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不應讓歷史睡去 張靈甫之死

在國民黨軍隊將領里,張靈甫確實是一個比較特別的人物。

他陣亡時是中將,軍銜不算低,但比起一批國軍抗日名將,這個軍銜也不算高。

這位中將師長,近年來一直是國軍將領系列中的一位明星。喜歡他的人,說他戰功卓絕,一身肝膽。討厭他的人,說他剛愎自用,名不副實。

當然,也有一些人,對張靈甫的支持只是源自「顏值即正義」。

張靈甫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1

張靈甫,字鍾麟,原名張鍾麟,又張宗靈,後改名為張靈甫。

張靈甫1903年8月20日出生於陝西省長安縣(今西安市長安區)東大鄉東大村,父親是村裡的一個農民。

張靈甫幼年好學,熟讀經書,喜愛古文,而且特別喜歡書法,經常到西安的孔廟碑林區臨摹唐代名家的書法。張靈甫的書法確實不錯,連民國時期的書法名家于右任也對張靈甫的字頗加讚賞。

1923年,20歲的張靈甫如願考入了北大歷史系——國民黨將領中,張靈甫應該算是學歷最高的將領之一。所以說張靈甫是一位「儒將」並不過分。

但是在那個戰火連天,國家遭受屈辱的年代,很多學生都是不可能再去讀書的。和後來的很多名將一樣,1926年,23歲的張靈甫投筆從戎,報考了黃埔軍校。

張靈甫當時讀的是黃埔四期。黃埔軍校除了一期外,四期也是比較有名的一期。在這一期學生中,共產黨方面出了林彪和劉志丹,國民黨這邊出了謝晉元、胡璉和張靈甫。

從黃埔四期畢業後,張靈甫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任步兵排見習官,不久升任排長,開始參加北伐。

和很多黃埔同學一樣,張靈甫的升遷之路還是比較順的。1933年,才30歲的張靈甫,已經成了有「天下第一師」之稱的國民革命軍第一師的上校團長,並成為當時第一師師長鬍宗南的心腹。

應該說,文武雙全的張靈甫生逢其時,又有一顆報國之心,等待他的將是一片廣闊天地。

但不久之後,他就被判了死刑。

2

讓張靈甫被判死刑的,是當時轟動一時的「古城殺妻」案。

一身儒雅的張靈甫,正是這起案件的主犯——他將自己的妻子一槍爆頭。

張靈甫在北大讀書期間,家裡給他包辦過一門親事,妻子叫邢鳳英。因為是包辦婚姻,所以張靈甫對妻子並沒有什麼感情,邢鳳英一直在老家照顧張家的老人。

張靈甫從軍後,在四川帶兵與紅軍作戰,朋友給他介紹了另一門親事,女方是四川廣元人吳海蘭。兩人見面後彼此傾心,就於1933年在廣元拜堂成親,第二年,生下了女兒張清芳。

原本其樂融融的一家三口,卻在1935年發生了大變故。

那一年,張靈甫隨胡宗南的第一軍進駐陝北與紅軍作戰,軍官的家屬都安置在古城西安。那一年除夕,張靈甫休假回家,對妻子吳海蘭說:「我很久沒吃餃子了,你給我包頓餃子吧!」

吳海蘭隨即到後院給丈夫割韭菜,張靈甫尾隨而至,掏出手槍,對著妻子的後腦就是一槍。擊斃妻子後,張靈甫也不掩埋屍體,大搖大擺地走出了家門。

張靈甫為什麼要如此槍殺自己妻子?一個版本是「通姦說」。

根據張靈甫老上司王耀武曾經的副官吳鳶的說法,張靈甫是懷疑妻子在自己不在時與人通姦,怒火中燒,隨即下了殺手。後面的各種「通姦說」殺妻版本,包括妻子是在割韭菜時被槍殺這些細節,基本都緣自吳鳶的說法(《陝西文史資料選輯》第17輯,《我所知道的張靈甫》,吳鳶)。

這個版本受到了張靈甫長子張居禮的質疑。他從生母邢鳳英那裡聽來的版本是:當時張靈甫和吳海蘭就在後院發生了爭吵,隨即槍響。張居禮特彆強調:「當時是冬天,地里哪來韭菜?」

另一個版本的說法,是「通共說」。

張靈甫說發現妻子拿了自己的軍事文件,進而懷疑妻子「通共」,所以一槍將她殺死。這個版本出自張靈甫後來的妻子王玉齡之口,但同樣存在疑點:張靈甫生性謹慎,且很少回家,妻子是否可能有機會得到軍事文件?就算妻子「通共」,在得不到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是否至於將她一槍爆頭?

不管原因如何,張靈甫確實公然槍殺了自己的妻子,此事隨即引起轟動。

不肯罷休的吳家人,一紙訴狀遞給了西安婦女協會,婦女協會又將訴狀轉交給了張學良的妻子于鳳至。于鳳至得知後十分氣憤,轉交給了自己的「閨密」——宋美齡。

當時的宋美齡正和蔣介石一起在全國開展「新生活運動」,要求全國老百姓要有「禮義廉恥」的觀念,要有「國民道德」。如今,一名團長在自己家中公然將自己妻子槍殺,這人還是蔣介石自己的黃埔門生,怎能不殺雞儆猴?

蔣介石一紙命令,將張靈甫解至南京(胡宗南原本還試圖保護張靈甫,後來只能讓他自己前往南京自首),經軍事審判,判處死刑——這也證明了「通共說」有站不住腳的地方:如果妻子吳海蘭有確鑿證據「通共」,張靈甫絕不會受此重判。

當時張靈甫自己也是萬念俱灰,準備等死。但那個時候,他得了瘧疾,在治療期間,一直欣賞張靈甫的典獄長對他百般照顧和鼓勵,所以在病癒之後,張靈甫遞交了申訴書(「通共說」可能由此而出)。最終,張靈甫的申訴被法庭接受,鬼門關前走了一遭,被改判10年有期徒刑。

戰爭年代,用人之際,一位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軍人,是不可能一直坐牢的。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前線吃緊,軍事幹部一下子緊缺起來。南京國民政府傳出命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調服軍役,並保留原來軍銜(但有說法是1937年初張靈甫即獲釋)。

原名張鍾麟的張靈甫投奔了王耀武的五十一師,自此改名「靈甫」,官復原職,踏上了抗日戰場。

3

張靈甫確實沒有辱沒使命。

1937年8月,慘烈的「淞滬會戰」爆發,國民革命軍五十一師、五十八師編成第七十四軍開赴上海,張靈甫被任命為第七十四軍第五十一師第一五三旅第三〇五團上校團長。在「淞滬會戰」的羅店戰役後期,三〇五團這個新組建的團敢打敢拼,一度還和火力佔優的日軍對攻,讓人刮目相看。

在隨後的「南京保衛戰」中,張靈甫的三〇五團負責防守淳化鎮,掩護王耀武的五十一師退入南京城。在這場阻擊戰中,三〇五團表現英勇,與日軍第十八師團血戰一晝夜,多次肉搏,張靈甫左臂負傷。

因為在這場戰鬥中表現出色,張靈甫被升為一五三旅副旅長兼三〇五團團長。

真正讓張靈甫聲名大振的,是1938年「武漢會戰」的「萬家嶺大捷」。

在這場可以媲美「台兒庄大捷」的戰役中,張靈甫作為一五三旅副旅長,力排眾議,親率一支敢死隊翻越張古山後山絕壁,取得「德安大捷」,為中國軍隊最後基本全殲日軍一〇六師團做出重要貢獻。當時著名文藝界人士田漢,正擔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三廳三處少將處長,在得知這場戰事之後,立刻組織編排了話劇《德安大捷》,為群眾和正在長沙開會的軍官們演出。張靈甫以真名真姓在該劇中出現,一時成為全國皆知的抗日英雄。

在此之後,張靈甫隨著七十四軍,幾乎出現在了每個抗日戰場的主要戰役中。

1941年3月,張靈甫作為代師長,指揮五十八師參加「上高會戰」,與兄弟部隊取得「上高會戰」大捷,這場大捷被何應欽稱為「開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

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張靈甫率五十八師孤守永安,與日軍第三師團主力血戰,全師傷亡率超過40%;

1941年10月,張靈甫升任第五十八師師長,率軍參與「浙贛會戰」;1943年6月,「鄂西會戰」;1943年11月,「常德會戰」;1944年5月,第四次「長沙會戰」……在這些戰役中,張靈甫雖然不是最高決策層,但作為師一級幹部,堅決執行命令,打仗果敢,身先士卒,成績還是有目共睹的。

在這些戰役中,張靈甫因為一直在一線指揮作戰,曾多次負傷。在「上高會戰」中右腿膝蓋被日軍機槍掃中,軍醫診斷後要求截肢。張靈甫當時把手槍交給副官,要求自己昏迷時,如果醫生要截肢,就一槍斃之。後來在休養期間,又因為戰情提前回歸部隊,從此走路一瘸一拐,人稱「跛足將軍」。

1945年4月的「雪峰山會戰」,是中國抗日戰場上的最後一次大會戰,也是張靈甫作為抗日將領的謝幕工作。在這場戰役中,張靈甫指揮七十四軍五十八師在鐵山與日軍主力血戰。「雪峰山會戰」獲勝後,張靈甫獲三等寶鼎勳章。

有人曾議論,張靈甫從抗戰開始後的相當長一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