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不應讓歷史睡去 聶耳之死

長期以來,他給我們很多人留下的印象,可能只有一句話:「音樂家,國歌的作者」。

但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為什麼在23歲的年紀就去世了?他的死亡背後有沒有什麼陰謀?

知道的人可能並不多。

1

1935年7月17日的傍晚,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的海岸監視所,忽然接到了一起報案。

報案的是一名叫濱田宏子的日本女性和一名叫李相南的朝鮮男子。他們焦急地告訴警察:一位和他們一起在鵠沼海水浴場游泳的中國人,在海岸邊失蹤了。

失蹤的時間,大約是在下午一點半。濱田宏子和李相南找了3個多小時,依舊沒有找到,所以報警。

根據記錄,那名失蹤的中國人,叫聶守信。

第二天,7月18日的上午,濱田宏子和李相南在又一次去海邊尋找無果後,接到了日本警察的通知:那名中國男子找到了,是被打撈上來的,他已經死了。根據法醫的檢驗,死者死於窒息,換句話說,就是游泳時溺亡。

不久後,一位名叫張天虛(又名張鶴,長篇小說《鐵輪》的作者)的中國男子趕到,打開棺木,確認了死者身份。聶守信,是這名中國男子的學名,他有個大家更熟悉的名字:聶耳。

聶耳當時只有23歲。

這一年,他剛譜寫完的一首歌曲,正在中國大江南北被中國人傳唱。

歌曲的名字,叫作《義勇軍進行曲》。

2

聶耳,1912年2月14日出生於雲南昆明。

聶耳的童年和少年時期,用「顛沛流離」四個字來形容,應該也算貼切。

在聶耳4歲那年,父親聶鴻儀就去世了,母親彭寂寬一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她努力考到了行醫資質(聶耳的父親是一名中醫),給人看病開藥,維持家庭生計。

不過,母親的行醫並沒有影響聶耳未來的職業選擇,倒是她另一方面的愛好對聶耳產生了巨大影響——彭寂寬是傣族人,經常喜歡給聶耳哼一些民族小調,並把一些民間故事配成當地流傳的小調唱出來。

1919年,聶耳開始進入小學學習。雖然家庭拮据——聶耳連一套童子軍服裝的錢都交不出,只能轉學——但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另一個引人注意的特點是,聶耳開始對音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開始自學竹笛、二胡等樂器,還擔任了學校學生音樂團的指揮。

1925年,進入雲南第一聯合中學的聶耳,每天晚上參加由法籍教師柏希文開辦的英語學習會,並向他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和鋼琴的彈奏。後來,他又向人學習了小提琴。

1928年,發生了一件對聶耳影響很大的事。

聶耳的老師趙瓊仙被當局逮捕(她是早期的中共地下黨員),被戴著鐐銬遊街後拖去刑場槍斃。趙瓊仙一路喊口號,聶耳就叫著「老師」在後面追。趙瓊仙就義後,心被挖了出來,當時有些愚昧的老百姓認為吃了能治病,還去搶這顆心。

這件事對聶耳刺激非常大,他認為光學音樂沒用,一定要做點實際的事。

16歲的聶耳隨後就瞞著家裡,報名了滇西軍閥范石生組建的「學生軍」,參軍了。

幾經輾轉,一年之後,這支學生軍在廣州解散,聶耳又回到老家昆明,繼續音樂的學習。由於聶耳此時開始參與中共地下黨的一些運動,慢慢被國民黨的特務組織盯上,經家人幫助,聶耳在1930年逃往上海。

在上海,聶耳打過工,失過業,最終還是如願走上了音樂之路——進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樂部工作。

由於聶耳對音樂特別敏感,很多音樂只要他聽到,就能唱出來,大家給他起了一個「耳朵」的綽號。

在一次聯歡會上,聶耳表演了一項絕技——兩隻耳朵一前一後地動,結果總經理笑稱他為「聶耳博士」。聶耳說:「我已經有三隻耳朵了(「聶」的繁體字為「聶」),你們還要送我一隻耳朵,也好!」

從此以後,他就索性不叫聶守信,改名叫「聶耳」。

3

聶耳的生活條件雖然得到了一些改善,但真正讓他音樂的靈感開始迸發的,是他之前貧苦的生活經歷。

聶耳曾在日記中寫下自己在「充滿了工人們、車夫、流氓無產階級的汗臭」的環境中聆聽賣嗓子、賣武功的吼聲,從中知道了他們「生命的掙扎」的心曲。

在上海,他自己去走女工的夜路,體會女工的辛苦,寫出了「新的女性勇敢向前沖」的《新的女性》;他去碼頭蹲點,觀察碼頭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寫出了「從朝搬到夜,從夜搬到朝」的《碼頭工人之歌》;他每天聆聽小報童的賣報吆喝,譜曲後和報童一起修改,寫出了「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的《賣報歌》。

回顧聶耳短暫的一生,他從事音樂創作的時間,大約就是在1933年到1935年這兩年。但就在這兩年時間裡,聶耳的音樂天分似乎集中大爆發,留下了十幾首在當時膾炙人口的歌曲。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全境淪陷,華北搖搖欲墜,但一些社會流行歌曲,依舊是《何日君再來》《桃花江是美人窩》。這些歌曲主要來自聶耳當時就職的明月歌舞社,社長就是《桃花江是美人窩》的作者、著名的音樂人黎錦暉先生。

其實黎錦暉也創作過不少抗日歌曲,但因為當時這些流行歌曲能帶來高票房收入,所以是歌舞社主要的曲目。但聶耳就很看不慣,他認為時局危急,不應該再寫和演這種歌舞。為此,他還專門在報上發表一篇文章反對這種行為,被明月歌舞社的同事們認為是「端我們的碗,砸我們的鍋」,之後沒多久,聶耳就離開了歌舞社。

但也正是聶耳發表的那篇批評文章,讓一個人注意到了他,那個人就是田漢。一個詞作者,一個曲作者,從此走到了一起。當時兩個人就商量,能不能寫幾首提振中國人民士氣、呼籲抵抗侵略的歌曲。

1935年初,田漢改編了電影《風雲兒女》,電影說的是知識分子最終放棄彷徨,投身抗日的故事。田漢寫好了一首主題歌的歌詞,但他那個時候因為「宣傳赤化」,被國民黨當局抓捕了。在被捕前,田漢把歌詞抄在一張香煙的襯紙上,夾在了劇本里。

劇本隨後到了夏衍手裡,夏衍發現了這首歌詞,並把這件事告訴了聶耳。聶耳看了歌詞,一拍桌子:「交給我!我來作曲!」

當時聶耳只用了兩天時間,就寫出了曲子的初稿。但正在此時,傳來了國民黨當局也準備抓捕聶耳的消息。根據組織安排,聶耳離開上海,前往日本,再由日本去蘇聯。

1935年4月,聶耳到達日本,隨後三易其稿,寫好了那首主題曲的曲譜,寄回了國內。[然後聶耳就在好友李相南(真實身份是朝鮮共產黨員)的陪同下,到他的朋友濱田宏子家去度假。]

聶耳寄回去的曲譜上,題目只寫了「進行曲」三個字,當時百代唱片的投資人朱慶瀾在這三個字前又加了「義勇軍」三個字,《義勇軍進行曲》就這樣誕生了。

1935年5月,百代公司將《義勇軍進行曲》灌成唱片,公開發行。

從曲調到歌詞,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符,都擊中當時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這首歌迅速被傳唱大江南北。

兩個月後,卻傳來了聶耳與友人在海邊度假,不幸溺亡的消息。

4

關於聶耳的死因,其實有爭論。

1954年,雲南省重修聶耳墓,請來當時的全國文聯主席郭沫若來寫墓碑文。郭沫若當時寫的話里,最後兩句是:

「不幸而死於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

「敵國」,指的是日本,而「未能明焉」,明顯透露出一種質疑。

無獨有偶,巴西著名的詩人和作家安德拉德當時寫了一篇散文,叫作《傑出的音樂家》,在文中他這樣寫道:「聶耳很久以前就去世了,是被日本人殺死的。……是的,聶耳很清楚,他的名字在黑名單上,敵人很可能暗殺他。……聶耳還是小青年,只有23歲。但是過了不到一個月他就死了。在檢查了一具流血的屍體後,日本警察正式發表看法說:『他是溺死的。』」

尤其是,聶耳屍體被打撈上來時,頭部和鼻孔都有輕微出血現象,使得當時國內有一種說法流傳開來:「聶耳當時是七竅流血,是日本人認為他宣傳抗日,派人殺死他後拋屍大海。」

真的是這樣嗎?

目前所有的證據,都不能支撐這一說法。

第一,聶耳雖然當時寫了一批傳唱很廣的歌曲,包括《義勇軍進行曲》,但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作曲者是聶耳,聶耳當時作為一個業餘作曲家,名氣絕沒有大到日本特務要派人暗殺的地步。

第二,當時聶耳雖然已加入中國共產黨,但是是秘密加入的,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的黨員的身份。他去日本也沒用護照,用的是一張學生證,上面寫的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