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篇 一寸山河一寸血 這群四川人,不該被遺忘

國民黨有過幾十名陸軍一級上將,其中有不少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也有一些報上名字,要愣一下的人。劉湘這個名字,介乎兩者之間,但他卻是值得書上一筆的一級上將。不僅僅是因為他,也因為他身後的300萬四川子弟兵。

1

用劉湘自己的話來總結,自己49歲之前的經歷是四個字:「不甚光彩。」

1888年出生的劉湘,20歲時考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立志從戎。

在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中,劉湘一直都是站在袁世凱這一邊的,並且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在1917年,劉湘29歲的時候,就已經被北洋政府授予陸軍中將軍銜。

從1918年到1933年的15年,是劉湘在四川沉浮的15年。

在這15年里,劉湘先後和熊克武、劉存厚、楊森、劉文輝等一大批四川的大小軍閥惡鬥,幾進幾齣,掌權又下野,下野又復出,連年征戰,終於掌握了四川的軍政大權,成為公認的「四川王」。

好不容易坐穩了位置,劉湘又開始面臨另一個難題:蔣介石下令要他「剿共」。於是,從1933年到1937年的這4年,劉湘又開始與共產黨軍隊作戰。

作為「川人治川」的積極擁護者,劉湘一方面嚴格制止蔣介石的中央軍入川,另一方面,又希望給自己留條後路,和共產黨的軍隊一邊打一邊溝通,可謂是費盡了心機。

總而言之,從1918年到1937年這19年里,川軍給全國都留下了一個「差評」的印象:派系林立,頻繁內戰。連劉湘自己都承認:「一直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一聲槍響,日本開始全面侵華。三天後,劉湘就做出了一個讓人有些意外的舉動:致電蔣介石,請纓抗戰。

當時全國那麼多大小軍閥,劉湘是第一個致電蔣介石要求抗戰的人。

7月14日,劉湘通電全國,稱「日軍侵略非一省一部之問題,主張全國總動員,拼與一絕」。8月7日,劉湘飛赴南京參加國防會議。

在那場會議上,主戰派與主和派都有,蔣介石說,你們表決吧——表決不是舉手,而是要起立。蔣介石說,同意和日本人打的,站起來。「呼」的一聲,劉湘帶頭就站了起來。

劉湘做出承諾:「四川願意出30萬軍隊,500萬壯丁,供給糧食若干萬石……四川所有人力財力,均可貢獻於國家。」

他當時給出的理由很簡單:「我們的民族要亡國滅種了!我們整個中國的人都要說日語了!川軍要為民族、為國家盡忠!」

2

劉湘說到做到,回到四川,就開始總動員。

雖然劉湘是「四川王」,但四川軍隊內部派系林立,絕非想像中那麼簡單。很多軍長和師長根本就不願意出川。劉湘想盡一切辦法,甚至親自在報紙上發文,號召四川軍民「誓復國讎」,要用日本人的血,洗刷川軍內戰的恥辱。

遠離烽火第一線的四川,迸發出了巨大的抗日激情。

1937年9月5日,成都少城公園內人山人海。劉湘發表講話:「四川人一直有吃苦耐勞的、反侵略的光榮傳統,我們現在就要發揮這個傳統,派到前線去參加抗戰,我作為一個川軍統帥,我一定不要辜負四川父老的希望,上前線英勇殺敵,就是從屍山火海中爬出來,也要把日軍趕出中國去!」

隨後,川軍的主要將領鄧錫侯、唐式遵等都發表了講話。唐式遵因為常年打內戰,被四川人罵為「唐瘟豬」,但那天他推開了話筒,直接念了一首詩:「男兒立志出夔關,不滅倭奴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處處有青山!」

詩念完,場下很多當初罵他「瘟豬」的老百姓都流下了眼淚,數萬人掌聲如雷。

那一天的數萬人里,有不少是妻子送丈夫或父母送兒子去參軍,其中有不少人直接寫好了遺書。

有一個叫王者成的50多歲老漢,主動報名要去打日本人,被告知超齡,他就讓自己的兒子王建堂去參軍。王建堂去集合的時候,王者成送了他一面旗,旁觀的人一看都肅然起敬——上面寫了斗大的一個「死」字,旁邊還有小字:

「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父手諭」

3

蔣介石是非常希望劉湘出川的。

一方面,中日雙方一上手就互丟「王炸」的淞滬會戰,消耗了蔣介石大量的部隊(包括他的嫡系中央軍),急需補充兵源。另一方面,蔣介石早就有把四川作為戰略大後方的準備,所以一直希望能分割消滅劉湘的川軍勢力。所以,劉湘主動請纓出川,蔣介石求之不得。

嚴格意義上,川軍名義上是屬於國民革命軍,但一直是一支獨立的軍隊:川軍的每一件軍裝、每一根皮帶、每一顆手榴彈、每一顆子彈、每一支槍,都是川軍自己製造、自己購買、自己供給的,軍官也是自己培訓的。

這也帶來了一些預料不到的後果。

出川在即,劉湘發現川軍根本沒有收到國民政府的撥款,他馬上給軍事委員會發報,第二天接到的複電是:「責成本省自籌」。

於是,劉湘只能自己拿出10萬大洋做抗戰經費。在劉湘的帶動下,川軍高級將領也紛紛解囊,籌集了近50萬元,後由四川省政府撥款40餘萬,民眾募捐50萬元,出川抗戰的費用才落實下來。事實上,之後川軍和其他雜牌軍享受的也是一樣的待遇:軍餉只有中央軍的一半,至於彈藥裝備補充、武器更新,更是往後靠了。

以劉湘的精明,何嘗不會洞悉蔣介石的心思?但是這位標準的「舊式軍閥」,還是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底——把川軍分為二十二、二十三兩個集團軍,轄5個軍3個獨立旅,出川抗日。

劉湘出川前,對蔣介石提出的要求只有一個:出於語言習慣等多方面原因,希望能和龍雲的滇軍、白崇禧的桂軍放在一起,作為一個方面軍使用。

但本來就有意「邊攘外邊安內」的蔣介石,怎麼可能答應讓這三個「刺頭」聚在一起?三個方面軍後來被安插到了三個戰區,不僅如此,劉湘出川前的最低要求——川軍必須要放在一起使用——也被蔣介石拒絕了。

川軍一出川,就被以軍和師甚至團和營為單位,分散到了各個戰區,接受各個戰區司令長官的指揮。

可以說,川軍一出川,劉湘就已經失去了控制權。接下來,全靠四川子弟兵們自己,證明自己了。

4

川軍出川的第一仗,就是被稱為「絞肉機」的淞滬戰場。

1937年9月,川軍第二十軍在楊森率領下,進入淞滬戰場——當時,沒人看好這支部隊。

川軍當時在全國軍界,被稱為「中國最糟糕的軍隊」,或「雜牌軍中的雜牌軍」。因為川軍的軍事素養一般,裝備更是非常差。幾十萬川軍,短褲、草鞋,背著「老套筒」(開幾槍可能就啞火了),甚至背著大砍刀,就熱血沸騰地出川了。而楊森的第二十軍,更是川軍中裝備最差的一支部隊,以二十軍第二十六師為例,一個連有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輕機槍和五六十支步槍,有的步槍的槍柄是用麻繩系著的,以防脫落。

這支部隊,9月1日從貴州出發,沒有交通工具,穿著草鞋,每天白天徒步行軍100多公里,夜裡再自己編織新的草鞋,晝夜兼程,到了湖南才坐到了船。坐完船再換火車,經歷了40多天的顛簸,10月12日才抵達淞滬戰場。

剛剛抵達,二十軍就被投入到慘烈絞殺的上海大場一帶的陣地。

軍長楊森視察陣地時,發現日軍的火力裝備遠在簡陋的川軍之上——別說川軍,就連德械裝備的中央軍也完全不能匹敵。但他依然做了一番戰前訓話:「我們二十軍是川軍中的鐵軍,是全國聞名的勇敢部隊,所以才調到上海來對日作戰。我們這次打的是國際戰,是最光榮的!如果上海這一仗抵不住,我們就要亡國,我們要為國犧牲,這是最光榮的!」

面對日軍排山倒海的攻勢和漫天炮火,還沒來得及休整的二十軍接替友軍防務,迅速進入陣地。

一時之間,很多四川士兵這輩子都沒見過的巨大火力,鋪天蓋地向自己傾瀉而來。日軍一輪炮火轟擊,川軍有時整個排就被炸死在戰壕里。傷亡巨大,但二十軍死戰不退。

二十軍第一二四師第八〇五團團部少尉見習官胡憶初後來回憶:「深約2米的戰壕,在戰爭開始時,人們還要站在踏腳坑上才看得出去,隨後戰壕逐漸被戰士的血肉填滿了,此時死屍堆積竟比戰壕還高,活著的人是用先烈的血肉做掩體,繼續打擊敵人的……全團數千人參戰,最後只剩下150人。」

裝備最惡劣的二十軍第二十六師打到最後,全師4個團長,兩個陣亡。1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