉新縣羅塘鄉赤田村人,1854年10月25日出生。
張勳的童年並不幸福,早年父母就雙雙離開人世,他是跟著爺爺一起長大的。從小爺爺給他講的,都是各種忠烈的故事。
1860年,太平軍殘部佔領奉新縣,張勳的爺爺被殺。張勳自此孤苦伶仃,被一許姓退休官員收留,在20歲的時候被推薦入伍。正所謂「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當然,「書生」張勳是算不上的,他也只是陪許家少爺念了幾年私塾,而且只是愛看忠烈故事。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張勳跟隨湖南巡撫潘鼎新進入越南。張勳陣前不慌,聽令到位,頗受潘鼎新賞識(也有人說他照顧潘鼎新也頗為到位),升為六品管帶。
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張勳在東北率1000多名騎兵在大沙嶺阻擊日軍,身先士卒,死戰不退,激戰三天後成功擊退日軍的進攻,聲名鵲起。「張勳的部隊戰鬥力最強」的說法,開始漸漸流傳開來。
1895年10月,袁世凱受命組建「新軍」,開始小站練兵,想起了有這麼一個打仗不要命的張勳,於是將他招至麾下,給了個營長的職位。
自此,張勳進入了中國當時最大的軍事集團——北洋軍。
張勳到底有多勇?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全國革命黨人群起響應。其他省份的清朝將領大多順水推舟,宣布獨立,但當時身為江南提督的張勳卻死守南京,面對士氣旺盛的革命軍「江浙聯軍」,居然硬碰硬死扛了整整一個月,導致「南京戰役」成了整個辛亥革命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所以說,有的人說張勳是平步青雲,但一沒文化,二沒背景,三沒錢財的張勳後來能爬那麼高,哪有那麼容易?
沒有點拚命三郎的狠勁,張勳冒不出來。
3
但光有一身勇勁,一個人往前沖,早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張勳能一步步被提拔上來,肯定還有他其他的特點。
那就是第二個字:義。
張勳帶兵其實未必有什麼謀略,但他講義氣。舉兩個例子。
中法之戰的時候,張勳立了戰功,廣西提督蘇元春賞了他兩壇好酒。第二天,張勳手下的士兵在一條小溪中洗澡,忽然發現溪水酒香撲鼻,一看,是張勳命人在小溪上游將兩壇酒都倒入溪水中,讓手下這支部隊都在酒香中洗個舒服澡。
甲午之戰的時候,張勳親自率衛隊督戰,一名士兵左臂動脈血管被打穿,張勳跳下馬來,從自己兜里拿出皇上御賜的鼻煙壺,敲碎,將裡面放的一些名貴藥材敷在士兵傷口上。旁邊人驚呼:「這鼻煙壺可是御賜啊!」張勳罵道:「媽的什麼御賜!救人要緊!」那名士兵大為感動,立刻掙扎著又要返回前線。
張勳待手下的官兵很好,從不剋扣糧餉,所以他的部隊非常穩定,甚至出現父子兵同時在他部隊服役的情況(但後來發展過頭,張勳對部下極為縱容,所以張勳部隊日常的軍紀非常差,對老百姓奸淫擄掠時常發生)。
張勳對老家也很好。他發跡之後,只要是老家赤田村的老鄉,張勳每家奉送大瓦房一座。當時在北京求學的江西籍學子,張勳都會給予獎學金,如果是奉新縣出來的大學生,張勳將他們的吃穿用全包。江西省第一任省長邵式平,共產黨的方誌敏、張國燾、許德珩等都曾受到過張勳的資助。而對當年收養他的許家,張勳一生感恩,許家的人一律安排得很好。
還有就是哥們兒義氣了。
張勳不是北洋武備學堂出身,而是以「經驗豐富的基層軍事幹部」進入袁世凱的北洋體系的,所以相對於段祺瑞那批核心圈子而言,他並不是嫡系。
雖然沒進核心圈子,但張勳為人豪爽,對待諸位兄弟揮金如土,又講義氣,再加上年長几歲,所以那批北洋將領都尊稱他一聲「老大哥」。
至於他後來真的以為自己是「老大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4
有勇有義,張勳是不是還缺了個什麼?
沒錯,那就是第三個字:「忠」。
這個「忠」字,可以說影響了張勳的一生。
之前就已說過,童年時的那些忠烈故事深深影響了張勳,所以他入伍後又勇又忠,也是他晉陞很快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過,他既然進入的是袁世凱的北洋集團,就應該對袁世凱忠心耿耿,怎麼對大清王室如此肝腦塗地呢?
這還是得怪袁世凱。
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慈禧帶著光緒倉皇出逃,後來發現洋大人們沒打算治她的罪,所以又班師回朝。負責接駕回京的,就是張勳——他是被袁世凱派來執行這個任務的,當時還只是個團長。
能有機會服侍當今聖上和比聖上還「聖上」的太后,那還了得?
張勳一路上鞍前馬後,照顧得無微不至,晚上親自為慈禧站崗,給慈禧留下了良好印象。慈禧是何等人物?國難當頭,最難找的就是忠勇之人,所以慈禧也一直對張勳多有獎賞,讓張勳受寵若驚,從此以能護衛皇室為榮。
1908年,光緒和慈禧在兩日內相繼歸西,據說張勳長跪痛哭整日,兩次流出的眼淚都是血水。
1911年,57歲的張勳被任命為江南提督,雖然這一年大清王朝即將走向終點,此時的一個「提督」與以前的「提督」分量不可同日而語。但對於平民孤兒出身,能在短短時間內就升任到「提督」一職的張勳而言,那也是萬分榮耀的大事。
所以,武昌起義後張勳率部死守南京,固然說明他的勇,也說明了他的忠——他必須要效忠清王朝,因為那是曾給予他一生榮耀的恩主。
南京戰敗,張勳退入徐州,從此割據一方。作為為數不多的他還能做的效忠行為,他命令自己的部隊一律不許剪辮子。
所以,張勳的部隊,在那時候被稱為「辮子軍」,而他自己,被稱為「辮帥」。
5
如果說張勳只有「勇」「義」「忠」三個字,那他這輩子,就在徐州念叨著「皇恩浩蕩」,也就過去了。
但他偏偏還有第四個字:「妄」。
張勳的這個「妄」,不僅影響了自己,也深深影響了中國近代史。
先來看看當時的背景:1917年,袁世凱死後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握有實權的「北洋之虎」段祺瑞把徒有虛名的「大總統」位置讓給了黎元洪,自己佔了國務院總理的位置。
一個佔了法統,一個領了實權,著名的民國「府院之爭」(總統府和國務院)由此展開。結果為了是否要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向德國宣戰,兩股勢力徹底鬧掰,段祺瑞宣布辭去總理職務(他支持宣戰)。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兩個人背後都有多股勢力在博弈,水深得很。但有一個人就敢大大咧咧地站出來:你們都別吵了,都聽我的吧!
這個人,就是張勳。
張勳一非北洋嫡系,二非北洋軍閥里實力最強的(手下一共只有2.5萬人左右),三非北洋軍閥里官最大的(也就算是個「安徽督軍」),但他就敢當這個「老大哥」,敢在徐州召開四次各省督軍會議,最後還敢當上一個「十三省督軍總盟主」。
然後,他就以「總盟主」的身份,向北京發出聲音:都別吵了!讓我來調停吧!
你說張勳是真的傻?他可不這麼認為,他有他自己的如意算盤:借「調停」之名進到北京,迎出溥儀,恢複大清!
但他還真的是傻:他總覺得他的這點小九九,人家都不知道,就算知道,也都是擁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